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打造科技创新前沿的现状与路径

2021-02-01 08:27李文国刘雪琪
关键词:辽宁省科技发展

李文国,刘雪琪

(1.沈阳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抚顺113122;2.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即经济发展将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变。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有力支撑体系[1]。辽宁省的比较优势、内外部环境变化决定了其未来必须打造科技创新前沿、构建发展新动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辽宁省的工业体系较为完备,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创新资源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产业配套环境较好、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具备打造科技创新前沿的基础和能力。

从内部环境看,传统发展动力的衰竭,意味着辽宁省必须要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道路,摆脱原有路径依赖,摒弃拼资源、拼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追求内涵式发展。目前,辽宁省科技创新仍处于应用环节,很多侧重基础研究的上游产品研发、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还依赖进口,技术制约问题不断凸显。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发达国家占据着经济和科技优势,国际关系中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突破 “卡脖子” 等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辽宁省要以实干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前沿,力争成为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在全方位振兴中彰显厚积薄发的气势和力量。

一、辽宁省打造科技创新前沿的基础现状

(一)经济结构现状

辽宁省有较好的工业基础, “一五” 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4项落户于辽宁,形成了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钢铁、汽车、农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实体经济发达的工业基地[1]。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看,辽宁省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比为9.1%,同比增加0.4%;第二产业占比为37.4%,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占比为53.5%,同比增加0.5%。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相比,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有小幅下降,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下降10.7%,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11.7%。整体上看,产业结构发展较为合理。其中,2019年工业、建筑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32.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行业构成中,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占比分别为29.7%、27.2%、16.3%,辽宁省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①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tjj.ln.gov.cn/tjsj/tjgb/ndtjgb/202103/t20210317_4100861.html;辽宁省统计年鉴:http://tjj.ln.gov.cn/.。

2.产品结构有待改善

现阶段,辽宁省生产及贸易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产品上,技术含量有待提升,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较为迫切。工业产品生产上,产出多为原油、原煤、生铁、钢、水泥等基础原料;国内贸易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占比较大,分别为10.2%、17.9%、17.9%、29.0%;国际贸易中,海关主要商品出口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初级资源类等②中国科技统计年鉴: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整体上看,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人才资源现状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要素,丰富的人才资源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截至2020年,辽宁省已有1 700多家科研机构、115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近120万人,两院院士52名,国家 “千人计划” 专家近150人,以及分布于各行各业的460万产业技术工人。仅2020年,辽宁省毕业研究生3.7万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25.6万人②,众多高校是辽宁省培养创新创业所需人才的后备军,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动力所在。目前,辽宁省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 “引不来” “育不准” “用不好” “留不住” 的情况,人才资源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2]。

(三)科技创新现状

1.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2019年,辽宁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为508.46亿元,经费外部支出为38.38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为2.04%,仍低于全国2.23%的水平,远低于北京市6.31%的水平,但较2018年的1.96%有所增长②。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310.25亿元,经费外部支出为14.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经费支出为129.43亿元,引进技术、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为9.18、101.20亿元,整体呈上升的趋势②,但是,同东南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高水平科技平台不断涌现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打造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多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以增强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基础。截至2019年,科技企业在统孵化器数量为67个,孵化期内企业总数为4 547个,在孵企业有3 947个,众创空间有19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为591个③“十四五” 期间辽宁将争创2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https://www.360kuai.com/pc/9f0be991cd877212c?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2020年,辽宁省新组建36个重点实验室和30个技术创新中心②。 “十四五” 期间,辽宁省将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组织省内重点科技型企业构建典型引领式产学研联盟1 000个以上;通过 “揭榜挂帅” 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1 000项左右; “带土移植” 引进创新创业团队300个以上③。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9年,辽宁省高技术产业企业有493个,营业收入为1 929亿元,利润总额为235亿元,高于吉林省的145亿元和黑龙江省的37亿元;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99个,新产品开发项目为2 277项,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32.81亿元;专利申请数为2 807件。辽宁省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产业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涵盖4 019个企业,总产值为52 6.25亿元,净利润为49.52亿元。2020年,辽宁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 50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7 0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10 910家①2020年辽宁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 500家:http://www.gdcenn.cn/a/202102/499053.html.,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4.科技创新环境有所改善

科技创新环境是指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社会服务、办事效率等。近些年,辽宁省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制定《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从科研与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等7大方面,促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制定《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指引》,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和环境保障。

