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韶关芙蓉新区建设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2021-01-31 11:18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韶关市韶关芙蓉

刘 玉

(韶关学院 审计处,广东 韶关 512005)

2005年韶关市开始启动规划建设芙蓉新区——韶关市未来的城市中心,地处韶关市城区南部与西北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新区内集聚诸多优越的发展要素:区内有韶关站(武广高铁站),京港澳高速公路、韶赣高速公路有多处枢纽出入口,新建的西联隧道、芙蓉山隧道及百旺大桥隧道与城区紧密连接,韶州大桥以新区为纽带节点将曲江区融入市区使之一体化;行政及科、教、文、体机构功能齐全;开发区厂矿、高科技企业众多,经济贸易频繁。芙蓉新区承担着韶关市城区扩容提质的功能,随着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为韶关市新区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一、韶关芙蓉新区建设概况

(一)芙蓉新区的规划区域及阶段建设目标

韶关市芙蓉新区自2005年启动规划建设以来,不断迎来发展机遇,尤其是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韶关市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步伐。2013 年 10月韶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芙蓉新区管委会,制定了《广东韶关芙蓉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并经广东省政府第十二届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韶关市芙蓉新区建设上升到了全省发展布局的战略层面[1]。

韶关市芙蓉新区建设总规划面积约490平方公里,分为起步区、核心区和整体区三个阶段建设发展目标[2]。起步区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芙蓉新城中央商务区、北部中部居住片区和莞韶产业园甘棠片区)。2017年,起步区总体框架形成雏形,新区道路、工作和生活条件、金融及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人口规模、生产总值(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实现了规划目标。核心区城建用地85平方公里,芙蓉新城、江湾片区(百旺综合服务)、甘棠片区(莞韶产业园)及沐溪——阳山片区初具规模,约6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00亿元、9.2万元。远景规划目标,建设整体区约490平方公里,芙蓉新城、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东环线产业发展带、韶钢及特钢产业园、桂头机场等,大力建设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并使之成为韶关市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11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 500亿元、25万元。芙蓉新区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社会经济繁荣、居住环境优美、科教文化发达、医疗保障充分的现代化城市,粤北地区中心城市核心区和粤湘赣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二)芙蓉新区建设进展情况

2013 年 10 月芙蓉新区管委会成立,近年已基本完成核心区道路、市政、教育、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吸引商业、金融、房地产等一批项目入驻。芙蓉新城作为芙蓉新区建设的起步区,已建成韶关大道、南华路、芙蓉隧道、芙蓉大道南等骨干道路项目11个共27.8公里,在建道路项目16个共33.3公里。2020年韶关实验学校、东岗岭太阳城小学、芙蓉第一小学已建成开课,天麓山小学已动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盆景山公园北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九龄路管廊和百旺路缆沟建设有序推进,韶州文化广场、北江体育公园、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进驻新城的(区)级行政服务机构达到21个,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碧桂圆五星级酒店于2014年底开业运营,城投商务中心、中国移动生产调度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保利商业综合体、恒大酒店、前海人寿三甲医院等一批产业项目陆续启动实施,城市产业特色正在逐渐形成。

二、韶关本土文化资源对构建芙蓉新区城市形象的思考

当今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已成为国家、地方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化是人类在自然和社会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凝结形成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3]。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表现于非物质载体的,如民间记忆、民俗活动、民间信仰。本土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记录和独特精神创造,也是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4]。可以说环境历史奠定了本土文化建构的基础,是本土文化的核心。

