美国白蛾发生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1-01-28 09:16卢修亮韩凤英温玄烨邱立新曲涛常国彬
中国森林病虫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蛾疫区疫情

卢修亮,韩凤英,温玄烨,邱立新,曲涛,常国彬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2.通辽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作为世界检疫性害虫,原产于北美地区,广泛分布于北纬19°~55°[1]。1979 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1-2],现已传播扩散到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8个县级行政区[3]。美国白蛾传入40多年来,给我国农林业造成了较大损失,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白蛾发生面积达到76.89万hm2。为深入了解和科学防治美国白蛾,笔者在总结近年来美国白蛾发生与防治情况基础上,分析美国白蛾发生新形势新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2008—2019年美国白蛾发生与防治情况

1.1 发生情况 2008年以来,全国美国白蛾发生范围不断扩大,疫区数量逐渐增多,疫情发生形势较为严峻。2008—2019年,全国美国白蛾发生面积从38.13万 hm2增长到76.89万 hm2,增长1.02倍。其中,2008,2009和2016年同比增幅较大,均超过29%(表1)[4-5]。

2008—2019年,美国白蛾省级疫区数量由6个增加至13个,增加1.17倍。其中,河南省2008年在濮阳市台前县、江苏省2010年在连云港市连云区、安徽省2012年在芜湖市三山区、内蒙古2015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湖北省2016年在孝感市首次发现疫情。吉林省2009年在四平市梨树县诱捕到成虫、2010年发现幼虫后划定为疫区;上海市2018年在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和青浦区发现美国白蛾定殖危害;陕西省2008年拔除疫情后,时隔十年后疫情再次传入西安市。截至2019年底,美国白蛾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13个省级行政区发生。

表1 2008—2019年全国美国白蛾发生情况

2008—2019年,美国白蛾县级疫区数量由235个增长至598个,增加1.54倍,年均净增加33个。其间,县级疫区共出现3次增长高峰,第一次高峰为2009年,新增67个;第二次为2012年,新增88个;第三次为2015年,新增58个。2008—2019年,全国累计撤销美国白蛾县级疫区20个(图1)。

图1 2008—2019年全国美国白蛾县级疫区数量变化情况

2008—2019年,美国白蛾疫情由黄河流域快速向淮河、长江流域扩散,暴发成灾风险不断加大。一方面,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疫情快速发展,疫区基本连片,为灾害大面积暴发留下隐患;另一方面,美国白蛾疫情不断南扩,灾害发生逐渐呈现出“南重北轻”的特点。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其发生发展过程一般经传入、定殖、潜伏、扩散后进入暴发危害阶段[6]。2008—2019年,美国白蛾暴发成灾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9,2012和2015年。其中,山东省自1982年疫情传入后,发展到2009年初,全省仅枣庄、菏泽两市未发生疫情。疫情的快速扩散、气候的逐步适应、生物学特性的不断变化,加之2008—2009年气温偏高及大面积干旱,导致2008—2009年美国白蛾在山东大面积暴发成灾,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产生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7-8]。安徽省自2012年确认疫情发生后,经过3 a的积累,2015年在皖北部分地区及长江局部地区出现了杨树、法国梧桐等阔叶树被大面积连片吃花吃光现象,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扰民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9-10]。近年来,美国白蛾发生区通过采取以航空施药防治为主、地面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基本实现了防治减灾目标,长江沿线重点区位经过大规模防治,虫口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局部地区实现无疫情。但从整体上看,美国白蛾“大暴发、大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防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1.2 防治情况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防治减灾取得了一定成效。

