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而设计”
——莫霍利·纳吉的设计教育观

2021-02-10 14:41陈圣泽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纳吉包豪斯设计师

陈圣泽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一、纳吉其人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Moholy-Nagy,1895—1946)是20世纪杰出的现代先锋艺术家和设计教育家,其艺术生涯复杂而精彩,身兼画家、摄影师、展示设计师、电影戏剧制作者、艺术家、雕塑家等多个身份。他在晚年的最后一本著作《运动中的视觉》中详细记录了他本人对艺术与设计的思考、创作,以及他在设计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模式。

莫霍利·纳吉早年参加政治与艺术的改革与革命活动,这对他后来一系列艺术与设计理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相信,人类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在匈牙利短暂的贝拉·库恩社会主义政权倒台后,莫霍利·纳吉离开祖国匈牙利,先后居住于奥地利和德国,在柏林,他结识了达达派艺术家,创作出抽象艺术作品,并与其他几名艺术家在《风格》杂志上发表一份讨论现代艺术的宣言——《呼唤元素主义艺术》,强调宣传了“元素主义艺术”这个概念,其中谈到了人人可创造、人人可分享的艺术思想,这种“人人”的平等思想也贯穿纳吉的整个艺术生涯。

1922年,在柏林,纳吉接触到了格罗皮乌斯,随后,应邀到魏玛包豪斯担任教师。当时人们对于艺术家在未来的社会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何身份存在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莫霍利·纳吉虽然没有深入地参与其中,但这同样引起他的思考。纳吉在包豪斯负责基础课程教学,在魏玛期间他公开发表了一篇短篇宣言《新版式》,其中,强调了人与人的关系,集体与社会的演变发展。

到1937年,莫霍利·纳吉受格罗皮乌斯邀请去往美国芝加哥担任新包豪斯学院院长,纳吉曾说:“设计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他对设计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和教育理念,当时,学生在学校里被培养成只专注本职业的人员,完全不会去了解其他专业人群在研究什么,“学校忽略了学生最优秀的潜质:综合性(universality)”①7。所以纳吉希望为学生提供变革性的学习体验,在教育方面,他提倡全人的培养,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将变成“少管闲事”的人,例如,一个包装设计师,为厂家设计了一款精美的包装,吸引无数人来购买这个产品,他只为这个厂家(甲方)服务,而这个产品到底质量如何,设计师是不管的,他不为此负责,“责任”这个词显得微不足道。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十分常见,由于商业设计和消费主义的影响,设计师不再觉得富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而是专注于销量和收入。

纳吉在《运动中的视觉》中展现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向往和认可,他认为资本主义是残酷无情的、充满竞争的机器,并认为“由于竞争与利益的盲目驱动,漫无目的地扩展工业的危害,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各种冲突”①6。他认为工业生产导致的分工模式,将人们的工作分成复杂的多个部分,使人们丧失了完成一整项内容的成就感与价值实现的热情,“变成视野狭窄之辈”。

二、关于《运动中的视觉》

纳吉的另一部著作《新视觉》中记录和总结了他对于欧洲包豪斯的经验与体验,而《运动中的视觉》也是一次总结,内容包括了两个包豪斯时期,主要由他的视觉设计创作和教学体验组成。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现状分析”“新的方法论”“新的教育方式”“一个建议”。第一章里,纳吉主要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大机器生产下社会产生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道德、教育、工作分工、传播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教育界普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提出批判,并给出改进意见,即增加通识教育。同时,他主张人在基本素质、智力与情感需求、心理与身体健康方面增加生物学方面的联系,在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设计。

第二章中纳吉从社会角度阐述了艺术与工业之间的联系,涉及到流线型、流水线、经济生产、艺术家担任的角色等方面的问题,谈到了“形式追随功能”,继而提出“形式要追随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①25,对未来设计师提出殷切希望,熟知当代资源材料并全面地了解和利用它们。对于美国当时占据主流的商业主义设计进行批评。第三章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概述了学校的基本课程、教育模式以及各工作坊的教学工作,另外还有对于当代住宅、空间、社会的一些讨论;第二部分是关于艺术,主要有绘画、摄影、雕塑、文学、诗歌、时空问题等。最后一章是纳吉对青年一代的建议,告诉他们要掌握学习社会、自然、自我知识的方法,熟悉熟知提升专业能力的工具与途径等等。格罗皮乌斯认为该书是艺术教育界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纳吉的社会价值观与设计教育观

