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职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基于盐步职校“一体两翼,协同培养”的“双导师”队伍建设模式

2021-01-31 02:13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华群青张济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文伟
师道(教研)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导师学徒导师

文/ 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华群青 张济明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黄文伟

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盐步职校”)针对国内中职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的普遍问题,结合与广东省拉链商会、盐步内衣协会共同开展的“1+N+1”形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一体两翼,协同培养”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行、企、校三元联动,共建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

行、企、校三元联动,首先由学校与行业协会(商会)签订合作协议,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行业的岗位需求;其次由协会(商会)整合内部资源,在校内建设“教学工厂”,同时派出管理人员,负责对整个“教学工厂”的管理;再次由学校面向协会(商会)内企业接单,引进真实的生产项目到校内车间,同时选派教师作为“学校导师”,负责实施学徒(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最后由协会(商会)内的企业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在校内组建“企业导师”团队,以“师带徒”的方式,依据岗位课程标准培养学徒(学生)的技能以及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养成教育。

二、 以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两翼, 推动双导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当前我国中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中,多数是基于经验开展校企“双导师”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往往对“双导师”尤其对“企业导师”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标准缺乏深入研究。盐步职校“一体两翼,协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特别注重对“双导师”岗位能力标准的确定,并将其建立在岗位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模具专业与拉链商会及旗下企业开展的学徒培养为例,通过召开模具专业“双导师”职业能力分析会,梳理了模具专业“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设计符合学徒学习的教学设计(或教学任务书)。辅导学徒基于工作过程或工序完成生产或实训任务并树立职业理想。运用常用的多媒体及教学方法指导学徒掌握与岗位技能相关的知识且规划职业生涯。根据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对学徒进行客观评价。对学徒进行考勤、思想教育等课堂管理。能与学校导师合作完成“生产项目到教学项目的转化”、企业课程的开发。“企业导师”还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意识,工作积极,具有奉献精神,能服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遵守企业和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

在校企“双导师”各自的岗位能力标准基础上,如何培养这些岗位能力也需要有系统配套的培训规划。学校在“教学工厂”挂牌成立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行、企、校围绕两个基地共同制定导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并把企业和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及干部培养规划融入两个基地的建设计划中,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在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协会(商会)聘用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对聘用的企业技术骨干以及行业内企业的后备导师进行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在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校聘用企业骨干对学校教师的岗位技能进行培养,为教师提供岗位实践指导。以模具专业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95%以上的企业导师期望能教师专业能力和学历的提升,对校企“双导师”系统化培养的探索中三方面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实效性:(1)企业导师学历普遍较低,学校通过与本地对接的高职院校洽谈,推荐企业导师参与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学习,使其既不改变员工身份,又可通过系统的在岗学习获得大专学历,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导师的素质和工作热情。(2)专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申报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职教师资企业实践能力培训项目,引入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组成培训的师资团队,共同制订项目培训计划与方案、设计讲义和教学任务书、制作多媒体课件、确定评价方式、以及制订培训耗材物资采购计划等,通过共同负责项目,培训效果佳,受训的教师获得感和满意度处于高分段。重要的是既有效提高了企业导师在教学方面相应的职业能力,又促进了学校导师在生产实践方面技能的提高,是一种有益的校企“双导师”培养途径。(3)企业导师的培训时间与企业生产效益之间是天然的矛盾体,这使得对企业导师的系统性培养在操作上难以落地。如何保障企业导师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模具专业对“引起入校”的企业导师探索实践了“基于成果导向的双导师共同体”教研机制,以自然年为单位(便于行业、企业年会时对项目成果进行公布与表彰,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以学徒岗位标准为依据,制定各个岗位“生产项目到教学项目的转化”为成果主题,通过组织校企“双导师”每月三次的专业教研活动,以成果为导向,行、企、校三方共同激励,在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促进企业导师的职业道德、写作意识、以及企业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完善校企“双导师”培养的各项制度

1.行、校、企共同探索“双导师”培养经费筹措制度

根据行、校、企三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三方协商制定企业导师的学生指导课时津贴、能力提升培训费、奖教金等经费筹措制度。一是通过订立《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岗位职责及教学能力培养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了“企业导师”培养经费来源。二是通过“引企驻校”,特别是通过协会(商会)将生产项目的部分利润转化为“企业导师”的培养经费,从而突破了当前中职学校的财务制度限制,使校企“双导师”培养经费筹措具备“自我造血”功能。三是以奖教的方式不断激发“企业导师”的主体意识和担当意识。其中,奖教就包含了“企业导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经费,并写进了“企业导师”的聘用协议上。有了经费制度的保障,“企业导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成为可能。

2.行、校、企共建校企“双导师”聘用机制

行、校、企共建校企“双导师”聘用机制。对于“学校导师”的聘用管理,主要通过订立《现代学徒制“学校导师”遴选聘用办法》,明确“学校导师”选聘流程、选聘条件、课酬计算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带徒难度要高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因此对“学校导师”的要求一般是具有5年以上的专业教学,且连续两年有6 个月以上的相应岗位实践经历,课酬方面则适当提高系数,以此激发“学校导师”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导师”的聘用管理,通过订立《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遴选聘用办法》,明确“企业导师”选聘流程、选聘条件、课酬计算等内容。选聘小组初步确定了校企“双导师”名单后,对该名单进行资格审核,并由校企双方与“双导师”签定聘任协议。为了使“双导师”队伍相对稳定,聘期一般定为三年。聘任的“企业导师”需在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政府方发挥其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宏观指导和“双导师”队伍建设的财政统筹,建立相关的制度和经费保障机制;行会方是沟通学校与企业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使“企业导师”权益得到保障,提升“企业导师”的总体水平;学校方既要建立“学校导师”岗位实践的奖励和管理机制,又要大力支持优秀的“学校导师”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方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要提高培养产业人才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为现代学徒制项目提供优秀的“企业导师”。

猜你喜欢
双导师学徒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魔术师的学徒
V eraW an g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