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01-31 02:42李治国郭志富许会道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李治国,郭志富,许会道,张 梅

(商丘师范学院 测绘与规划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1],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专门文件指出,“专业课程应该与思政课程协同互补”[3]。20 世纪70年代,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协调论认为,系统内部通过协同可以优化出更好的结构和功能[4]。地理科学专业的研究内容涵盖自然因素、人文要素和地理信息要素,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通过多维和时空动态综合研究开展学习和研究[5]。地理科学在文明传播、城乡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重要的贡献[6]。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知网,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专业”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大多数文献是从思想政治专业角度的协同研究,缺乏从专业角度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多维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尚未发现地理科学专业方面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外,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科学有机融合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学课程的融合或地理科学专业的某门课程,仅少数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思政进行了探讨[7-9]。地理科学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专业,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0]。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有家国情怀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该专业以实现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本文研究侧重于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教育的具体方法的落实和模式的实践,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协同育人路径。

一、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时间安排

近几年,地理科学专业陆续开展专业思政教学活动,但目前专业思政教学体系中缺少明确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导致专业思政缺乏整体时间设计等问题。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多在低年级开设,高年级没有开设思政课。另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考和成长心理都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9]。目前,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在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的有机衔接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同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课堂思政与课余思政、在校思政与假期思政如何结合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二)缺乏多维空间的有机协同

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协同创新是多维空间协同,必须多维空间之间联手,即高校、家庭、社会等诸多空间育人场所的有机协同。高校空间包括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实习实验平台等。社会空间包括校外实习、企业、大赛场地等。目前,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思政协同工作,但尚不完善,课堂的思政课教育往往理论性强实践性弱,从而导致效率低。其他高校空间作为思政课的拓展,接地气且效率高,但目前挖掘不够,无法与高校空间达到一种跨多维空间的立体式协同创新机制。

除了实体空间,移动互联网、5G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构建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学生活跃的场所。如何利用新技术在虚拟空间开展专业思政仍处于探索阶段。实体空间如何和虚拟空间有机协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然匮乏,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缺乏思政教育体系整体架构

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课程体系处于探索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缺少整体设计与规划,从授课教师到课程团队,从教案到课程教材,从课程到学科体系,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缺乏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建设[11]。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各类高校结合本校的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既有一定成效,又存在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使这些模块多元协同思政育人的研究尚未出现。而且,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协同途径、有机结合尚未形成系统专业的教学设计方案[10]。

(四)协同管理机制存在不足

高校管理下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同机制是地理科学专业思政的前提条件,而这个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处、创新创业学院、人事处、科研处、基建处、国有资产与设备处、图书馆、校医院、后勤、保卫处等诸多部门协同管理。如果仅是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的小范围合作,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有限的问题。

(五)人员队伍协同薄弱

传统的思政教育开展者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然而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压力、学术科研和职业规划等各方面的压力,亟须人文素养、生活哲学、科研诚信、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目前,融入思政教育的人员较少且不系统。参与思政教育的人员队伍间如果信息无法全面高效地沟通,就会影响其全盘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不利于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

(六)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创新模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涉及时间、空间、教育体系、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的达成度可以反映专业思政是否保质保量完成了预期的育人目标。评价体系不完善,容易导致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各维度空间或维度内部各要素之间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实现高质量思政育人的效果。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创新模式有待形成和持续完善。

二、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创新模式措施

(一)育人时间全程覆盖

不同年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存在差异,思政教育育人时间安排应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涯的始终。高校在对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拟定的过程中,按照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教学,形成各模块有机组合的时间规划。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在不同阶段的阅历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工作。如大一时,开展地理科学专业入学教育和认知实习,引导他们制定大学计划和职业规划;大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三下乡活动和公益志愿,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三时,指导学生开展针对社会热点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科研素质;大四时,通过学生的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互联网时代,高校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协调学生课堂思政与课余思政,通过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当代学生自幼从事理论学习的时间较多,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他们对于创新创业活动仅有三分钟热度,缺乏主动探索的行动和方法。高校可通过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遵守科研规范,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形成不畏困难的精神,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

(二)多空间协同

场景理论认为,人在不同的社会空间和社交媒介中会形成迥然不同的科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因此,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在空间上要将高校、家庭、社会等诸多空间育人场所的有机协同以及诸多空间内部的协同育人,不断形成思政育人合力。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建立联动机制,及时沟通信息,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5G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构建的虚拟空间的思政教育模式。教师可在班级的QQ群、微信群和官方公众号内及时发布各种学习资源,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促进地理科学专业思政的高效开展。

(三)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地理科学专业思政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基础和前提。依据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形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教学紧密关联,知识学习、技术训练、能力培养和思想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高校可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提高思政修养,通识课程拓宽知识广度,专业课呈拓展知识深度,实习实践教学强化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

高校应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要素,推动专业课程内容的协同创新。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寻求课堂组织、案例介绍、团队充分讨论和实习等环节有机融合的协同创新。同时,教师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逐渐建立课程资源库,为课堂主渠道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应探索多环节间的支撑资源库和思政育人模式间的协同创新,引导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培养多种交流协作方式和多样化处理问题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和全面发展。

(四)顶层制度设计

人才培养要形成有效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机制。高校应将思政育人贯穿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专业氛围、专业文化等整个专业培养当中,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深入系统地推进立德树人。“多维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是要以多维协同创新为理念,统筹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实习、课堂内容与课外任务等教学组织,多维度构建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解决思政工作短板,聚合各方资源,统筹协同推进。

高校可利用多维协同的组织功能,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实践组织系统。高校层面和地理科学系在挖掘思政元素、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多维系统育人目标中要有总体设计架构和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实现以教学、管理、服务、组织等多部门多渠道育人的有效协同,共同构建多维协同的育人共同体[1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组织系统。

(五)人员队伍的协同创新

专业教师、实验人员、管理人员、辅导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行业导师、学生组织管理人员和学生协会负责人等共同参与,形成人员队伍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地理科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群策群力。高校可采取有效手段和方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政能力,提升其设计能力和开展效果,通过发掘和培育来发挥参与人员的辐射效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质量。只有各参与主体深入理解和践行自己的育人职责,不断提升育人境界,才能发挥人员队伍协同创新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

(六)以地理科学专业思政质量提升为目标,构建质量控制体系

地理科学专业思政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在校学生信息员、相关专业同行、高校有关领导、教育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通过强化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路径,利用新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加强用人单位、社会公众和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和交流来持续改进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根据反馈结果,定期修订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和就业要求,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境界。此外,高校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教育文件精神和教师评价新标准,逐步改进教师教学业绩考核,通过优化专业思政课程奖励制度、专业思政设计和讲授技能竞赛制度等,引导和激发教师参与专业思政质量保障体系。为更好地发挥其思政教育效力,需从顶层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做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三、结语

地理科学综合性、交叉性和经世致用的专业特点与思政的深化推进需要多维协同,不断强化育人时间全程覆盖、多空间协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顶层制度设计、人员队伍的协同创新,以地理科学专业思政质量提升为目标,构建质量控制体系等多维度的协同。通过不断挖掘地理专业的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地理科学专业多维协同思政创新育人途径,不断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思政育人功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