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大学生礼仪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02-18 08:11徐广芬
关键词:礼仪素质差异

易 颖 徐广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

“礼”是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现方面的规范;“仪”是指修养和行为举止的规范。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礼仪素养[1]。然而,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主要表现有几个方面:①个人修养;②社会交往;③生活行为[2]。

我们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礼仪认知和礼仪行为情况(社交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及个人礼仪等),分析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改善学生礼仪素质现状的措施,为今后大学生提升礼仪素质提供参考的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生(医药类、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一到三年级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58 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有效问卷为247份,有效问卷率为95.7%。

2.调查工具及内容

自行设计问卷,问卷条目的选择通过国内现存文献[3]—[4],信效度较好,克朗巴哈系数为0.94。

问卷内容包括3 部分:基本情况、礼仪素质现状和礼仪细节态度倾向,共32 个条目。基本情况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户籍、家庭状况;礼仪素质现状包括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现状、学习礼仪知识态度与途径、礼仪缺失的认知;礼仪细节态度倾向分为社交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个人礼仪及其他方面,每个条目分为完全同意、同意、一般同意、一般同意、完全不同意五级(分值为5、4、3、2、1)。

3.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

(1)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了解情况和对自身礼仪行为满意情况

68.4%的大学生礼仪知识了解一般,32.5%的大学生不大了解、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礼仪知识。同时大学生对自身的言行举止及礼仪修养感到担忧,44.1%的大学生满意自身言行举止, 55.9%的大学生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自身言行举止。52.6%的大学生比较注重礼仪,44.9%的视情况而定,2.4%的无所谓和不注重礼仪。

(2)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态度与途径

表1 性别及专业分类*是否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

学习礼仪知识的态度上,女生认为很有必要及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的占91.3%(94/103),高于男性本科生的84.7%(122/144)。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不同性别与学习礼仪知识态度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很有必要与必要(=10.85,P=0.001<0.05)、很有必要与一般和无所谓(=7.05,P=0.008 <0.05)。非医药类本科生认为很有必要、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的占88.49%(123/139),高于医药类的86.11%(93/108)。不同专业与学习礼仪知识态度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很有必要与必要上(=10.85,P=0.001 <0.05)。

此外,年级、户籍、家庭状况三个特征变量与是否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的交互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对“学习礼仪知识的途径”这一多项选择上,阅读书籍、课堂教授、新闻媒体、社会实践所占比例相当,说明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知识的四种途径上相对均衡。

对“提升礼仪素质途径”这一多项选择上,81%的学生认为,改变自身不良礼仪行为、改善礼仪素质现状,可通过提升个人修养来实现。63.6%的学生认为可通过加强家庭教育,60.3%的学生认为可通过转变学校教学模式,50.2%的学生认为可通过社会舆论引导,43.7%的学生认为可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仅31.2%的学生认为可通过政府构建道德规范准则。可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的四条主要途径。

2.大学生礼仪细节情况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积累礼仪知识的重要场所,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知晓各方面的礼仪知识。表2 是社交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个人礼仪细节的得分情况,得分越高表示越同意,表2 显示,社交礼仪中,与人交谈注意语气、音量与语速这个项目平均得分最高,其他项得分介于3 分至4 分。且男女生对于公共场所的亲密行为表示反感一项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社交礼仪的得分情况及部分组别t 检验结果

表3 显示,大学生在课堂、图书馆、教师楼及教师办公室等学校公共场所注重礼仪,在人际关系上与身边同学相处和睦,但了解我校校史校训,医德医风这个项目得分较低。且男女在图书馆等场合注意轻声行走或说话一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学校礼仪的得分情况及部分组别t 检验结果

表4 显示大学生在家庭礼仪方面的得分均值超过了4,得分较高,显示了大学生在家庭礼仪方面的修养做的较好,其中男女、年级等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4 家庭礼仪的得分情况

表5 显示,大学生注重个人仪容仪表卫生,得分最高;公共道德意识较好,主动让座老弱病残一项得分上医药与非医药专业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随便吐痰、扔垃圾一项得分上男女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5 个人礼仪的得分情况部分组别t 检验结果

表6 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的认同程度较低,平均得分介于2 分至3 分。且城镇与农村的学生在更偏向于西方节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6 其他项目的得分情况部分组别t 检验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1.大学生礼仪素质存在的问题

(1)礼仪知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弱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学生日常礼仪常识的积累较少,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不了解礼仪行为知识,高达70.4%的大学生认为礼仪缺失是大学生的普遍现象,70%的大学生因为礼仪的缺失而给生活、学习、交往带来障碍,另外,超过一半大学生对自身的日常礼仪行为修养是有要求严格,说明他们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但仍有44.9%的大学生持视情况而定的态度,说明他们欠缺自我约束能力,不能持之以恒,饯行以礼。

