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舞蹈元素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21-02-05 10:24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师范类舞蹈特色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 54500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性师范类高校的课堂教学结合,是一个涉及层面广、历时长久的研究课题。将传统舞蹈文化融入大学舞蹈课堂,不仅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对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特色舞蹈文化,有助于培养更多全方面多层次舞蹈人才。

广西师范类高校大都开设有关舞蹈教育的课程,但是始终未能有效地将地方的特色人文和民族舞蹈文化融入教学。尤其是师范类高校,比较多地集中在地级市(含县级市),当地普遍具备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有待挖掘、整理和应用。基于师范类高校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学科建设,或是科研学术研究等,都应紧密围绕该地区民族资源开展,要贴合地方发展需要而进行。师范类院校作为地方教师师资的摇篮,所培养的学生更加应该了解广西的民族舞蹈文化,承担传播当地文化的责任。

一、自身舞蹈课程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舞蹈课程教育教学现状

师范类高校的教育主要是普及教育,对于舞蹈课程教育教学重点应该简化舞蹈的艺术性,突出舞蹈的大众性,将舞蹈从民间引入课堂再回馈于大众,这才是舞蹈教育的关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立足于广西桂中地区,致力于中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有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音乐学、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这些专业都有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其覆盖面较广。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相关的学科,现已有地方特色舞蹈排练课程和民间舞课程,但这些课程尚未融入当地特色民间舞蹈元素。

该校舞蹈课程的教学对象大多数是非专业且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他们仅仅将舞蹈课作为选修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在教育教学中,舞蹈是作为沟通思想、情感表达、心灵交流的媒介,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在现有的舞蹈教学中,舞蹈基础课程相对舞蹈专业生的标准显得较为简单,没有硬性要求,只是了解和简单学习,但在民间舞、古典舞、排练课程上比较丰富,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舞蹈,一般都会选取风格性强、主题鲜明、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作品作为依托,通过简单的动作来向学生介绍该舞种的历史,文化及风格特点,让学生在欣赏中反思自己的表演与学习态度,从不同的舞蹈作品出发,理解和学习舞蹈艺术背后蕴含的文化和精神,熟知舞蹈与社会生活、人文自然的关系,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了解舞蹈艺术。希望通过这些多样内容的舞蹈课形式,达到“美”的教育,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形象、信心。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调研发现,学生自身舞蹈基础差直接导致学生对于舞蹈缺乏主动了解和探寻的动力。在音乐学、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看来,舞蹈课程只是一门选修课,可以不那么重视,再加上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在教学中强调动作的节奏和细节让学生觉得很枯燥,缺乏创新。缺乏舞蹈兴趣的同时,又没有考试压力,学生容易产生懒惰情绪,旷课和迟到现象严重。

其次,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相脱节,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师范类院校的舞蹈教育停留在校园课堂,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传”未能结合在一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主动传承的动力。如今大部分的师范类高校舞蹈教育中,老师和同学大部分会把重心放在肢体能力的训练上,忽视专业理论教育。当今社会恰恰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不仅要会手舞足蹈,更需要强大的理论作为依撑。

此外,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匮乏、硬件设施缺乏。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学资源有限,舞蹈教室较少,相对应的设备不完善。现有舞蹈老师只有四位,高层次、高水平职称的教师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的教辅工具不多,教育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创新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有限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为今后的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所属地特色舞蹈的发展危机与传承创新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厚的少数民族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变动、流向各异等种种因素影响,以及多种文化的碰撞,这些地方特色舞蹈艺术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急需探索其更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路。

传统文化需要延续、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与创新。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文化得到大力发展。金秀的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了解黄泥鼓舞。艺术工作者们对地方民间舞蹈的持续探索和加强保护,黄泥鼓舞被开发和传承,在旅游中作为表演节目展示给大众,娱乐价值得到彰显。但由于青年人的外出务工,没有后继者继续学习黄泥鼓舞,如何在现有的发展状态上寻求多样的传承方式,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属在地为广西来宾市,其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舞蹈——黄泥鼓舞,这是一种保存较为完整的民间舞表演形式,保持着原生态固有的原始、粗犷的特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标志之一。黄泥鼓舞是金秀瑶族分支坳瑶人民最传统最典型的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它独具代表性的外形,从内而外展现出坳瑶人民的自身文化特性,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黄泥鼓舞作为优秀的民族舞蹈之一,是非常需要更多的发展途径来传承。

