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双减”政策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21-02-16 01:08刘飞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刘飞

摘 要:“双减”政策落地后,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解决教师在“双减”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推动教师适应“双减”政策的新变化,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学理论、践行动、促提高等方面谈谈“双减”政策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路径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不仅要求教师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姿态出现,还要求教师之间要密切合作,形成群体合力。因此,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迫在眉睫。

一、理论学习,明方向,夯实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石

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明确教育变革的方向,才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寻找问题解决路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夯实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石。

(一)学习“双减”文件

通过解读“双减”文件,全体教师达成了共识:“双减”本质上是追求高质量育人。“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間,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选择与尝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让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要求教师重构教学模式。“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就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温新课标

新课标对各科的教育教学具有统领性作用,是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新课标,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新课程理念,以此作为教学实践中的指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因此,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必须引导所有教师重温新课标。新课标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才是教师诸多角色中最明显、最具时代性的核心特征。重温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初衷是一致的。

(三)共筑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参与者——语文教师拥有共同愿景。共同体的每个成员与组织本身的愿景一致,即“双减”背景下,教师能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更好地教书育人。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促进每位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更快适应“双减”政策。他们相互分享知识、互助合作、分享资源、稳定成长,学习构成了共同体的主旋律。教师有着共同的兴趣与关注点、共同的追求与归属感,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时代特点,以共同愿景,激发教师新的思考与行动方式。

二、接受理念,践行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落实“双减”,在于“减负提质”。接受这一新理念并最终转化为行动需要时间,但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我反思是“双减”背景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学习共同体应引导成员经常自我反思。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语言信息)、“怎么办”(智慧技能)、“怎么学”(认知策略)三个方面的知识。而“双减”政策下,更应反思这节课是否优质高效,是否还有更好的教学方法以实现课堂的最优化和最高效。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先导作用。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相比较,专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更深的洞察力,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关键。专家对于“双减”政策的解读更深入,他们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师的理念和行动上给予专业支持,帮助教师将经验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进而提升为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及能力。此外,还可借助名师工作室开展的系列教研教学活动,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名师以其专业高度引领教师共同体,最终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双减”背景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双减”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而客观上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统整起来。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同伴间的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与智慧,探索并解决“双减”政策带来的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新问题,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三、协同学习,促提高,拓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深度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仅要求教师走得快,也要求教师走得远。要想走得远,就必须让教师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协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一)改变教研形式

学校积极响应和探索各项措施以落实“双减”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教师在校时间,更加考验教师时间管理的能力。教研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师的沟通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资源更广泛、学习机会更多、内容更丰富,最大限度地支持构成学习共同体的条件,促进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变革教研形式,增长线上教研的时间,在线公开课、异步在线教研、基于AI分析个人教研课等,使教研更高效和更智慧。

(二)改变备课方式

教师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组要充分发挥年级小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广泛吸纳不同教师的不同备课思路。只有备好课,才能灵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师生关系。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进行结构化准备,需要教师大胆创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需求出发,研究教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如何设计高质量的研学案,如何设计有挑战的项目,都由“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完成,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三)改变作业设计

教师立足学生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系统、科学、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觉预习、及时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依据学生个性特点,优化作业形式,努力实现知识与趣味并存、学习与生活结合。如实现学科融合以及综合实践自创类、口语表达交际类、戏剧角色表演类等类型作业。针对复习巩固类的作业,提倡学生通过单元梳理、图文结合、学伴合作任务等方式,在字、词、句、段、篇的联结中完成知识建构。此外,在作业设计上还要注重分层,教师要基于班级学生的需要和特长,精准供给。立足“知道”“理解”“应用”“综合”四个维度进行作业设计,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选择性。针对必做类的“复习巩固”,教师应当聚焦“知道”“理解”水平层面,辅导班级内基础薄弱的学生;针对选做类的“拓展延伸”“综合实践”等自主型和开放型作业,教师应当聚焦高阶思维发展的“应用”“综合”水平维度。

“双减”政策改变基础教育的生态,构建教育的新格局。“双减”落地的核心是先把“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增强校内教育质量”落到实处。“双减”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双减”背景下教师间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郭青松.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成长[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0(08).

[2]李臣之,黄芸芸.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路径的整体优化[J].教育导刊,2019(10).

[3]李霞.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让教师走得更远[J].今日教育,2019(11).

[*本文系2020年度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号:ZCYJ2007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青岛政策通平台一期上线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