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过程的关键问题

2021-02-09 00:31刘志选张航张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关键问题课程开发高等学校

刘志选 张航 张宁

[摘 要]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从许多方面取得了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但在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上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围绕一流教育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的心理意识以及课程开发的成熟经验三个关键问题,论述了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开发的高效路径,以期对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关键问题;标志成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1)04-0030-05

On the Crucial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Zhixuan ,Zhang Hang,Zhang Ning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Xi’an  710119;The Open University of Xianyang,Xianyang 71200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ttracting  much more attention from more and more front-line teacher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has mad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in  many aspects. However,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still need  improving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crucial issue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first-class education,to develop the 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and to share the related mature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t  relates and analyses the efficient path i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ping 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rucial issues ; Landmark achievement

隨着高等院校发展的特色化、知名化、一流化、国际化的持续升温,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各高等学院校追赶超越的关键之所在。许多高等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约而同的将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成果当作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标志性成果。由此,一个又一个的专业课程主持人带领其建设团队投入到课程建设的开发队伍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具有标志性的课程开发成果,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从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以及专业的数量上来看,不管数量还是质量其提升的空间还非常的大,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专业课程开发过程的关键问题,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专业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取得我们期盼的愿景与荣誉光环。

一、一流教育理念的确立是专业课程开发过程的发动机

(一)高等学校一流教育理念的引领依据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其目的就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决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自此,国内围绕“四个一流”的高等教育强国理念开始发力,形成了建设“一流”的四个共识:一是一流大学是目标,是我国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象征,国家发展需要一流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二是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学科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总和也不等于一流大学;三是一流本科是根本,没有一流本科,建设一流大学是自娱自乐;四是一流专业是基础,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1]事实上,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等都在这个专业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二)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一流理念的具体定位

中外教育发展史研究表明:在国内外教育的发展史上,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将所有学科都办成世界一流学科,对每一所高等学校而言,只要能够有效挖掘自身学科优势并发展成为同类院校的佼佼者,即形成办学特色就是一流建设的具体体现。[2]因此,每所高等学校必须立足专业与课程的发展基础,统筹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重点建设一批与所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可以构成良性互动的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实现专业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契合。通过建设自身优势作用而且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或专业群,既可以培育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又可解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2021年6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署名汤术峰的文章:题目为“合理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认定一流  引进一流”,文章从“引进世界一流资源的意义、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内涵标准、引进世界一流资源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3]等方面更加确定了高等教育追求一流的愿景与目标。因此,基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基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发展文件,尤其是每所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愿景,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流理念”的确立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针,对每所高等学校来说需要的是一种基于常态发展的打造意识。

二、课程开发过程的意识心理是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

(一)课程开发的文件政策意识

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进行实施,这是取得事半功倍的关键之所在。一是《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中明确提出了课程的建设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建设元素应该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现场教学录像(50分钟);二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教高厅[2004]13号)要求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三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教育部辦公厅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25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 )等五个文件精神,把专业课程建设推向高潮,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重点的课程建设成为许多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形象工程,各高等学校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确保目标的实现;许多学校第一时间从专项建设费、培训会议、经费支出、打造支出、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精品意识已经成为各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许多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局面的全部打开缺少的就是专业课程教师的实际行动和课程开发的强烈意愿。

(二)参加会议交流与学习意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高等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都不同程度地主持或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精品课程比例过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高端专业会议的交流与学习意识,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优势作用,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各地市教育局的政策与法规,尤其是活动的举办、经费的划拨、对象的组织、证书的认可等;二是各级学会组织的高水平承办与活动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聚集大量的课程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实践者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与指导,尤其是各级学会组织开展的精品课程比赛活动在一流课程的培育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国内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慕课平台利用自身的优势作用举办学术会议和培训活动,可助推一流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和精品化建设,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MOOC学院、智慧树、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学银在线(超星尔雅)、网易云课堂、优学院(人民网公开课)、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 、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他们最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讲练结合、模拟开发、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合作学习、经验分享、案例剖析等内容上;四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高等学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的培育与打造活动,助推一流课程或者课程群的精品化与共享化。

(三)观摩与探究精品课程意识

教师开发课程是职业成长焦点,更是追求课程精品的原动力。所以,一个优秀的课程开发人员,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捷径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观摩一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一是浏览筛选分析2018年1月教育部推出的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1月推出的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11月推出的9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二是确认与专业对口的课程3—5门进行优势组合,构建具有自身风格的课程表象结构框架,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与完善,这是打造一流课程的重要途径;三是制定愿景目标,按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时间节点构建阶段目标方案,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而产生成功动力,不断增强愿景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与信心。

