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2021-02-21 13:44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5期
关键词:抗体海洋植物

自然指数全球年轻大学50强出炉

12月10日,《自然》最新出版的“自然指数-年轻大学2021”增刊显示,根据2020年文章份额排名的全球年轻大学(建校时间在50年及以下)50强中,有23所是中国的大学,其中5所位居前10。

中国科学院大学仍是自然指数中排名最高的年轻大学,中国的南方科技大学(第2)、香港科技大学(第5)、香港城市大学(第7)、深圳大学(第10)等紧随其后。

中国科学院大学仍是自然指数中排名最高的年轻大学

自然指数称,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拥有数量最多的年轻大学,但大学校龄并不成为其强劲科研表现的障碍,并且高质量科研产出增长最快的机构往往具备目标明确、研究人员有独立性等特点。亚洲除中国外,韩国有4所大学进入50强,其中3所居于前10;印度有5所年轻大学跻身50强。而在亚洲之外,澳大利亚有5所年轻大学进入50强,美国、奥地利和德国分别有两所高校上榜。

自然指数创始人戴维·斯温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评论年轻大学之间的相似性时说,虽然有许多成功的途径,但不少年轻大学都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专注于特殊的科学领域,并打造独特的个性来吸引顶尖研究人员;它们通过敏捷和创造性的思维,以清晰的未来路线图为基础,与老牌大学展开竞争,尤其是在招聘和创新方面;它们让研究人员能独立发展和运转实验室及开展研究,发挥他们的潜力,并与他们所努力追求的更有目标的支持驱动型文化保持一致。

我国主持的首项海洋调查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由我国提出的ISO 23040:2021《海洋环境影响评估(MEIA)-海底区海洋沉积物调查规范-间隙生物调查》国际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正式发布,这是由我国主持制定的首项ISO海洋调查领域的国际标准,联合8个国家共同制定,标志着中国海洋调查技术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该标准规定了海底区海洋沉积物中的间隙生物群进行调查的要求和建议,以及科学的技术方法和规范。涉及的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是指沉积物颗粒间栖息或沉积的底栖生物群,在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类生物群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碳循环、全球变化、季风降雨、长时间尺度海洋酸化和深海生物资源等相关领域科学问题的关键载体。

据悉,国际上在海底区域已经开展了许多大型国际综合研究计划,如大洋钻探计划(ODP)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但迄今为止,由于缺乏国际标准,各国在对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中使用了不同的规程和技术,这给国际合作中的数据对比和成果校准造成了障碍,因此也对科学评估海底区生物多样性和承包作业的环境评价造成了直接影响。

该国际标准的发布将为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提供基于国际前沿的、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方法,适用于海底区域海洋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评估,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综合勘探、生态环境评价、保护与管理等。标准实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海洋调查技术的科学认识,为国际海底区进行海洋调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海洋调查领域多边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强有力的标准保障,建立起国际合作的友好桥梁。

2021年11大领域171个热点和新兴前沿发布

1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1研究前沿发表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向全球发布《2021研究前沿》报告和《2021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2021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展示了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61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2021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在《2021研究前沿》基础上,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现。报告显示,2021年,在11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仍最为活跃;中国继续稳居第二,而且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列第三、第四和第五。

发布《2021研究前沿》是中国科学院“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战略情报研究团队与科睿唯安公司合作,面向全球发布《研究前沿》系列年度研究报告,成为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品牌成果,为决策者和专业人员服务。

我国成功开发高稳定性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

近日,中国专家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高稳定性人工合成抗体药物平台,并针对眼科常见病角膜新生血管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病成功改造出有效抗体药物。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方法》上。

抗体药物被称为“魔法导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已有多款Fab类抗体药物批准上市,但该类抗体药物的稳定性依然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

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等研究方法同源建模,发现并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最终成功构建了全新的人工合成抗体形式,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FabCH3”。

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试验证实了新一代的人工合成抗体的有效性、稳定性和良好的亲和力。研究人员分别建立了小鼠角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并发现注射新一代抗体药物可有效减少上述两种动物模型的新生血管的面积和体积,且效果显著高于原抗体药物。

青海首次完成兰科植物调查

日前,青海省首次完成兰科植物调查,此次调查完成及取得的重要发现和成果,对今后推动青海省兰科植物保护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据了解,中国分布的所有兰科植物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系中国乃至世界各分布国实施抢救性保护的高度进化物种,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与否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科研、保育等价值。

据悉,青海省兰科植物分布仅在《青海植物志》第四卷有记载和反映,历史上从未开展过针对青海兰科植物分布的调查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历史空白。鉴于兰科植物的重要保护地位和种群分布不清的实际,为推动兰科植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开展,青海省林草局争取到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并委托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组织兰科植物调查团队从2021年夏季开始,历时2个月,先后调查青海互助北山林场、玛可河林场、江西沟林场、麦秀林场、金银滩草原等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区。共发现兰科植物21属34种,拍摄照片1500多张,采集土壤样品30多份,基本掌握了上述调查区域内的兰科植物分布情况,并新发现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高山鸟巢兰、尖唇鸟巢兰、蜻蜓舌唇兰、密花兜被兰、一叶兜被兰、斑叶兰,江西林场新发现毛杓兰、紫斑兰,黄南藏族自治州掌裂兰属掌裂兰分布较广。

毛杓兰

此外,此次调查发现不少青海省新记录种,如湟源县波航乡新发现凹舌掌裂兰,黄南麦秀小兵沟新发现河北盔花兰,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新发现宽卵角盘兰等,并对典型兰科植物掌裂兰重点分布区域内的土壤营养元素和青海省兰科植物的濒危程度等进行了研究监测和评估。

猜你喜欢
抗体海洋植物
免疫性因素对常见血型意外抗体产生的影响探讨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全国唯一人源化抗体小鼠 进入药物开发应用阶段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爱的海洋
哦,不怕,不怕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