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培室内乐《窗外景色》中的融合与色彩

2021-01-29 09:21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单簧管谱例音程

杨 筠

内容提要:《窗外景色》是陆培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他在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的同时又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合进去,形成了一部有中西音乐相互碰撞效果的、独具个性的作品。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各部分主题旋律乐汇的关联、不同调式色彩的交融、中西音乐元素的对比与结合以及器乐的个性化音色的运用。

陆培是中国当代极具个人魅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在立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又汲取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其乐队作品有着高超的作曲与配器技巧,色彩斑斓、热情洋溢而又有着强烈的内在张力、宏大、充满阳刚之气与感动力,他的创作灵感常常来自于中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并将民间音乐的原始曲调消化、提炼成自己的语言融入作品中去。陆培为二胡、琵琶与钢琴而作的《窗外景色》创作于2004年,这部作品是2001年受美国作曲家论坛委约而作,并由二胡演奏家王国伟、琵琶演奏家Chen Yi-han与美国America Trio于2007年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作世界首演,后于2015年改编成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五重奏。在2004年的一天,陆培从芝加哥开车回家的途中,在听广播时因一首饶舌音乐突发灵感,想使用饶舌音乐的节奏、韵律,与中国的某些民间音乐因素结合起来,由此而写成了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可以听到大量的重复因素,如同永不止息的舞蹈节奏,间隔着乐器的华彩性质的音色,再加上末尾的那段美丽而又依依不舍、有点儿忧郁的、充满着流行音乐意味的小提琴独奏旋律,似乎坐在屋内望着窗外,看到天上的云卷云舒、微风轻轻、绿叶摇摇,感叹时光的流水如梦一样流逝,回忆那渐行渐远的人与事……《窗外景色》这部作品将中国民族音调与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运用与传统曲式结构密切相关的多主题并置三部曲式结构,并通过适当的配器,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色彩差异显示了出来,又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到了同一首乐曲当中。

一、《窗外景色》结构的并置与融合

《窗外景色》作为一部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创作技法的作品,它的曲式结构与传统曲式中的三部曲式密切相关。从宏观的结构来看,《窗外景色》是由独立的三个部分组成的,而从微观的乐汇发展来看,这三个部分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一)曲式结构的并置

《窗外景色》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并置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分析见表1。

表1 《窗外景色》曲式结构图

由表1可看出,乐曲的A 乐部与C 乐部与传统的单三部曲式相似,其中A 乐部中的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再现部的乐段重复的次数减少一次,材料有些许的缩减;而C 乐部中的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再现部的乐段重复的次数减少两次,材料缩减较多。乐曲的B乐部为并置的多段式,并且在这个乐部的末尾还再现了A 乐部中呈示部的材料。

(二)七个主要主题旋律乐汇的融合

《窗外景色》共有七个主题,分别出现在乐曲三个乐部的七个不同的乐段中,体现了作品结构并置的特点。现将各段材料的主题归结为A、B、C、D、E、F、G 七种,笔者运用音程向位①的方法来分析以下谱例中的这七个主题。见谱例1。

谱例1 《窗外景色》七个主题旋律谱例

由以上谱例可见,这七个主题可分为6个主要乐汇,即“α、β、γ、δ、ε、ζ”以及它们的变化形式,其总结见表2。

表2 《窗外景色》七个主要乐段的乐汇总结表

由谱例1中的A 段a句中的α和B段b中的α1、C段c句中的δ和D 段d句中的δ2、E段e句中的ε和F段f句中的ε4比较,可见,这七个主题可分为三组,每组主题中的乐汇相互关联,这便体现了作品材料的相互融合。其“音程向位”总结见表3(见下页)。

由表3可见,α类的乐汇“音程向”②多为“-”向,即A 主题中的α乐汇“- -”、α1乐汇“- - + - - -”,B主题中的α2乐汇“- -”。

β类的乐汇“音程向”为“+ -”交替,即A 主题中的β乐汇“+ - + - +”,G 主题中的β1乐汇“+ - +”。

表3 《窗外景色》七个主要乐段的乐汇“音程向位”总结表

γ乐汇的“音程向”为复合形式,即B主题中的γ乐汇“- →+”、γ1乐汇“- +”。如果将γ乐汇中的“音程向位”“→”忽略,那么这两个乐汇的“音程向”便完全相同了。

