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理论创新 认知教育成果斐然
——第十三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七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综述

2021-02-21 13:44通讯员龙艺红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5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

张 红 夏 炎 通讯员 龙艺红

2021年即将过去,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内国际认知科学界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中学师生300多人,相聚云上。2021年12月12日,第十三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七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主会场、贵州省独山中学分会场及利用腾讯会议软件在线上同时召开。

12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大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大会共同主席彭凯平教授在主会场致开幕词,他向蔡曙山教授领导的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多年来在认知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和为推动中国认知科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充分肯定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国与世界认知会议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一个学术品牌,并代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祝贺会议顺利召开,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副社长、大会共同主席张红在线上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她回顾了《科学中国人》杂志与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及会议至今的发展历程,表示《科学中国人》杂志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会议的召开。她称赞近两年疫情期会议仍然不间断召开的精神,向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表示欢迎和感谢,祝贺会议顺利召开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此次大会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独山中学和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和中学的300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本科生和中学师生分别在线上和线下参加会议,围绕本届会议主题“认知科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和7个分议题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主席、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共同主席、会议主办方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致辞

会议共同主席、会议主办方《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红副社长致辞

在12日一天时间里,学者专家、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30人作了25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有(发言先后为序):

李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平行思维视角下的经典决策问题;

蔡曙山(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认知科学导论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框架;

杨英锐(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教授):心理生命与理论物理;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二语习得的认知基础——平行类推;

张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白巧燕(西南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汉语教研室,主任):基于上市企业中文年报的评价系统研究;

伍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情绪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作用;

谢治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认知科学与贫困治理;

衣新发(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认知科学融合育人创新——陕派教育的十年探索;

白晨(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教授):认知科学视角的语体研究;

曹发生(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蔡曙山(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主体的认知科学;

江铭虎(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教授):语言、脑进化与认知;

清华大学主会场参会人合影,左起江铭虎、伍珍、彭凯平、王志栋。

张正华(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关于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志栋(清华大学金融系,高级经济师):Arrow-Debreu均衡定价模型中认知问题研究;

丁宇(清华大学体育部,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水木学者)):体教融合中的听觉认知初探;

刘平升(陕西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创造力课程设计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张景婷(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基于认知科学的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宛小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王楚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生):助推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从共食视角出发的实验研究;

杨思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语义和句法理解加工——来自汉语请字结构的ERP证据;

曹宏引(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浅谈汉字对中国人思维的媒介作用;

邹佳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创造力课程设计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甘季灵(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逻辑与认知方向,硕士研究生):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分析;

王玉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语音在汉语词义获取中的脑电研究;

敖选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小学生创造人格、COMT基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倪朝美(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未来自我的积极偏向——来自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的证据;

杨清(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认知科学本科生的发展探析——基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的学科建构。

经过一天紧张而高强度的学术交流,12日傍晚6时半,会议举行闭幕式。会议主席蔡曙山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他认为本届会议的特点和成就是:

清华大学李虹教授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杨英锐教授

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

清华大学江铭虎教授

清华大学宛小昂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张黎教授

广州大学谢治菊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衣新发教授

天津大学白晨教授

清华大学王志栋高级经济师

清华大学伍珍副教授

清华大学丁宇博士后

贵州民族大学张正华副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曹发生副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张景婷博士后

第一,疫情期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举行会议,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和学术交流。

虽然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大家交流学术成果,见面学习沟通的热情并未受阻。在学者专家、教师学生的强烈要求和积极推动下,组委会决定在2021年年终之前如期召开会议。本届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设清华大学一个线下主会场、独山中学一个线下分会场,同时使用腾讯会议软件组织云上会场,成功组织和召开了本届会议。参会专家学者和师生相聚云上,实时演讲报告,线上线下互动,既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也取得了情感沟通的效果。会议共同主席、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称赞会议“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

第二,认知科学理论创新,认知教育成果斐然。

本届会议展示的成果集中在认知科学理论创新、理论应用结出硕果、学科建设成绩卓著、认知教育成果斐然等多方面。

在理论创新方面,蔡曙山教授报告了他创立的“心智进化论”和“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以及在他的新著《认知科学导论》中使用的全新的认知科学学科框架。李虹教授报告了她和她的团队提出的“平行思维”新理论及解决经典决策问题的新成果。杨英锐教授以理论物理学的方法来解决心理生命问题的大胆假设和初步成果。陈保亚教授报告了他在语言认知方面提出的“平行类推”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江铭虎教授报告了他在新著《语言、脑进化与认知》一书中,以语言与脑的双重进化理论来研究人类认知的前沿性研究成果。王志栋高级经济师报告了他创建的Arrow-Debreu均衡定价模型,并讨论了其中的认知问题。曹发生副教授、蔡曙山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主体的认知科学”的理论假说,并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框架。

在理论应用方面,谢治菊教授报告了她将蔡曙山教授提出的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应用于贫困人群研究和贫困治理的重量级成果,她的专著《认知科学与贫困治理》由蔡曙山教授作序,即将出版。衣新发教授长期从事认知科学、聚合科技NBIC应用于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他报告了近十年来在陕西师大探索认知科学与融合育人创新方面的成果。白晨教授长期从事语言认知研究,他报告了将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语体研究的成果。宛小昂教授和她的博士研究生王楚珺报告了她们在心理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助推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张黎教授报告了将语言认知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上市企业中文年报评价的系统研究成果。伍珍副教授报告她提出的“共情作用”理论应用于情绪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丁宇博士后报告了他在体教融合中所做的听觉认知研究。刘平升博士报告了创造力课程设计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学科建设方面,蔡曙山教授报告了他的新著《认知科学导论》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框架,展示了该书的学科结构。张正华副教授报告了全国第一个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做法和体会。

在认知科学教育方面,张正华副教授报告了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改革的情况。张景婷博士报告了基于认知科学的乡村全科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第三,青年学者茁壮成长,科研质量稳步提高。

认知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从一开始就重视青年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新兴力量的参与。本届会议青年学者等新兴力量的参与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胜过往届。

从数量上看,本届会议25个学术报告,有10个报告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所作,另有9个报告是由30岁以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作。两项共占本届会议报告的73%,显示我国认知科学研究队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气象。

独山中学(现独山县高级中学)校长韦光伟和学生们正在聆听和讨论专家报告

从质量上看,本届会议由上述青年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报告,质量也有较大提高。来自全国第一个认知科学本科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两位本科生同学的学术报告,令人耳目一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文化名城独山县一所中学——独山县高级中学的领导和师生200多人参加了本届会议,形成中学师生、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博士后、专家学者的完整的梯级结构,展现出了我国认知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基础教育双向关注,中学师生积极参与。

本届会议一个最重要的进展,是将基础教育纳入到认知科学的关注之中,21世纪领头学科认知科学走进基础教育。

根据认知科学6+1的学科框架,教育和教育学本来就是认知科学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科学范围。本届会议报告中,蔡曙山教授、衣新发教授、张景婷副教授、刘平升博士都关注到认知科学理论、方法和学科框架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同时,晚清西南巨儒、国学和文字学、音韵学大师莫友芝先生故乡独山的名校(原省立独山中学,现独山县高级中学,即将更名独山中学)校长韦光伟先生率该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200多人参加本届会议,并在该校设立分会场,师生们聆听了国际国内认知科学专家学者的报告,表现了基础教育对认知科学的关注。

这种双向关注必将扩大我国认知科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新领域,带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认知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