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2021-01-31 02:42刘珂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母语语篇层面

刘珂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河南 商丘 476100)

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被选定为一门主要的外语来学习。在高职英语语言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更是高职学生语言水平综合能力的体现[1]。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相对学生的母语写作而言,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策略和技巧。高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导致错误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母语负迁移的干扰[2]。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中英文的表现手法与思维方式存在诸多不同,导致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母语负迁移的视角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从英汉词汇、句法、语篇和思维的差异等方面,结合母语正负迁移提出相对策略。

一、语言迁移概述

“迁移”本是心理学上的术语,指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于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学习和掌握的影响[3]。由于高职学生在学习阶段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其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就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干扰,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制约。当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类似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对在新的目标语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并阻碍和产生消极影响的称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4]。如学生在表达“他在教室里学习英语”时,受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将其直接译为“She in the classroom study English”,这样的表达是完全不符合英语的句法结构的。在汉语里,动词的修饰成分往往置于动词之前,而英语恰恰相反,在英语里,动词修饰的成分作为状语需要后置。在表达“太阳好大呀”时,学生受母语习惯影响,没有分析语句结构,将其译为“The sun is so big”,这样词对词的直接翻译也是不符合英语用法规范的。我们所理解的语言的含义是要表述所“指”而不是所“言”,在这种情况下,汉语习惯对英语产生了干扰,母语负迁移明显阻碍了目标语的学习。

二、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的几个层面

英语写作是用准确地道的书面语言、恰当的体裁形式、丰富的思想情感来记叙人或事物的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出。写作的能力不能自然习得,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练习,在此过程中,先入为主的母语惯性思维导致母语负迁移在语言使用中干扰显著,语用失误、词性误用、句法混乱、中文直译等中式英语频出[5]。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思维顺序就是从汉语的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文化模式的过渡,这种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写作语言层面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内涵差异语用失误

英语词语的语义和汉语词语的语义在某些层面是不完全对应的,普遍存在一词多词性、多含义的情况。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多会出现词性混用、词义误用等各种词汇错误。总的来说,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词汇多义现象参差交错,两种语言的词汇意义在内涵上也有很大的差异[6]。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结构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高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单纯的母语思维套用会直接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高频发生。

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是高职学生在母语负迁移干扰下采用中文直译而导致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如“pig out”从词汇概念意义来说,则直接理解为“猪出来了”,而根据内涵和联想意义则译为“大吃一顿,大吃特吃”。因此,从句子层面来看,如“I stopped pigging out on chips and crisps”则译为“我不再暴食薯条和薯片了”。“新年愿望”从词汇概念意义层面,大多数人则将其直译为“New Year wishes”,词汇“wish”概念意义有“愿望”之意,“wish”作名词时内涵意义为:一是需要通过魔法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譬如“travel back in time”(时空旅行),“be a billionaire”(成为亿万富翁);二是表示想要什么东西的感觉,强调“想要什么”是一种心愿,但是想和能实现还是有差距的。因此,“wish”作名词表示“愿望”多半指不太好实现的一种“心愿”或“想法”,而“新年愿望”是对新的一年要做什么的决心,具有可执行性,英语词汇语义中“resolution”译为“决心、决定”。因此,“新年愿望”更规范的表达应是“New Year’s resolution”。因此,词汇的含义和语用语义不完全是一个层面,不能受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单从表面概念上理解。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高职学生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搭配习惯上也会受母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因素的干扰,形成自己独特但不规范的表达方式。如不想做某事时,汉语的万能金句“改天吧”,从概念词汇层面上许多同学会直接将其译为“change another day”,这里的“change”表示换掉旧的,譬如“change jobs”译为“换掉旧工作(找新的)”,“change the hair style”译为“换掉旧发型(做新的)”,但是“天”指时间,则没有“新旧”可言,“改天吧”从概念和语义上都指从一个时间“换到”另外一个时间,英语写作中应该用介词“to”表示到某一天,因此,规范的表述应是“change it to another day”。又如“I have to work overtime today.Let’s change it to another day”,则译为“我今天要加班,改天吧……”,以这来看,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让学生的框架思维直接模式化,导致其在英译过程中,直接使用汉语词语的搭配习惯,从而导致词汇的内涵和结构很容易出现错误。

(二)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在句法结构层面,中西两种语言体系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对于陈述性写作语句,汉语多使用动词阐述动作化状态,而英语会将多种词性相结合来阐述事物的状态化。在英语写作的时候,高职学生们为了提高写作的整体效果,多会通过使用连词、介词等进行衔接,长难句是书面写作句子的常用结构,主谓宾是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汉语写作中语序、句法和形态没有标准的要求,并且主语的省略情况及动词位置的多变则很常见。于是,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句子成分缺失、主谓不一致、语序颠倒等汉语思维模式下母语负迁移而导致的错误时有发生。