韶关古称“韶州”,位于广东省北部,与湘、赣毗邻,从古至今都是联结中原和珠三角的南北交通要道。地处粤北的韶关,有着优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森林繁茂、物种多样、矿产资料丰富,这片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如韶关曲江马坝人(距今约12.95万年至13.5万年)、石峡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以及舜帝南巡奏韶乐,而“韶州”得名的文化传说;孕育出了侯安都、张九龄、余靖等本土名人;关涉了许多他地历史文化名人,如任嚣、葛洪、韩愈、许恽、苏轼等等。因其悠远的历史人文传统及独特的地理环境,而被称为“泛珠三角区域古代最繁华的文化立交桥”[5]。这些历史、地理造就了韶关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在区域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中融会贯通,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力的本土文化——“韶文化”,“韶文化”主要代表文化符号有:山水文化代表——丹霞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文化代表——马坝人遗址及石峡遗址;禅宗文化符号代表——南华寺、云门寺;客家文化符号代表——珠玑巷、围屋等。“韶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及解读岭南文化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及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入口。因为如此,“韶文化”成为粤北韶关长久保持独特魅力的重要支撑。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一个城市只有拥有自己独特历史印记的本土文化,才能让民众产生一种民族或地域自豪感,产生对这片土地的高度认同、极度亲和与眷恋。“城市是文化的容器”[6],没有文化,城市就失去了她的精神维系。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来源于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的精、气、神,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魅力之所在,一座新城的开发与建设最大的难题不在于基础设施,而在于突显城市特色和包含文化底蕴。韶关作为一座拥有系列历史文化印记和景观的城市,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历史文化,从而将韶关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本土优秀文化与建设中的芙蓉新区城市形象的塑造有机统一,发挥二者的互动效应,使本土文化的文脉价值与芙蓉新区城市形象的构建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芙蓉新区主题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科学定位韶关特色文化,寻绎出最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城市灵魂,提炼出最能代表韶关,最能展示韶关的文化特质,同时将其他文化元素的品格和精神融入到经济、建筑、景观、旅游、服务等各种建设中,统一于芙蓉新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中,形成主题文化独树一帜、其他文化共同衬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具体来说就是对韶关的历史人文、生态山水及禅宗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筛选、取舍、融汇,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文化载体和形态,最终形成芙蓉新区主题文化结构、功能、价值、趋向和行动方略,并统领城市发展全过程,赋予芙蓉新区极具个性化的文化特质,展现历史文脉,突出地域特色,努力建设成为一个“没有大门的文化馆”[7],进一步提高芙蓉新区在市民心中的认同度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识别度。

三、芙蓉新区城市建设依托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

韶关芙蓉新区最初的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南岭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模式,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经济与绿色生态、特色文化相结合的道路,高度重视森林和水资源生态保护作用,彰显韶关山水城市特色。始终坚持把芙蓉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北地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粤湘赣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作为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以及把芙蓉新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宜居的现代城市。

随着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韶关芙蓉新区高新技术区建设赢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契机,韶关区位优势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突显,既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形成1小时生活圈,又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的交通枢纽。目前,韶关市委、市政府正在加快丹霞机场、北江航道扩能、韶新高速等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以铁路、高速公路、航道、机场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打通与大湾区对接的“水、陆、空”快速通道,主动对接大湾区产业扩张和配套需求。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大湾区联通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快速大通道正在加快建设,韶关在芙蓉新区建设中应紧抓这一机遇,充分创造条件推进“广韶同城”融合发展战略,助推韶关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与大湾区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芙蓉新区既是韶关市未来的城市中心,更是韶关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区和核心区,开发潜力巨大。因此芙蓉新区应立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和重要屏障的功能定位及城市发展战略,相应调整最初的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

因此,芙蓉新区建设应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及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1.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生态第一市”文化名片

韶关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基础良好、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和有林地面积等核心指标位于全省首位,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各种举措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韶关市应以芙蓉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围绕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核心功能的提升,加快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加牢固的生态屏障。以芙蓉新区为中心主体近年来建成了300多公里绿道,以江为脉绕山成环,以路为轴串绿成网,行走在三江六岸的绿道之上,一幅山、水、城相融合的画卷便会在眼前徐徐展开。20余间风度书房散布在韶关城区各个区域,更如一张亮丽“城市名片”,赋予韶关这座千年古城书卷气息;随着基础设施、文化品位、市民素质的改善和提升,“善美韶关”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大湾区“后花园”

韶关自2016年10月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以来,韶关市编制了《韶关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全市1.84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和重要旅游目的地来谋划与规划,全域打造、全面提升,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韶关市重点推动大丹霞旅游升级发展,进行丹霞山山门和阅丹公路建设,全面拓宽丹霞山发展空间,实现丹霞山与韶关芙蓉新城区“山城融合”,构建大丹霞旅游经济圈;完善芙蓉新城大南华景区规划,推进禅意大道建设,加强曹溪文化小镇管理运营;芙蓉新城的建设,将带动周边历史文化景点的提升及建设,如云门山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大南岭旅游产业集群。依托芙蓉新区及重点景区建设,示范带动古驿道古村落、红色旅游资源和市区历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与此同时,韶关市应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完善景区交通线路,开通“重点景区”旅游交通专线;扶持一批星级民宿,建设一批星级酒店,打造一批高品质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场所。

韶关市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丹霞山、珠玑巷、南华禅寺等重点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在新区建设中立足本土文化优势,主动对接大湾区大市场,统筹谋划新区及周边旅游文化与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充分利用芙蓉新区开发建设的良好契机,把韶关打造成为大湾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猜你喜欢
韶关市韶关芙蓉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韶关市举行首届新诗教育经验交流会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韶关市楹联与诗词学会作品小辑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广东省首个“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落户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轻嗅芙蓉妆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