三、地方特色民间舞蹈元素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教育问题,还需要根植地方,思考如何推进师范类高校自身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尤其是特色课程教育的建设,在已有相关理论和内容上,探索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在师范类高校的舞蹈教育中,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专业院校舞蹈教育内容和模式,难以突出师范类高校的“师范”作用,如何达到此作用、如何发挥好师范生的优势,发挥其在传承地方民间舞蹈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力,是是非具有研究价值的。

(一)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地方舞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与学”。在高校的舞蹈教学课堂中融合地方特色舞蹈元素,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又形成自身独特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地方特色舞蹈文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属在地为广西来宾市,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是金秀县的瑶族,其人民喜歌善舞,随着民族的延续与变迁,黄泥鼓成为瑶人祭祀先祖的重要媒介物,跳黄泥鼓舞是其最传统最典型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蹈教育课程与地方传统舞蹈的融合,令地方特色文化得以发展与传播,依托高校的教育优势,建立稳定的传承基地,将特色传统舞蹈保存下来的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大胆创新与融合,是地方特色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又一途径。

(二)建立自身特色舞蹈课程,形成自我特色

地方高校本着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原则,运用高校专业人才资源特色,为地方文化进行服务。依托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高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点,更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是师范类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广西当地学生,学生实习基地对应当地中小学,且学生毕业之后多数会选择在中中小学就业。因此,在舞蹈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舞蹈文化,学生先在学校里学会这些舞蹈,然后再通过学生在中小学的实习或工作优势,将地方舞蹈教授给当地的中小学学生,通过“地方——高校——地方”完整的传播链,以一代传一代的特色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形成“教——学——传”系列品牌,不仅能有效解决地方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危机,还能建立自身特色舞蹈课程,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凸显师范类院校的师范优势,取得长足发展。

(三)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现有的舞蹈教学中,地方特色舞蹈排练课程的设置符合地方性高校立足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但是原有的教学模式是学习其他舞种剧目,教师指定学生自学,单纯的动作模式,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门课程的优势。现创新改变地方特色舞蹈排练课程的教育现状和教学发展,鼓励学生利用地方特色舞蹈元素为创作素材,结合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金秀瑶族文化基地的研究基础,发挥教学设置优势、教师及学生参与地方特色舞蹈文化保护的积极性,通过深入实地的所见,进行大胆的编创尝试,并在2020年7月份期末汇总时,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举行“地方特色舞蹈实验性创编”汇演(如图1),以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形式进行多种形式、多种表达的编创,现场反响热烈。

图1 男女群舞 《瑶鼓祭》 拍摄者:刘修艳

其中男女群舞《瑶都鼓韵》相对原有的黄泥鼓舞进行实验性重构,将男鼓与女鼓结合在一起,打破原有的表演模式,并在2019年9月代表来宾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参加全区计生协会汇演,荣获一等奖。挑选优秀作品举行“地方特色舞蹈实验性创编”汇演,扩大地方特色舞蹈在校园中的影响力,促进高校传承地方特色舞蹈的多样化发展,突破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以专业教育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四、结语

舞蹈是一门肢体艺术,通过不同的肢体来诠释对社会、生活、情感的理解,不论怎样创新变换,都应该以此原则为基础。地方特色舞蹈元素融入舞蹈课程教学中,也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对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这样一个刚升本不久的高校而言,急需通过舞蹈特色课程的建设,利用师范类高校的平台优势,结合本地的风俗活动以及人文特色,将高校所属地独具特色舞蹈融入教育教学中。将传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传承和宣扬地方文化,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找寻出一条更适应当今学生能力和社会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课堂,吸引年轻一代地对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视,对这些特色文化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以创新创编舞蹈的方式,创作出更多的舞蹈作品,更好地传承当地文化力,促进地方发展。

注释:

①王梓桥.守住民族文化之根将传统文化融入高师舞蹈教学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9.

②支桂衡.“花山岩画”作为地方民族舞蹈课程资源开发的探讨——评《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教学组合》[J].中国教育学刊,2020(04):118.

③赵勇.地方院校舞蹈编导课程教学的“窘境”与“出路”——以广东韶关学院舞蹈学系为例[J].艺术教育,2017(Z2):116-117.

④陈东云.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17(03):216.

猜你喜欢
师范类舞蹈特色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