中西两种语言在文化、历史、思维模式层面不尽相同,因此,在句子结构的组成方面,英语是典型的强调主语的语言方式,而汉语是典型的强调主体的语言方式。如:(1)“我打你”,英语和汉语的表达均可译为“I beat you”。(2)“我要剪头”,根据汉语思维框架结构,很多同学则会写成“I will cut my head”,其实,“我要剪头”的谓语动词是“剪”,动作的发出者是“理发师”,因此,其完整的规范表达应为“我需要一个理发师给我剪头发”,所以,其英译应为“I need a barber to cut my hair”,这个句子中的“主语”是“I”,谓语是“need”,宾语是“a barber”,而“to cut my hair”是非谓语动词做宾补。(3)“作业写完了吗你?就看电视”,将这两句汉语译写成英语,我们就应该找出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我们母语的思维定式,因为,英语是非常注重逻辑关系的语言。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你写完作业了,那么你就可以看电视了”或者“你不能看电视,除非你写完作业了”。因此,可将其英译为“If you have finished your homework, then you can watch TV”或者“Don’t watch TV until your homework is finished”。所以,学生在对于英语句法结构层面掌握不够熟练和灵活运用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就会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律,导致句法层面的负迁移现象。

(三)语篇层面的母语思维

中西文化、历史、习俗、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在语篇结构的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来自母语固有结构模式的制约,导致了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语篇思维受母语负迁移的严重影响。英语语篇的结构组织是直线型,该结构组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常用语篇结构是“主题+例证+结论”。如语篇“Happiness in My Mind”,其开篇为“Happiness means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Everyone has his own definition to the true meaning of happiness.Some people think that possessing a great deal of money is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while other feel giving aid to others makes them happy.But what is happiness in my mind?…First of all…What’s more…In the end…”英文语篇结构严谨,在文章开头直奔主题提出自己的论点,条理清晰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中式语篇会过多的陈述性叙事,结构迂回、委婉,一般用多种表达法来陈述作者观点,注重烘托和铺垫。因此,学生在写作文段时,语篇框架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在主题外围拓展,然后以归纳式结束,形成“英语形式+汉语思维模式的”文章。

三、高职学生减少母语负迁移现象策略

通过上文对词汇语义、句法功能、语篇结构的分析,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应该重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多比较、多积累,多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弱化母语负迁移,从英语的思维模式学习词汇的内涵意义,按照句型的结构组词造句、语篇布局,提高高职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一)认知语言之间的差异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的学习和认知是积累式输入和交互式输出的过程,中西文化差异是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的结果。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不同人的思维意识里,所反映的意象和联想也不尽相同,但语言之间又有一定的共性。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英语写作能力。一是对于同近词、同义词、一词多义等,要了解其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内涵意义,强化词汇含义的积累和运用。二是可以大量增加目的语可理解性的输入,大量地阅读会快速的增强英语语言知识。三是看英文原版文章,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增加阅读的知识储备。四是培养朗读英文短文的习惯,加强听、说、读语言的交互作用,培养英语语感。五是在媒介融合体制下,结合多种媒介等网络资源,创建适合自己的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写作兴趣,从而逐步弱化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二)加强教学过程和实践练习中英汉差异对比

语言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言交汇的思维。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从英语写作课上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更要从语音、听力、泛读和精读等多个课程环节对学生进行输入,以语言输入式的“听”“读”来强化语言输出式的“说”和“写”,摆脱母语原有的框架模式。在“听”的输入中积累相关的词汇、语义;在“读”的输入过程中注重搭配、用法、句型、语篇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在“说”的语言输出过程中,创设模拟情境,模仿更本土、更地道的表达方式;在“写”的输出过程中更强调多写多练多总结,在积累中发现错误,在书写中避免失误,纠正和弱化母语负迁移带给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习惯

英语的写作不是单纯的创造过程,而是不同思维个性化的结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在写作时,用英语思维直接代替母语思维,要主动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应多方位、多层面的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其英语爱好,通过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和电视剧、看英文原版小说等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基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积累和沉淀。

四、结语

英语的写作技能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过程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母语负迁移也是导致我国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出错和不规范的主导因素[7]。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教学初始就应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减少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加强高职学生在句法表达和思维流畅性方面的平衡发展,在积累和实践中提高高职学生的写作技巧,弱化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整体提升高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母语语篇层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母语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