1)分类施策效果良好。山东、河北、北京等疫情发生10 a以上的省份采取以航空施药防治结合地面防治的综合防治方式,将美国白蛾疫情发生危害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安徽、江苏等疫情发生2~10 a的省份采取以航空施药防治为主、地面防治为辅的大规模综合防治,有效压低了虫口密度,降低了暴发成灾风险;湖北采取以地面喷药为主的防治措施,将疫情控制在鄂东北地区;上海、陕西等地加大防治力度,以“控制、压缩、扑灭”策略开展防治,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检疫封锁作用明显。2016年,山西省介休市在调运苗木时发现美国白蛾,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开展应急处置,有效避免了美国白蛾在该省发生[11];2017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以及宁夏银川市[12]等地都截获过携带美国白蛾蛹的苗木,经妥善处置,疫情未发生扩散;2018年,陕西省在疫区交通要道设立临时检疫检查站,全面实施检疫封锁,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扩散风险。

3)新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航空施药防治技术快速发展,2014—2019年,年均开展航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作业面积321.72万公顷次,占总防治作业面积的比例由47.15%增长至71.02%[5];北京、安徽等地全面加强施药质量监管工作,积极推广“互联网+飞防质量监管”经验[13],确保了防治成效;山东、河南等地建立了应用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美国白蛾的不同类型无公害防治示范区,探索长效防治技术,努力实现“减肥减药”目标。

4)社会化防治不断推进。安徽省蚌埠市创新购买防治服务方式,在全市开展了3年绩效承包综合防控试点,积极探索美国白蛾可持续控制新模式;山东省取得资质认证的上百家社会化防治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方式,完成了全省近80%的美国白蛾防治作业任务。

虽然全国美国白蛾防治减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没有出现大的危害,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1)虫情调查不系统、不全面,难以做到精准防治。多数地方对美国白蛾虫情调查工作重视不够,虫情调查停留在性诱捕器、杀虫灯等定性监测上,较少开展发生范围、发生量等定量精确调查,致使防治计划、防治设计缺少准确数据,过度防治或漏防现象时有发生。2)过度依赖航空施药防治,基本没有做到综合治理。从近年来的防治数据统计看,美国白蛾航空施药防治作业面积占比已达71.02%,部分地区比例更高。过度依赖航空施药防治,不仅增大了防治成本,出现过度防治、过度用药、影响环境等情况,而且影响地面防治能力的提升和长效机制的形成。3)防治质量监管不到位,治理效果难以保障。由于基层森防机构人员少、防治作业量大、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落后和缺少第三方监管组织等原因,目前各地的防治质量监管大多处于粗放管理水平。

2 当前美国白蛾发生形势分析

2.1 寄主植物出现变化 美国白蛾取食范围广、食性杂,在我国已记录的可危害种类包括林木、果树、花卉、蔬菜、农作物和杂草等300余种植物[14],在所危害的林木种类中主要以阔叶树为主[3,14]。而2019年在上海市发现该虫还取食水杉、落羽杉和池杉等针叶树种,而且取食范围和取食量均较大,危害也很严重。美国白蛾取食习性的这一变化,将更加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生存和发展,防治工作也更加复杂和困难。