δ类乐汇有两个变化形式,即C 主题中的δ乐汇“音程向”为“- - +”,首、尾“音程向”一负一正,而δ1乐汇除去中间单独的一个“音程向位”“+7”;D 主题中的δ2乐汇除去后三个“音程向位”“→→→”之后,δ1乐汇与δ2乐汇的“音程向”便都与δ相同了。

ε类乐汇变化较多,其音程向也为复合形式,其中E 主题中ε、ε1、ε2、ε3乐汇的“音程位”③“0”“7”“10”反复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比例1中E主题的谱例和表2中E主题的“音程向位”可发现,E主题中的ε类乐汇的“音程位”分布的规律可简化为ε(+10-10+7)、ε1(+7-7+10)、ε2(+10-10+7)、ε3(+7-7+10),其“音程向”的分布也以“+ - +”为主。而F主题中的ε4、ε5的“音程向位”与E主题中的ε类乐汇也有相似,如将F主题中的ε4、ε5这两个乐汇的第一个“音程向位”“+2”省略,那么剩下的“音程向位”就可以归结为ε4(+10-10+5)、ε5(+10-10+7),这样就与E主题中的ε类相似或相同了。

ζ类乐汇在G 主题中是两个“音程向”基本相反的乐汇,其中ζ乐汇的“音程向”为“++ + + -”,ζ1乐汇的“音程向”为“+ - - -”。

经过以上分析可得知,虽然这首乐曲的并置的三个乐部旋律变化丰富,但是其中各乐段里的乐汇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从A 乐部中A 段主题的β乐汇和C乐部中G 段主题的β1乐汇的关联我们也可看出,乐曲首尾的两个乐部还是有细微材料的呼应的,这种关联虽不像传统作品中完整的再现材料那样带给人的收束感和回归感,但是这细小的乐汇安排能使听众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隐藏的令人惊喜的细节。

二、调性的色彩与融合

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采用半音化和声、远关系的突然转调等手法,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勋伯格、欣德米特及梅西安的和声体系都逐渐突破功能逻辑。④《窗外景色》这首作品运用了多调式以及不同音阶组合等现代作曲技法,将富有节奏的主题旋律多次变化重复。

(一)多种调式色彩

现将乐曲中使用的部分西方调性音阶总结如下,见谱例2。

谱例2 《窗外景色》A、B乐部部分调式音阶谱例

上例列举出了《窗外景色》中使用的部分调式,除了以上举出的例子之外,在这首乐曲的A、B乐部中,作曲家还运用不同的和弦排列方式融入进这些调式,使乐曲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传统和弦”⑤的影子。

除使用多种西方调式之外,《窗外景色》的C乐部还使用了中国民族调式,使之与前两乐部中西方的多种调性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乐曲中使用的部分中国民族调式音阶如下,见谱例3。

谱例3 《窗外景色》C乐部部分民族调式音阶谱例

这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多使用四五度音调,使这个片段充满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色彩,和声的配置也受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特征的四五度音调的影响,并同时与西方的传统功能和声相结合,形成十分和谐的音响效果。

(二)多调式的融合

《窗外景色》中的调性变化十分丰富,作曲家常常将几条在不同调性上发展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同时作用,使它们形成相互对峙的效果。例如乐曲A 乐部的A 乐段,见谱例4。

谱例4 《窗外景色》A乐部第19-21小节A段a句谱例

长笛和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完全相同,这条旋律以G 音为中心展开,因此它们的旋律在G 混合利第亚调式上进行;单簧管演奏的旋律在这个乐句中,尾音落在♭A 音上,将这条旋律中运用到的音排列起来可看出它在♭A 利底亚调式上进行;将钢琴演奏的旋律中的音排列出来,可得钢琴声部在G 洛克底亚调式上进行。这个乐句由在四个不同的调性上发展的旋律组合而成,这些旋律线条既独具个性,又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的音响。

三、中、西音乐元素的色彩融合

《窗外景色》这部作品共分为三个乐部,前两乐部主要采用西方饶舌音乐元素,大量使用了重复的舞蹈节奏,后一乐部采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旋律优美、婉转、柔和,充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一)西方饶舌音乐的节奏律动