二、辽宁省打造科技创新前沿的制约因素

(一)创新要素投入方面

1.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纵观整个东北地区,科技人才流失较为严重。2020年,东北科技人才减少3.5万人,全国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一是人才吸引力不强,在恒大研究院公布的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辽宁省只有大连和沈阳入围,且排名分别为27和34;二是造成科技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于不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缺少人才发挥才智的平台载体,或使用不当导致人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人才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三是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不高,低于全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均值,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这些都是科技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3]。

2.科技投入结构尚不合理

一是技术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辽宁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研发强度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小且上升趋势不明显,2015—201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值分别为1.54%、1.35%、1.18%、1.41%、1.29%,均低于全国3.97%、3.77%、3.58%、3.50%、3.33%的平均水平②中国科技统计年鉴: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同时,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在方式和管理模式上也欠科学;三是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尚不合理,偏重于短期性研发,对长期性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2019年,辽宁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为12.24%,明显低于应用研究36.00%和试验发展51.76%的全国水平,财政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不充足,不利于辽宁省创新能力的持续稳定提高[4]。

(二)创新产出成效方面

1.科技成果多为传统优势领域

一方面,辽宁省科技成果多为传统优势领域,如化工、农业等领域,而新兴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较少。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辽宁省贫杂铁矿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工业示范获得二等奖,电制热储能提升电网消纳风电能力的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占用科技资源较多且集中发展传统领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同时,虽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由于容错纠错等机制和政策的缺失,部分单位依然忧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5]。

2.创新产业效率有待提高

从技术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辽宁省输出技术合同数为16 578个,同比下降4.52%,占全国的3.42%,技术合同金额占全国的1.59%;流入技术合同数为14 351个,同比下降1.34%,仅占全国的2.96%,技术合同金额不足北京市的1/10,仅占全国总成交额的1.96%。从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来看,2019年,辽宁省每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3.17,同比增加10.40%,低于北京市同年的10.47①中国科技统计年鉴: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

(三)创新支撑能力方面

1.创新创业平台实力较弱

辽宁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致力于以产业聚焦和资本加速创新为内核,以产学研为推动力,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但由于部分孵化器方向不明确、技术平台运行不畅等因素,2019年,辽宁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不足广东省的1/15,在全国排名第21位。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辽宁省很多孵化器的运营收入受到负面影响,经营活动下降,生存压力增大。2019年,众创空间数量仅占全国2.43%。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增长相比发达省份有一定差距,高技术产业R&D活动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0.8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0.56%,广东省的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分别是辽宁省的66和45倍。

2.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撑力度不足

东北地区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传统的体制机制弊端[6]。《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辽宁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靠科技驱动、市场驱动的路子越走越窄,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体制僵化问题严重制约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改革以往僵化的体制,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清除束缚科技人才的藩篱,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突破 “卡脖子” 技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有待优化,税收优惠、财政资金、人才引进、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的科技体制改革要不断深化,制定更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依托科技创新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四)创新创业环境方面

1.科技创新环境欠佳

辽宁省在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上仍有上升空间。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大连、沈阳在36个参评城市中综合排名分别为31、32名,处于最后一个梯队。其中,大连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得分分别为0.33、0.40、0.25、0.33、0.40,均低于全国平均值,沈阳的创新环境的得分为0.32,也低于全国平均值0.40。

政府方面:一是没有彻底废除阻碍简政放权的规章制度;二是转变政府职能速度不够,政务服务工作绩效有待提高;三是对社会资本引导不足,难以对发展周期长、技术性强、需要大量资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应用,难以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动能。企业方面:一是辽宁省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竞争力不足;二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较小;三是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受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较大,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产学研合作活跃度不高

辽宁老工业基地有良好的产学研基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多,不乏优质的工业企业,虽有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但产学研活跃度没有东南沿海省份高,更大范围内、更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规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各环节之间缺乏充分沟通,制约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和技术转移的高效通道。

三、辽宁省打造科技创新前沿的路径选择

创新是摆脱低水平增长的唯一出路、是从0到1的飞跃式创造、是走出经济困局的抓手[7]。为此,辽宁省要从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手,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发挥辽宁资源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

(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1.多方位制度创新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突出辽宁省特色为重点,围绕 “放管服” 改革、贸易、投资、金融和国家战略等方面着力推进一体化制度持续创新。