(四)尝试意识是实现一流课程的成功法宝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断向人们证明了一个铁的事实,即机遇总是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因此,对课程教师来说,必须投入到一流课程开发的实际活动中,在不断的反复制作与评价中逐步取得成功。一是选择专业课程中那些优势化、特色化、生命化、推广化体现明显的课程;二是组建结构合理的一流课程建设团队,尤其是把一些对一流课程建设具有兴趣感的人员吸收进来,尽可能的从团队负责人及骨干教师、教学设计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媒体制作人员、美术设计人员等方面进行高标准的选拔;三是梳理一流课程基本元素,重点从栏目设置、教学模块、内容含金量等进行有效设计,如课程信息栏目可涵盖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考核说明;导学栏目可涵盖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进度、学习方法说明等;四是碎片引领,可根据开发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的选取某一个或几个子项目内容制作成微课或多媒体课件,积少成多,尤其是注重已制作碎片资源的比赛与评比活动,逐步提升课程资源的制作水平;五是按照一流课程开发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基本内涵对号入座,尤其是要关注指标内涵的具体分值,力争使分值与内涵紧密结合;六是尝试制作的一流课程资源,必须按照校内同行、校外同行、评审专家指导等流程进行反复打磨、修改与完善;七是制作的一流课程资源要按照校内技术人员、校外技术人员、公司制作人员等流程进行含金量的提升与打造;八是要取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就必须对制作的一流课程从封面设计、基本格式、亮点展现、风格成像、精准细致、含金量等方面进行技术提升,使资源的使用者或评审专家产生光环效应。

三、课程开发的成熟经验是课程开发取得成效的加速器

通过对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分析,已有课程建设的成熟经验极为重要,这些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现弯道超车的终极目标。

(一)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程建设活动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用绩效导向语言体现的。一是目标必须清晰描述出学习者在掌握内容后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和活动,这些行为和活动在在线学习的环境中必须清晰地表现出来,以便检验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二是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于不同的内容,技能阶段学生需理解所学知识;技巧阶段学生需做到对于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或用于分析。

(二)细化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树状结构

从课程设计角度来看,内容用于讲解阐述,通过练习评估达到目标所需的具体信息。内容是一切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内容领域,即指各种知识、技能或行为活动的汇总集合,如大内容领域细分成若干不同子类别更小的系列全面的课程体系;二是学习领域,即对不同学习结果的汇总,主要体现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智运动领域等方面。

(三)拓宽开发思路,创新运用教学策略

在课程开发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可以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用学习者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不论选择何种教学媒体或呈现形式,教学策略都是实施教学和课程教学设计环节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基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特定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教学活动安排可将所有内容和目标结合起来展示给学习者。从根本上来看,教学策略选择方案较多,用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四)重视评估功能,对照指标实现优化

高质量的课程会针对不同的内容领域精心设计不同的评估,学习者可自愿选择课前评估或课后评估的方式。评估的问题应以题库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可自主进行多次评估以强化学习。一般情况下,可对课程开发的质量通过前测或后测来实现。一是前期测试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从而设定合理预期,集中精力学习未知内容,并为学习活动的效果提供比对的基础;二是后测目的是评估学习者对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与前测的结果对比可衡量学习效果。同样,后测结果常被用于比对设定的标准或预期的熟练程度。

(五)挖掘课程特色,强化课程推广效果

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应用与推广,在于为更多的学校与学生学习使用。因此,开发的任何一门课程必须在应用与推广上面下功夫。一是对于课程的取证指标,就要以自身学校作为推广主体,其余作为辅助支撑;二是对于课程的数量指标,就要利用人际关系原理进行有效化与成效化的推广;三是利用各种平台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抓住机会与机遇进行主题式的推广;四是对于课程的覆盖面指标,就要通过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与推广;五是对于取得荣誉称号的课程就要利用时效性的光环进行影响力的推广,彰显课程的含金量之所在;六是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宣传与普及,提高社会影响力;七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委托专业公司进行整体设计与技术包装打造;八是基于课程本身取得的奖项,为相关奖项提供支撑与增值作用。

(六)关注课程發展,适时利用增值效应

课程是学校内涵建设与活动开展的基本细胞,在开发过程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都会将课程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内涵主要有各级教学成果奖、各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出版相关精品(规划)教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级教改与课题项目、课程研究论文、各级大学生各类竞赛奖、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与微课程等。在专业课程的开发问题上,课程团队成员只有深刻认识到课程开发所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增值效应,才能努力不断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才能产生无穷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做好课程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专业课程开发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具有以下增值作用:一是对同类课程的建设起推动作用;二是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光环作用;三是对相关专业与课程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四是对主持人及团队成员的自身发展具有发展效应作用;五是对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完善具有提升作用;六是对众多高等学校的同类课程的资源共享具有经济作用;七是对专业和课程群的建设具有发展作用;八是对自身的团队建设具有愿景作用;九是对其他课程团队或者相关人员的组织与管理具有凝聚力作用;十是对各级行政管理部分的工作业绩具有社会影响力作用。

总之,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内涵建设与综合实力提升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以及高校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专业课程的开发虽然路径很多,方法多种多样,但抓住开发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无疑对课程的建设数量与质量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光明日报,2017-12-19.

[2]施泽明,高英,王新宇.地方院校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中国地质教育,2018(04).

[3]汤术峰.合理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认定一流 引进一流[N].中国教育报,2021-06-17.

[责任编辑 张宇龙]

[收稿日期]2021-06-08

[作者简介]刘志选(1962— ),陕西省礼泉县人,陕西开放大学教授。张航(1963— ),陕西省兴平市人,咸阳开放大学副教授。张宁(1963— ),陕西省礼泉县人,陕西开放大学教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西北地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21SZXYB3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课程开发高等学校
三级医院突发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考数学关键问题下微专题教学的思考
33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关键问题分析及建议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