西方音乐的种类丰富,例如有布鲁斯(Blues)、爵士(Jazz)、摇滚(Rock)、饶舌(Rap)、朋克(Punk)等。其中饶舌(Rap)诞生于美国黑人社区,它在《牛津英语短字典》中记录的含义是:说出,强烈地、有力地、突然地发出。⑥“它源于美国黑人表达其创造精神和思乡之情的方式,通过舞蹈、音乐和说唱讲述美国黑人的生活,并常以切分性的音乐作为伴奏。”⑦

《窗外景色》运用了饶舌节奏元素,其前奏部分在4/4的节拍模式下,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全奏出具有切分效果且时值短促的节奏型,并且使用滑音的演奏技法,快速地将听众领入愉悦的、动感的、富有韵律的节奏中去。见谱例5。

谱例5 《窗外景色》A乐部前奏第1-3小节谱例

由谱例5可见,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所演奏的旋律的节奏相同,其节奏安排为:第1小节第二拍后半拍休止、第三拍前半拍休止;第2小节第一拍前半拍休止;第3小节第一拍的前3/4由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之后全部休止。

乐曲A 乐段a乐句的三个小节中,长笛和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完全相同,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中,单簧管和大提琴演奏的八分音符穿插于长笛和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的第三拍前半拍的空拍中,在中间的第2小节中,单簧管和大提琴演奏的八分音符则一前一后地与主题旋律第一拍的前半拍和第四拍的前半拍同时奏出。见谱例4。

由谱例4和谱例5对比可见,谱例4中的第1小节与谱例5中的前奏主题的节奏模式相同。谱例4中的节奏模式为:第2小节第三拍前半拍休止,第四拍后半拍休止;第三小节的第二拍前半拍休止,第三拍后半拍休止,第四拍休止。

由以上的两例可见,Rap比较讲究节奏韵律,相同或相似节奏的不断重复也是其特点之一。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在开始时标记行曲速度为=110,表情记号with energy(有活力的),加上乐曲中模仿饶舌音乐的独特节奏组合方式打破了4/4拍子原有的强弱规律,使整条旋律线的行进动力十分充分。

(二)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风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原生民歌以山歌为主,旋律进行起伏较大,其旋律发展手法又以重复法、变奏法、展衍法最为多用,调式调性也经常出现多宫的架构。⑧在《窗外景色》C 乐部的开始处,作曲家标记行曲速度为=40,表情记号slower(较慢的),quietly(安静地),with expressively(意味深长地),与前两个乐部的欢快热情的舞蹈节奏截然相反。

C乐部有两个主题材料,第一个主题F乐段共8小节,主题旋律首先由小提琴演奏,大提琴演奏的旋律则与其形成复调织体。见谱例6。

谱例6 《窗外景色》C乐部第318-321小节F段f句谱例

在乐段中,长笛、单簧管和钢琴三种共同演奏长音,为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复调旋律作丰厚的背景,主题旋律曲调婉转而又温柔,悠远而又平和,就如同一位长者向他的晚辈们讲述着古老美好的故事。

在《窗外景色》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具有快速跳跃节奏的西方饶舌音乐与音调婉转、跌宕的中国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手段,并没有使乐曲显得前后脱节,相反地,这种对比的结合方式不仅将作曲家当时所处的环境、当时所怀的心情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听众们也可以通过这样融合的方式仅从一首乐曲中就能感受到中西方音乐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独特效果。

四、配器法中的色彩变化与融合

五重奏版本的《窗外景色》充分发挥了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的优势,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形成的混合音色以及各乐器的单音音色在乐曲中都有使用。

(一)单一音色色彩

在《窗外景色》这首乐曲中,长笛、单簧管和小提琴的单一音色都被使用过,例如在乐曲A 乐部的B乐段中,见谱例7。

大提琴在每小节第一拍的前半拍拉奏八分音符的双音,长笛和单簧管吹奏相同节奏的相隔三度或二度的旋律,小提琴的高音区旋律便犹如一条轻盈的丝线穿插在乐曲的行进中,声音清晰,音色尖锐。