一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改革,落实简政放权,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算便利化,促进贸易各要素自由流动,有效配置资源,不断破除贸易壁垒;三是充分运用有效投资的杠杆作用,把有效投资作为撬动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投资规模和质量。依托辽宁省自贸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多着眼于制度层面的创新和制度环境的供给,通过对标高标准,以扩大开放促进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中放大科技创新优势,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2.发挥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引领作用

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新形势下提升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8]:一是及时调整政策目标,支持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及时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使后者更好地服务前者,从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二是注重科技创新政策区域、产业、行业创新程度的相互适应,科技创新政策要不断适应不同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吸引和吸收,运用多工具、划分多指标等方式与各主体协同发展;三是重视科技创新政策与科技财税、科技金融、科技人才政策及科技服务的有效衔接,鼓励科技创新,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利条件。

(二)丰富科技创新资源

1.依托人才战略发展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最重要方面:一是分类指定培养政策,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分类给予支持保障,加快形成科技人才发展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二是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辽,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为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明确顶尖科学家负责制,明确科技人才评价的实效导向,评价标准注重实际价值,不只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与科技人才评级直接挂钩,淡化行政色彩,依据科技人才的不同层次和类型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

2.加强财政科技资金投入

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有效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在预算管理、资金拨付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细化,加快项目资金兑付,开展好项目资金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政策调整和年度预算挂钩,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发挥政策的虹吸效应,增加财政投入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拓展投融资渠道,借助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通过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发行政府专项债券、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资金聚集,提高企业投融资便利度,增加对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力度;三是做好税收支持政策,鼓励研发投入,增强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的聚集;四是强化财政投入跟踪问责机制,关注资金落实、预算执行及资金配置情况,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及时调整资金分配比例。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对引领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激活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一是提升基础研究平台支撑能力,强化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培育源头活水,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把分散的基础研究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加强对基础研究平台稳定运行的投入,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重塑辽宁省实验室体系,重点实验室要与产业布局、产业机构高度契合,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运行机制,破解科技力量不足问题,同时培育新兴研发机构,聚焦科研,形成面向产业的技术创新力量,弥补传统科研院所未能满足当下产业发展新需求的不足;三是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园、创新中心,深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赋能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配套项目落地,在激发科技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发挥高新区区位优势,积极依托科技院所、企业、高校等,强化人才引进和科技企业孵化,聚力打造区域战略载体;五是搭建具有标志性的对外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支持项目建设,协调全球高校、创新机构、龙头企业参与,致力于建成具有辽宁特色和重要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基地和科学中心。

(四)升级传统产业,扶植新产业

1.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辽宁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科技产业,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时代需求,要大幅度增加设备改造和技改投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实践。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为自身主业的发展构建了新生态,数字产业化是为产业提供数字化服务,致力于提升省内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促使数字经济成为辽宁省产业转型的新动能;三是加强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对辽宁传统优势产业的衔接,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集聚,辽宁省首先要重视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产业加速融合、全球产业链竞争加剧的形势,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扶植新兴产业

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既要在 “保旧” 中提升传统产业,更要在 “上新” 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9]。辽宁省科技厅通过 “揭榜挂帅” 的方式,对做好 “三篇大文章” 和关键 “卡脖子” 问题做出部署,科技创新的步伐正在提速:一是大型国企应努力从传统领域转向具有相对优势、能够实现市场化的基础研究领域和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领域转化,争取在机器人、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前景广阔的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实施科技产业加速成长行动,在政策、财政上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能够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产业优先发展,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产业量质同升;三是不断推进产业链整合,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比较优势以及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集中力量推动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五)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1.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科技创新驱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社会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创新提供保障。产学研融合,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互换与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一是通过资金、政策的倾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和 “揭榜挂帅” 重大科技项目;二是企业要用关键技术反哺科研机构;三是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生态体系,破解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化应用技术难以转化的困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四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平台,打通产学研融合通道,避免合作不信任、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匹配、中介组织发育不全等问题,以科技创新蓄积发展势能。

2.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构建科技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建立以价格机制调节为主、非价格机制为辅的市场供求调节体系,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二是打造更优化、更开放、更符合科技创新发展所需的营商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视创新和健全产权机制,注重高价值发明专利,让科技创新迸发活力与韧性;三是优化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环境,促使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四是优化以行政效能为重点的治理环境,创建学习型、实干型、协作型、创新型、法治型行政机关,滋养企业发展,激励科技创新发展;五是优化以产业集群、产业链式发展为重点的产业环境,力争通过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辽宁省科技发展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