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生长、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质构的影响

2021-02-01 03:03戴璐怡林胜利叶建勇徐仰丽郭安托马建忠储张杰
淡水渔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质构鱼油鱼体

戴璐怡,林胜利,叶建勇,徐仰丽,叶 剑,郭安托,马建忠,储张杰

(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6;2.温州市特色食品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温州 325006;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江苏宿迁 223800; 4.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浙江温州 325000;5.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 浙江温州 325000;6.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 316000)

脂肪作为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而且也能为鱼体提供必需脂肪酸。在养殖生产中选择合适的脂肪源,既能保证营养的平衡,促进鱼体生长,又能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1]。鱼油作为传统水产饲料常用的脂肪源,二十二碳六烯酸(EPA)和二十碳五烯酸(DHA)等必需脂肪酸含量丰富,适口性良好,易于吸收。但受资源的限制,鱼油产量低,价格高,为了维持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降低饲料的生产成本,急需寻找合适的替代脂肪源[2]。大量研究证明,在不影响鱼类生长的基础上,用植物油替代鱼油是可行的,如大豆油、棕榈油、玉米油等[3-5],但不同脂肪源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性,对鱼体脂肪酸组成具有较大的影响[6-7]。

台湾泥鳅(Paramisgumusdabryanusssp)是中国台湾地区改良的泥鳅品种,因其生长迅速、个体大、养殖密度高、抗病力强、养殖周期短、易捕捞等特点,备受养殖户的欢迎和消费者青睐[8]。目前,我国针对台湾泥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育[9-11]、营养特性[12-15]、生长特性[16,17]等方面,针对泥鳅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还较少。李新蕊等[8]研究不同饵料密度对台湾泥鳅仔鱼摄食存活生长的影响;周朝伟等[18]评价了饲料蛋白水平对台湾泥鳅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但关于不同脂肪源对台湾泥鳅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质构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台湾泥鳅为研究对象,在其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鱼油(FO)、大豆油(SO)、花生油(PO)、玉米油(CO)或棕榈油(PaO),探讨不同脂肪源饲养对其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肌肉质构的影响,综合评价台湾泥鳅对不同脂肪源的利用效果,以期为台湾泥鳅饲料油脂选用及基础配方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实验用台湾泥鳅来源于浙江平阳美飞淡水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运回后暂养在水箱(38 cm×26 cm×40 cm)中,养殖2周投喂通威鱼用膨化配合饲料以适应养殖环境。正式实验前,将泥鳅饥饿24 h。挑选体重为(2.30±0.05) g的健康泥鳅7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水箱(规格同上)50尾。整个实验持续7周,每天按照泥鳅体重的3%~5%进行投喂,投喂3次,分别为早(07:00-08:00)、中(11:00-12:00)和晚(17:00-18:00)。日换水一次,保证水质洁净,每周进行称重,并定期调整投喂量;如有泥鳅死亡,及时修改饲料投喂量。

1.2 实验饲料

实验饲料分为5组,配方及基本成分见表1。5组实验饲料中分别使用不同的脂肪源: FO、SO、PO、CO、PaO。按照表1精准称取原料,粉末饲料原料在混合前粉碎通过60目筛,按照添加量从小到大的顺序逐级搅拌混匀。用小型饲料颗粒机制作出直径为2 mm的饲料,置热风干燥箱内55 ℃烘干8 h后储存于-18 ℃冰箱备用。

表1 实验基础饲料配方及基本组成(干物质)Tab.1 Formula and basic composition of experimental basic feed(dry matter) %

1.3 样品采集

实验结束时,将台湾泥鳅饥饿24 h,分别捞取各水箱台湾泥鳅滤水后称重(精确至0.01 g),并记录尾数,用于生长性能计算。从各缸中随机挑取12尾全鱼体搅碎后转入-20 ℃冰箱中,用于体成分的测定;取10尾台湾泥鳅背部肌肉,用于质构的测定;取4尾台湾泥鳅背部肌肉组织,经液氮速冻后转入-20 ℃冰箱中,用于脂肪酸组分和相对含量的测定。

1.4 测定方法

采用高温灼烧法(GB5009.4-2016)测定灰分;采用凯氏定氮法(GB5009.5-2016)测定台湾泥鳅和饲料的粗蛋白;采用索氏抽提法(GB 5009.6-2016)测定台湾泥鳅和饲料的粗脂肪;采用质构仪测定泥鳅背部肌肉的硬度、黏着性、弹性、凝聚性、咀嚼性等质构指标,参数为:探头P/36R,触发力为0.2 N,测试速率60 mm/min,测试间隔时间为5 s,压缩比为40%,重复10次测定;采用气相色谱仪(Gilent 6890,美国)按照GB/T17377-2008测定台湾泥鳅背部肌肉脂肪酸组成,结果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不同脂肪酸含量。

每个实验组的鱼计数、称重,计算台湾泥鳅的成活率(Survival rate,SR)、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和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e,FCR)。各项指标按下式计算:

SGR=100%×(lnmt-lnm0)/t;

FCR=mf/(mt-m0);

SR=(n0-nt)/n0×100%。

式中mt、m0分别为实验末鱼体均重、实验初鱼体均重,t为实验天数;mf为每个水箱投喂饲料总量;nt、n0分别为终末尾数、初始尾数。

1.5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mean±SE)表示,实验结果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Duncan氏检验进行多重比较,P<0.05即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由表2可知,7周实验结束后,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FO组与PaO组的终末体重、SGR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FCR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O组的终末体重、SGR均显著低于其他四组,FCR显著高于其他四组。