大提琴和小提琴的特性音色在乐曲B乐部的C乐段也有所展现。见谱例8。

大提琴与小提琴每休止两小节便先后拉奏人工泛音⑨,这两个泛音时不时从旋律之中凸显出来,形成特殊的音响效果。

从乐曲C乐部的G 乐段开始,行曲速度与之前相比速度稍快。见谱例9。

谱例7 《窗外景色》B乐部第58-60小节B段b句谱例

谱例8 《窗外景色》B乐部第138-139小节C段小提琴和大提琴人工泛音谱例

谱例9 《窗外景色》C乐部第343-346小节G 段h句谱例

主题旋律由小提琴拉奏,旋律起伏较大,情感在这里进一步被推动发展,得以更加热烈地抒发,此时长笛吹奏八拍的长单音、大提琴拉奏八拍长双音、钢琴弹奏两拍的柱式和弦、单簧管则全部休止,除此乐段的主奏乐器小提琴之外,乐队中其他的乐器相对安静、舒缓,它们的相互配合为旋律的突出作了很好的铺垫。

《窗外景色》C乐部的第一个F1乐段的f、g1两个乐句主题旋律由长笛单独演奏。见谱例10。

谱例10 《窗外景色》C乐部第326-333小节F1乐段长笛谱例

长笛音色透亮而空旷,再融合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长音,长笛的音色显得更加柔和、圆润,整体的音响效果紧实、丰厚,也使长笛演奏的主要旋律听起来如同在回忆中徜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乐曲C乐部的第二个F1乐段的f、g2两个乐句主题旋律由单簧管演奏。见谱例11。

谱例11 《窗外景色》C乐部第334-341小节F1乐段单簧管谱例

与长笛悠长、温婉的音色相比,在这个乐段中由单簧管演奏旋律的音色便显得稍坚实、响亮一些,仿佛回忆的片段越发得清晰,好像那些人和事此时重现在眼前,令人难掩激动欢喜的心情。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乐队奏出的混合音色还是某个乐器演奏的单一音色,都能表达出其无可替代的色彩,都能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氛围,而在有合适的配器法的同时,又将中西方极具对比的旋律素材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使这部作品听起来独具创新性并且充满吸引力。

(二)混合音色色彩与融合

木管乐器组常常用来重复弦乐组,特别是在全奏的段落⑩,在《窗外景色》中,从其A 乐部的前奏部分开始,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齐奏,整体音响饱满、深厚,富于共鸣。其中长笛和单簧管运用的是同度齐奏的结合方式,此时音色以单簧管的基本音色为主,长笛则增添了透明而空旷的音色。同见谱例1。

在乐曲的B乐部的E 乐段中,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对位旋律,钢琴右手演奏琶音,左手演奏跳动的单音,主要旋律由长笛和单簧管交替演奏。例如第一个E 乐段的第一个e乐句的前两小节,见谱例12。

谱例12 《窗外景色》B乐部第176-177小节E段e句前两小节

单簧管演奏的旋律在长笛旋律上方的三度,因此在这个乐句中,单簧管演奏的旋律较为突出,长笛演奏的旋律与单簧管演奏的主旋律形成复调织体。

在乐曲B乐部第二个E乐段的e乐句的前两小节中,长笛演奏的旋律音高为单簧管上方六度,因此在这个乐句中,长笛演奏的旋律较为突出,单簧管演奏的旋律与长笛演奏的主旋律形成复调织体,见谱例13。

谱例13 《窗外景色》B乐部第217-218小节E段e句前两小节

除以上的两例之外,《窗外景色》的连接段的材料也极为丰富,例如乐曲B乐部的Re9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篇幅较长且材料新颖,见谱例14。

谱例14 《窗外景色》B乐部第285-287小节Re9

在这个连接段中,长笛和单簧管都演奏了连续的长音,且这两个音区、音色相近的木管组乐器演奏出的音程发音协调,声部音响也易于平衡,它们的配合为钢琴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营造了混响丰满的背景,如同描绘出了一幅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光芒点点落下,铺满涟漪荡漾的湖面的美妙景象。

在乐曲即将进入尾声之前,作曲家再现了最后C 乐部的F 乐段的材料,在这个乐段中,单簧管仅在第一个小节第一拍的前半拍演奏了一个八分音符,之后全部休止,长笛和小提琴齐奏相同的旋律,大提琴与小提琴相隔四度演奏节奏相同的旋律,钢琴每小节演奏琶音点缀。见谱例15。