(2)日常礼仪意识与行为矛盾

调查发现,52.6%的大学生注重自身的礼仪要求,却有55.9%的大学生不满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大学生正趋于成熟、自我意识矛盾凸显的人生成长阶段,自我意识混乱影响现实行为的表现,意志的淡薄暴露出礼仪的知与行不统一,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虽然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但对自身的日常言行举止、礼仪行为,不满意有日常礼仪失范行为。

(3)礼仪认识的群体存在差异

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习礼仪态度存在着群体差异。大学生的礼仪认识起始于家庭,家庭的礼仪教育影响着大学生从小到大的礼仪认知和礼仪行为习惯。男耕女织、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传统的思想使礼仪教育在男女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从而导致男女的差异;高校的教育强调应试教育和专业性,专业类别的差异使大学生接触的课程、教育要求、教育方式各不相同,礼仪认识、人格塑造上也存在差异。

另外,大学生在礼仪细节认识上也存在差异。除了表现在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也表现在户籍差异。在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选择上,城镇大学生更偏向于西方节日,这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繁荣程度和开放程度,文化多元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大学生的判断、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接受不良的思想。笔者认为,以传统礼仪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鉴,将有助于缓冲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

2.大学生礼仪素质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是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形成的。造成我校本科生礼仪素质缺失的原因,归纳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

(1)自身礼仪认识、修养不足

从个体上看,是个人生活领域、个人修养、个人行为上的偏倚与失范。大学生在崇尚个性自由与个性发展时,迷失了方向与自我,一味强调自我的发展,久而久之则变成个人本位主义与利己主义。

(2)部分家庭礼仪教育存在扭曲现象

礼仪素质是由低到高,由外及内的一个形成过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的礼仪素质状况与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九十年代到00 年年,生活条件好,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逐渐养成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尊重、关爱他人。另外,父辈们礼仪知识欠缺,认识不足,对自身礼仪要求的不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的礼仪素质逐渐下降。

(3)学校教育偏倚,礼仪教育不足

学生的大部分成长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深远持久、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多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使学校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高成绩的追求影响学生对礼仪素质的培养,把礼仪教育放在次要位置,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有许多不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礼仪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礼仪教育普遍空缺或只停留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也面临师资不足、专业性差、教学单一等问题,不能取得很好的提升效果[5]。

另外,教师的言语身教对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无疑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教师的社会阅历浅薄,除完成学校规定教学任务外,师生之间的接触沟通日益减少,教师在精神熏陶、人格感染和言语引导上的作用越来越少。

(4)社会文化的冲击

北京大学谢晃教授曾尖锐地指出:“现在是学生与家长共谋实利。在大学里,精神的东西逐渐淡化了,而物质的实用的东西在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前社会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收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西方文化中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传入,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紊乱,社会上存在各种不文明、失礼的现象对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另外,在网络普及的现代社会,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让大学生误入歧途,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认同也普遍降低。

四、建议与对策

1.以礼仪教育作为大学生提升礼仪素质的有效载体

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不仅需要懂得医学专业知识,还要重视医德的修炼。学校是一个培养礼仪素质的良好环境,应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到礼仪宣传上,营造一个合理的、系统的环境,把礼仪素质能力的培养纳入大学生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当中。

将礼仪素质教育引进教学计划,可通过必修、选修、讲座、图书馆阅览室、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认知礼仪。

依托浓厚的中医文化特色,定期举办各类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中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文化特色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整合适合于学生发展的礼仪文化,构建中医文化特色活动。同时,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意识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有意识地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强调礼仪的基本观念。我校的武术文化节,岐黄文化节等宣扬传统文化的大型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但文化的吸引力,文化的深度与宽度仍是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需要更多的探索方式方法,把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内涵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教育因材施教。在新生入学直到步入社会的就学阶段,以各种可行有效的途径始终贯彻礼仪教育,让学生每时每刻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并且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专门的礼仪咨询和培训部门,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礼仪培训课程,如系列讲座、礼仪知识训练、商务礼仪等。礼仪教育沿着初级向高级的方向,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礼仪知识,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2.大学生需端正态度,强调知行统一

大学生礼仪素质的重要性可归纳为:①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员,同时也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份力量。②社会交往的需要。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成熟、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情谊、加强沟通合作、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和人际关系改善的重要手段。③成长、成才与成功的需要。良好的礼仪素质,深刻认识自我,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做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了解和正确对待礼仪的本质和原则,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礼仪素质教育模式

培养大学生良好素质礼仪,规范大学生礼仪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通过三方共同努力,使礼仪素质教育落实到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培养大学生礼仪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基本作用。学校在三方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家庭与社会之间构建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学校反馈到家庭,使家长进一步督促。利用三者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进一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进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礼仪素质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