表2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Tab.2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ipid diets on growth performance of P.dabryanus

2.2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体成分的影响

如表3所示,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的全鱼体粗脂肪、灰分和粗蛋白存在显著影响。全鱼体粗蛋白含量在16.48%~18.38%之间,其中PO组显著高于CO组;粗脂肪含量范围在3.23%~4.43%,PaO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O组和CO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灰分含量在1.75%~3.04%,CO组显著高于FO组和PaO组,与SO组和PO组没有显著差异。

表3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全鱼体一般成分的影响Tab.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ipid diets on the proximate components of P.dabryanus %

2.3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表4所示为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7周后台湾泥鳅的背部肌肉脂肪酸组成。在台湾泥鳅中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四个植物油组的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不饱和脂肪酸(UFA)显著高于鱼油组。其中棕榈酸(C16 ∶0)与硬脂酸(C18 ∶0)是相对含量最高的两种SFA,共轭亚油酸(C18 ∶2n-6c)与油酸(C18 ∶1n-9)是相对含量最高的两种UFA。

SO组与PaO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O组最少。从总n-3PUFA中看,FO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达到(18.16±0.15)%,从总n-6PUFA中看,各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分别为SO组>PaO组>CO组>PO组>FO组。FO组的n-3/n-6、EPA+DHA相对含量、EPA/DHA均显著高于其他组。

表4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肌肉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Tab.4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ipid diets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muscle of P.dabryanus

续表4

2.4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肌肉质构的影响

表5所示不同脂肪源饲料对于台湾泥鳅肌肉硬度、胶着性基本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在弹性与咀嚼性上CO组和PaO组存在显著差异。PaO组弹性为(1.46±0.08) MPa,显著高于其他四组;PaO组咀嚼性为(3.07±0.84) mJ,远高于CO组(0.95±0.33) mJ。

表5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肌肉质构的影响Tab.5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ipid diets on the muscle texture of P.dabryanus (mean±SE,n=8)

3 讨论

3.1 不同脂肪源对台湾泥鳅生长性能和鱼体基本成分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7周不同脂肪源饲料饲喂后,各组台湾泥鳅的成活率均在80%以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其生长性能却有显著差异,说明台湾泥鳅对不同脂肪源的转化和吸收存在差异。与鱼油相比,大豆油、玉米油和花生油作为脂肪源对台湾泥鳅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类似结果在虹鳟(Oncorhynchusmykiss)[19]、鲤(Cyprinuscarpio)[20]等其他鱼类中报道。Li[21]研究证实饲料中低n-3/n-6 PUFA比例油脂会导致鱼类SGR降低。鱼油富含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高不饱和脂肪酸[22],这可能是鱼油组台湾泥鳅生长效果较好的原因;棕榈油组台湾泥鳅也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效果,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四组,可能是由于棕榈油中丰富的油酸优先被鱼类β氧化供能[23],类似结果在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24]、黄姑鱼(Nibeacoibor)[25]等其他鱼类中报道。

3.2 不同脂肪源对台湾泥鳅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的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四组植物油中油酸、共轭亚油酸和γ-亚麻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鱼油组总n-3 PUFA与DHA+EPA相对含量是其他各组植物油的2倍或以上,类似的结果在其他鱼类中报道,包括真泥鳅(Misgurunsanguilliaudatuses)[26]、圆斑星鲽(Veraspervariegatus)[27]和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28],说明泥鳅可以很好地吸收和利用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进而提高自身品质。现阶段人类膳食中n-6 PUFA大多都是过量的,但n-3 PUFA却严重不足,故认为高n-3/n-6的鱼肉对人类来说是更健康的[29]。在本研究中,鱼油组的n-3/n-6最高,可以认为鱼油组的台湾泥鳅的肌肉更符合人类营养需求。

同时研究发现不同脂肪源饲料饲养下台湾泥鳅的肌肉中MUFA与SGR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08),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

3.3 不同脂肪源对台湾泥鳅肌肉质构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棕榈油组台湾泥鳅肌肉的弹性较鱼油组有显著提升。肌肉的弹性可以反映对鱼体肌肉组织的结合状态,其结合能力越好,弹性越高[30],同时反映了对台湾泥鳅的食用口感,表明棕榈油对台湾泥鳅肌肉品质有改善作用。大豆油组、花生油组和玉米油组在质构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大豆油、花生油和玉米油为脂肪源的饲料不会影响台湾泥鳅的肉的口感。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脂肪源对台湾泥鳅的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从生长性能角度分析,相较大豆油、花生油和玉米油,鱼油和棕榈油更加适合作为台湾泥鳅的脂肪源;其中棕榈油有利于鱼体脂肪积累,提升肌肉的弹性;饲料中四种植物油均导致台湾泥鳅肌肉总n-3 PUFA含量显著降低,鱼油可以提高鱼体肌肉中n-3 PUFA含量,从而提高台湾泥鳅的营养价值。

猜你喜欢
质构鱼油鱼体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马铃薯泥肉丸的加工及其质构特性研究
槟榔生长期果实形态、质构及果皮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不知鱼油真与假,白白吃了30年
鱼油,灵丹妙药还是健康杀手?
鱼油可减轻高脂饮食的危害
用塑料泡沫鉴别鱼油优劣不靠谱
鱼为什么有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