2.2 适生范围不断扩大 2008年,美国白蛾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等6个省级行政区的235个县级行政区发生。到2019年,美国白蛾省级和县级疫区数量已分别增至13个、598个,最南端已到达安徽省池州市(30.67°N,117.48°E),最北至吉林省长春市(43.88°N,125.35°E)。据研究分析预测,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可能生存区范围在26°~50°N[15],潜在适生区大致在21.20°~46.33°N,97.80°~ 132.11°E 和 36.81°~ 41.85°N,76.00°~94.66°E(新疆的部分地区)[16],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发生范围仍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2.3 传播扩散风险较高 截至2019年底,美国白蛾疫情向南已越过长江天然屏障,其中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当涂县,芜湖市的鸠江区、三山区、繁昌县,铜陵市的义安区、郊区,池州市贵池区,江苏省南京市的建邺区、鼓楼区、栖霞区、江宁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金山区、松江区等17个疫区均位于长江南岸,且上海市金山区、松江区两个疫区毗邻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平湖市,自然传入风险较大。另据监测,江苏省长江以南多个地区相继监测到美国白蛾成虫,疫情重心逐步南移,防治难度不断增大。浙江、江西、湖南等南方省份作为美国白蛾潜在适生区[16]且毗邻疫情发生省(市),防控形势较为严峻。陕西省2018年疫情再次传入,疫情向西形成新的跳跃式定居点,疫情扩散风险不断加大[17],目前已在西安市沣西新城、高新区、鄠邑区、沣东新城等4区17个镇(街)发生。此外,除自然传播扩散外,日益频繁的人员物流往来也将使疫情人为传播特别是随车、船等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2.4 发生世代数有增加可能 在原产地北美由北向南不同的气候地区,美国白蛾1 a可发生1~3代甚至4~5代[18]。而在我国,美国白蛾初传入辽宁时为1 a 2代,后传至山东威海、东营、青岛和河北秦皇岛、唐山等地出现了不完全的3代,大部分第3代幼虫因不能化蛹而冻死,少量可完成3代,但在温度较高年份,大部分可完成3代[19-26]。经过5~10 a的自然筛选与越冬适应,可完成3代的优势种群数量逐步积累,逐渐超越了2代群体及3代不完全群体,3代区初步形成。虽然美国白蛾年发生代数仅是由2代增加到3代,但其年繁殖量增加明显,为灾害暴发留下了隐患。2008年后,随着3代种群成为优势种群,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疫情快速扩散发展,此后数年我国美国白蛾省级疫区、县级疫区、发生面积均大幅度增加。目前,美国白蛾疫情向南已越过长江屏障,影响美国白蛾发育的有效积温、光照、湿度等条件与黄河流域相比已呈现显著变化。根据预测,我国南端至 34°N,98°~123°E 的区域,为美国白蛾1 a可发生4代以上区域[27],而目前美国白蛾在南方的部分疫区已位于该区域,有形成完整4代可能。为观测美国白蛾在南方地区化性是否变化,各地也通过试验去研究论证。据最近观测,湖北省孝感市少量存在不完整4代,第4代幼虫在低龄期即死亡[28];河南省信阳市第3代美国白蛾化蛹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但许多监测点在9月底10月初仍可观测到成虫、卵或低龄幼虫,存在出现不完全4代可能[29]。目前,美国白蛾在南方地区未发生完整4代,但未来随着疫情的南下、适应性的不断变化以及暖冬的频频出现,美国白蛾4代化风险将不断加剧。若南方地区美国白蛾完成完整4代并形成种群优势,因不完整4代造成的自然淘汰率大幅降低,存在更大的危害暴发风险。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绩效管理,推行“以奖代补” 加强美国白蛾防治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防治工作落实落地。发挥资金、政策导向作用,建立“以奖代补”工作机制,制定明确奖补标准,规范奖补资金使用程序;将防治补助资金和年度防治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激发各地防治积极性。

3.2 实施精准防治,推行质量监管 加强美国白蛾防治质量监管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管体系。建立防治协会,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强化防治作业质量监管,积极推行第三方监管,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质量监管相关制度和标准,贯彻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飞机施药防治指南》,促进美国白蛾防治管理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

3.3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进依法防治 聚焦新形势新要求,依据新《森林法》,及时修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为美国白蛾依法防治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健全应急预案保障体系,明确应急防控责任主体,规范应急处置程序,细化应急处置措施,提高应急处置执行能力。

3.4 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防治 加大先进防治技术研发,加强营林防治、人工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治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提升可持续防控能力;加强调查研究,精准把握美国白蛾疫情变化,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分类分区精准施策[30],提高防治精细化水平,有效发挥综合治理效能。加强疫情检疫监管,完善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立体监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灾害预防能力。

3.5 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社会化防治 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工作职能,转换工作重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强化监管为抓手,以注重实效为导向,强化政府宏观规划,淡化微观管理,赋予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多自主权;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防治工作统筹力度,创新购买服务方式,整合购买服务内容,鼓励项目整体发包,稳定服务承接主体,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探索建立美国白蛾长效防控机制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白蛾疫区疫情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战疫情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四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