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打出幸福水

2021-02-04 07:53陈泉霖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康县水厂赵家

在湖北省保康县最南端,有个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小山村——马良镇赵家山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版图面积6.61平方公里,全村有622人。他们每年一大半时间都要在经受着饮水之痛、挑水之苦、缺水之困的日子中度过。倔强的赵家山村人民世世代代便与这干旱做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执著地寻找生命之水……

2016年3月2日。春寒料峭。

这一天,一位特殊的客人走进了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祥华的家里。

这位特殊的山外来客,就是时任保康县长张世伟。

说是山外来客,因为张世伟五年前从省城武汉来到大山深处的保康县,担任一县之长。

上任伊始,张世伟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要用他的大脚掌走遍全县的257个村村寨寨。

白天,张世伟翻山越岭,实地调研。夜晚,张世伟和镇村干部、村民围炉夜话。

“我们这里山好土地肥沃,却因为没有水,只能种点玉米和土豆,一亩地产值最多也就千把块。”七十岁的赵文美把张世伟请到厨房,拧开水龙头,水龙头“羞涩”地滴出几滴发黄的水后便再无动静。“在我们这里,水比啥都缺,水比啥都金贵呀。”

第二天一大早,张世伟一行迎着晨曦实地察看群众的用水情况。

刚转过一个山梁,张世伟便听到一串串从未听过的浑厚而悠远的撞击声“咣咚……咣咚……”循声望去,只见一行人都挑着木水桶正在艰难前行。原来,那神秘的声音是水瓢在木桶中撞击所发出。

听说县领导来了解村民用水情况,七八个村民围拢来,讲述起了他们艰辛的“挑水史”……

由于没有固定水源,每年农历10月至次年5月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历代以来,他们都只能常年靠挑水度日。

年满花甲的赵忠军从十四岁开就开始挑水,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挑水生涯,挑坏了二十一担水桶,他回忆,从记事起,爷爷就是挑着这样的木桶挑水,如今,他的孙子也在挑水了。

村民赵仁富、周全珍一对新人举办婚礼时,为了保障用水,婚礼前两天就请了十来个人专门挑水。

“挑水排长队,赶牛(喝水)如赶会,一场好热闹,看了流眼泪。”有人念出了村民流传已久的“顺口溜”。

取水来之不易,自然水贵如油。村民更是“节约”用水到了极致。

一盆洗脸水,全家人轮流使用,洗完脸后,就倒在另一个缸里,用来晚上洗脚或者洗衣服,人不能再用了的水最后再倒在另一个缸里用來喂猪。

洗澡就更困难了,夏天还好一点儿,冬天就只能用毛巾沾湿了擦擦身子。

有时来客人做饭的时候家里却没有水了,就只有拎着桶拿着瓢挨家挨户借水,挑回来水了再还上。

赵家山村原村主任张兆瑞说,每年这段时间,他们调解的纠纷一多半都是与水有关的。

受不了恶劣环境和落后面貌,许多人开始外迁。到2013年,原本1000多人的赵家山村,只剩一百多户六百来人。

为了破解吃水难题,从1959年开始,村民们尝试通过凿窖围堰的办法,在燕窝池打堰蓄水。

2007年,第五次修建燕窝池成功。

然而,由于蓄水能力差、水质没有保障等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村民的用水需求。

村民辛酸的往事,痛苦的回忆,让张世伟如坐针毡。

“一定要找到破解群众吃水难题!”张世伟下定决心。

怎么样破题?哪里有水源?

赵祥华和村民们说,赵家山村三组海拔最低处有一口“老井”。

张世伟和村民一起进行了实地察看,现场商定,通过提水方式建水站。

然而,那一带不通公路。张世伟要求赵祥华带领村民日夜赶工修建了一条“饮水通道”。

2016年5月25日,在张世伟的亲自关心关怀下,赵家山村“老井”提水工程开工建设。

历时三个多月,“老井”提水工程顺利完工,但村里仍有20%的村民饮水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且暂时吃上水的水质也容易富氧化。

说到底,这个村的饮水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饮水仍不“放心”。

究竟有没有长期解决群众饮水难的破解之法?张世伟通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多方求证,得出一个大胆设想:平原丘陵地区可以采取打深井的办法取水,山区能不能借鉴?!