(一)为社会而设计

纳吉到芝加哥后,领导新包豪斯学院(后变更为芝加哥艺术学校、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教学工作,该学院是由一些芝加哥的企业支持建立的,所以在办学理念上,赞助商们希望设计学校的学生在工业设计方面更加贴合市场和商业活动,增强他们在美国中西部的工业制造优势和竞争力。然而纳吉并不这样想,他不希望采用美国当时的消费主义的、式样主义的设计教育方式,而是将设计师的工作与全人类、全社会联系起来,所有他设置的课程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强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巧妙构思。不过,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引起赞助企业的不满,纳吉的学校面临来自政策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困难,纳吉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过这样的举措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是难以有效的。

当时在美国设计界有两派人,一派是以莫霍利·纳吉为代表的“社会”派,主张设计为社会服务,认为设计师(以及设计出来的物品)需要负责任,对社会负责;另一派以罗维为代表,主张“消费主义”“式样主义”的设计,强调产品的更新迭代、实用主义,两派人发生矛盾与争论。纳吉不认为学校就是为准备就业而投机训练的场所,同时,他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新包豪斯学院、芝加哥设计学校、芝加哥设计学院的学生接受的是理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设计教育。他和教师们鼓励学生创造适应社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不过,他们并没有教导学生发现需求的方法,也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将自己的设计与工业生产结合,这是因为纳吉认为设计引导工业生产,并非服从它,所以其带来的后果就是设计师无法与工业界建立联系,所以他的学生后来大都成为了设计教育者,而不是设计师。

这种设计引导工业的想法与1923—1928年在德国包豪斯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产业发展与模式,在实用主义为导向的美国,这种做法就显得不符合实际情况,在这一点上,纳吉的思想具有乌托邦的想法,没有能正视到美国产业界的现状与需求。他坚决地希望设计师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处于略独立的地位,不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是真正地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而设计,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二)为生活而设计

针对工业生产、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设计师的道德感衰弱、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消费主义泛滥等,纳吉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为生活而设计。对于“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设计理念,纳吉认为其太过老旧,设计应当是“以某一目的为前提,结合社会的、经济的、艺术的、技术的、心理的等多种元素的”。因此,他批评当时最占据工业设计主导地位的“流线型”样式,认为流线型是一种作用在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使功能得到提升的样式,而这种样式放在冰箱等家用电器当中时,并无功能上的增加,这种样式“被不加选择地运用到每一种产品中去”。对于学校教学训练方法,除了在平面绘图表达和材料工艺的熟悉上,纳吉还在强调设计的社会含义。比如在产品设计工作室,有学生用塑料和木材替换了电话机的整体设计,以应对二战时期金属材料稀缺的问题。

(三)纳吉的设计教育理念

纳吉的教育理念覆盖很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通识教育”“过程大于结果”“全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这些设计教育理念的提出,离不开其为社会培养设计师、培养全才的想法。纳吉在芝加哥设计学校开学典礼中提出教育过程大于结果的观念,而通识教育的提出正是他关于“专才”问题的解决方案,文章前面提到纳吉认为只关注自己领域的“专家”教育将催生很多“不管闲事”的人,眼界逐渐狭窄闭塞,而通识教育的引入能为学生们打开其他专业的知识之窗,使他们对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了解得更多更全面。而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来源于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的不信任,他希望未来的设计师能够保持独立的设计价值观,而不是纯粹为了商业与利益。

四、总结

莫霍利·纳吉虽然从未在著作或其他场合详细地说明和描述他理想中的社会风貌,但从他的创作作品和设计教育理念中足可以看出他的愿景。他的思想深处有着来源于欧洲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及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革命者的社会主义思想,他始终认为社会责任是设计教育者们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虽然,与美国消费主义、式样主义的设计发生了冲突,但是这种理念本身是值得设计师思考的。《运动中的视觉》出版的年代,距离如今的时代很遥远,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但回望这本书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笔者认为与中国现代设计面临的环境有一些相似之处,纳吉思考的问题,也值得现在的设计师去思考。■

注释:

①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运动中的视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纳吉包豪斯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云起龙襄 纳吉呈祥
百年包豪斯
设计师的存在
包豪斯在德国生根发芽百年
狂野包豪斯
小鸡雏遇见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