谱例15 《窗外景色》B乐部第364-367小节F段f句

由以上分析和谱例可见,在这个乐段中,长笛起到了中和音色的作用,它的加入既可以使小提琴的音色凸显出来,又可以使上方的四个声部的音响效果更加融合。

结 语

陆培的作品极具个人特色,他的创作既广泛取用西方现代技法,又立足于中国传统之中,⑪然而对于当前中国专业的音乐创作领域而言,现代创作技法的运用也是热议的话题,陆培在他的《关于音乐创作的自白与梦呓》中写道:“常常有人问,你们为什么写那样的音乐? 难以明白,没人爱听。我回答:‘其实不难明白,如果你愿意去听,也不是那么难听,只要你愿意去听。因为艺术贵在创造。’”⑫他认为,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哪怕已发表的作品演出成功大受欢迎,但下一部作品会立即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而《窗外景色》只是陆培所创作的西方现代技法与中国风格结合的作品之一。早在1983年的钢琴独奏曲《山歌与铜鼓乐》中,陆培就运用十二音技法与广西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以及壮族歌手的高腔民歌音色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而在这首独奏曲中,创造性地运用的十二音手法是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也对自己的创作风格越来越明确:“我的音乐可以称之为新传统主义……‘传统’是一种过去发生过的、后来又被大家相约俗成承认了的文化现象。所以‘传统’是个开放性的概念……在音乐上我认为传统就是站在中国审美立场上,强调线条、戏剧情节性,又有写意……作品中的叙述性的场景表情,尽管运用了旧的素材,但是具体手法是新的,一听就是属于21世纪的语言,这就是我的风格定位。”⑬

笔者在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的“‘秋华春实’陆培师生作品音乐会”上听到的《窗外景色》是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五重奏版本,由美国Four Corners室内乐团、钢琴家李思远博士演奏,Four Corners室内乐团艺术总监李姝颖博士任指挥。《窗外景色》结合了现代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Rap的节奏以及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材料,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情境之中,是一部十分新颖的作品。它充分发挥了各乐器的优势,并通过演奏者精彩的演绎,将每个情节、每一缕情绪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前半部分极强的舞蹈节奏将所有人都带入全新的欢乐情景中,后半部分的抒情段落也更能让大众理解。通过现场的聆听,笔者感受到如同作曲家所希望的那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使“演奏家们享受演奏过程的同时,也能使听众兴奋”。这部在整场音乐会中听似最“传统”的作品,毫无意外地成为观众最能接受和最为享受的一部。

注释:

①魏扬:《鲁托斯拉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双主题群交替衍展的“透视性结构”》,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2 期,第29页。“旋律的‘音程向位’是美国音乐理论家肯特·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二十世纪音乐的理论与分析》中提出的概念,旨在剖析微观的音程方向与距离的规律。”

②魏扬:《论旋律的“音程向位”分析法及不同风格音乐作品中旋律“音程向位”的规律》,载《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34页。“旋律音程上行为正向、用符号‘+’表示;下行为负向、用符号‘-’表示。”

③同②。

④魏扬:《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载《音乐研究》,2013年第3期,第68页。

⑤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架构》,载《音乐研究》,2012年第3 期,第99-109页。

⑥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3rd.edition,Revised,1970,p.1656.

⑦Alonzo Westbook,The Dictionary of Hip-Hop Terminology,Harlem Moon Broadway Books,2002,p.64.

⑧朱创伟:《广西民歌创作中民族元素“音声”的运用》,载《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第144-148页。

⑨[美]塞缪尔·阿德勒,金平等译:《配器法教程》上册(第三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46页。

⑩高燕生:《管弦乐配器法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第90页。

⑪伍维曦:《清江碧透曾无色舞鹤洁白自忘机——评“陆培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舞天”》,载《人民音乐》,2016年第5期,第26-27页。

⑫陆培:《关于音乐创作的自白与梦呓》,载《福建艺术》,2014年第1期,第54-55页。

⑬梁晴:《“或许不伟大,但是我就是我!”作曲家陆培小记》,载《音乐爱好者》,2006年第12期,第36-37页。

猜你喜欢
单簧管谱例音程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论管乐团与交响乐团中单簧管的角色扮演
从单簧管演奏历史看单簧管演奏技巧和音乐艺术的融合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音乐游戏玩起来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