张世伟的这个想法提出来后,一时间遭到各方反对,舆论哗然。

“不愧是博士啊,简直是异想天开!?”

“喀斯特地貌能够打出水来?真的是天方夜谭!”

“打井?打井?打井!这不是痴人说梦吧?”

消息传到了饱受无水之苦的赵祥华耳朵里,他马上向张世伟请战:“张县长,我来试试看!”

“好!”见有人愿意尝试,张世伟非常高兴。

说干就干。

2017年3月25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的专家,来到赵家山,经过七天的勘察,利用核磁探测技术,采取卫星定位和水系数据分析,最终在该村三组郝家冲发现了地下水源。

4月1日上午9时许,一支特殊的车队开进赵家山村,大型钻机、空压机各就各位。

由宜昌鲁瑞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八位技术人员组成的打井专家团队,利用核磁地质探测仪,找准下钻地点打下第一钻。

4月3日下午1时许,当六十根合金钻头连成的360米“神针”插入地下350米时,一股清泉在空压机的增压下汩汩流出。

4月12日,经十日奋战,机井成功出水,可满足全村用水需求。483米深的井下,涌动着村民们的“幸福源泉”。

4月12日下午1时,赵家山村格外热闹,村民群情振奋。村民们自发买来鞭炮,庆祝该村三组机井成功出水。

鞭炮声中,村民们面对着机井喷涌而出的清水笑逐颜开。

该村三组七十八岁的村民杨德新,已瘫痪在床十多年没出过家门。听说石头下打出了水,他硬是让儿子杨培武用三轮摩托车载着自己来到水厂,亲眼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当场喝上了“幸福水”。

這一天,赵祥华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远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的县委书记张世伟“报喜”。

得知喀斯特地貌地区群众吃水难问题终于找到破解之法,张世伟一连回复了三个“好”字。

这次钻井取水获得成功,标志着千百年来喀斯特地貌地区群众饮水难有望破解,为保康县彻底解决饮水难探索了新模式,找到了一条可借鉴的新途径。

2017年8月底,保康县首个村级花园式自来水厂——赵家山村水厂竣工投用,日出水量达120立方米。

水厂配有200立方米储水池,以及降氟和消毒设备,还有全套监控系统,实现水厂无人化值守和自动化控制,水厂有简易检测仪器,可检测二十二项指标,工程总投资330万元。

从此,赵家山和临近的苏家寨、云旗山、张家岭等自然村2000多人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那感觉像是在做梦。”

“从小到大,我喝了几十年的泥巴水、脏水、臭水。”今年七十二岁的村民赵文美感慨,是县委书记张世伟的关怀,让乡亲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赵家山村打深井的经验迅速推广全县,现已经成功在马良镇、歇马镇、店垭镇、两峪乡和龙坪镇打井十口,惠及三万余人。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基础设施瓶颈打破之后,赵家山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顺,村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红火。

“终于用上水冲式厕所了,以前建了室内厕所,没水只能成摆设。”村民杨培林说,有了水源,要再抓四头猪仔来养。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帮助支持下,赵家山村不仅吃上了自来水,还建成了易地搬迁安置点,六十二户村民全部搬进了崭新的砖瓦房。”赵祥华说。

2017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7元;2018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3868元。

保康县投入近2亿元,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通过打井、河道深层过滤、水库提水、集镇供水、集中供水等方式,实施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全县19.3万贫困群众安全饮水难。

2016年、2017年、2018年,在全省贫困县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保康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2019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正式批准保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年8月,保康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验收。

如今,在马良镇赵家山村群众文体广场的画廊上,“打井大事记”记录了村里的“打水”故事。

高山打出“幸福水”,是以张世伟书记为班长的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心怀百姓、为民谋福利的壮举;是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思维的力作,它彰显的是人定胜天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介绍:陈泉霖,湖北省保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有多篇文字发表于省、市报刊)

猜你喜欢
保康县水厂赵家
大数据背景下水厂自动投矾模型研究
论山区县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困难与对策初探
虱子
海拔高度对‘香玲’核桃生长结果习性的影响
保康县核桃林下套种模式分析
喊门
水泵变频在水厂中的应用
试论多功能水泵控制阀在水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