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皮肤病名疥、瘙、痂词义演变考*

2021-02-26 02: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名秦汉外延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

名者,实之谓也。明确病名之内涵与外延是研究疾病的前提与基础,理清病名的演变更是系统、深入开展疾病史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疥、瘙、痂为秦汉常见的皮肤病名,秦汉简帛及传世医籍屡有记述,字典辞书亦辗转相训,但三者具体所指、彼此异同以及其在后世的更替变化,学界尚无系统探究。本文立足秦汉出土与传世文献,综合文字学、词汇学、中医学理论,溯源秦汉疥、瘙、痂之内涵与外延,廓清三者类属关系,阐述三者在秦汉至唐时期的更替与演变,望有助于中医疾病史研究。

疥之内涵及外延

疥的另一显著症状为皮肤起屑如鳞状。《急就篇》:“痂疕疥疠痴聋盲。”颜师古注:“疥,小虫攻啮皮肤,漼错如鳞介也。”[7]“漼错”指纷繁交错。三国魏曹丕《槐赋》:“脩干纷其漼错,绿叶萋而重阴。”[8]“鳞介”为龟、鳖类动物的代称。《淮南子·坠形训》:“介鳞者,夏食而冬蛰。”高诱注:“介,甲也,龟鳖之属。”[9]此强调疥之另一显著特征为纷繁交错、如同鳖甲般粗糙的皮肤症状。从字形看,战国秦汉疥之“介”“”“”“”“蚧”字形构成中均有“介”字。“疥”为形声兼会意字,声符“介”,甲骨文作“”(《殷墟粹编257》),金文作“”(《介钟磐》)、“”(《诅楚文》)。“介”字从“八”从“人”,罗振玉认为:“甲骨文介象人著介形,介系革为之,或从八者象联革形。”[10]。“介”之本义为铠甲,鱼龟之鳞甲形似之,故鱼龟有鳞甲者亦称“介”。所谓“物有同状予之一名”,疥正以皮肤起屑如“介”之特征而得名。

就病因言,秦汉时人认为疥病乃疥虫所致。战国楚竹书记齐竞公“且疟”,简文“”字从虫、疥声,形符“虫”有标示病因作用,陈惠玲先生认为其标识“”为“疥虫”感染而得[3]。《后汉书·鲜卑传》:“夫边陲之患,手足之蚧搔。”“蚧”乃“疥”之异体字,将“疒”换成“虫”为形符,正是标识疥为虫之所致。葛陵楚简中平夜君成贞卜疥疾简文,甲二28:“不出,匀(旬)亦(腋)豊(体)出,而不良又(有)(间)。”[1]188甲三198.199- 2:“(闷),且不出,(以)又(有),尚(速)出。”[1]194简文描述疥不能痊愈时,不用秦汉常用词“瘳”“间”而用“出”,可见治“疥”之法是驱虫外出。东汉王充《论衡·商虫》:“人之病疥,亦希非常,疥虫何故不为灾?”[11]首次提及“疥虫”一词。而年代稍后的《神农本草经》提及可除“疥虫”的药草:“茹味酸咸有毒。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12]现代研究认为,疥乃疥虫在人皮肤上生活,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角质层,边行进边排卵,使皮肤出现特殊隧道。病人对疥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敏感而产生瘙痒[13]。秦汉时期对疥虫致疥的认知有一定先进性。

总之,秦汉疥指因虫所致,具有皮肤瘙痒、皮肤粗糙如鳞甲特征的疾病。

瘙之内涵与外延

综上,秦汉之骚(瘙)是皮肤瘙痒至脓起溃烂的类名。疥为其初起者,即“干骚(瘙)”,指皮肤瘙痒起屑但尚无溃烂出脓的症状。

痂之内涵及外延

在病因上,痂亦由虫而致病。《五十二病方》346:“寿(捣)庆(蜣)良(螂),饍以醯,封而炙之,虫环出。”[15]147捣碎蜣螂,用醋搅拌后敷于患处,再用火炙烤,可令虫出。可见秦汉时人认为“痂”亦由虫所致。此与瘙、疥之病因相同。

总之,秦汉时期痂亦指因虫而致的皮肤瘙痒、如粗米粒般丘疹疮疡的皮肤疾病类名,其包括干痂与濡痂。

疥、瘙、痂词义的演变

古人对于某一具体名物,多从别称、得名之由、功用、颜色、声音、外形、性状等不同角度进行描述。疥、痂因皮肤之外在特征得名;瘙则从痒而欲搔之性状得名。《荀子·正名》:“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鸟兽也者,大别名也。”[22]共名即类名,别名即专名。秦汉瘙、痂、疥均具有由虫引发、身痒的共性特征。瘙、痂为总括病程的同一类名:瘙包含痒而化脓,分为干瘙、湿瘙等专名;痂指皮肤米粒状丘疹甚至出汁,分为干痂、濡痂。疥为瘙、痂之专名,指瘙、痂初起,作痒且皮起屑但未有疮口及脓者,即干瘙、干痂。清代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揭示了典籍中存在的“以大名冠小名例”“以大名代小名例”“以小名代大名例”[23]的现象。其“大名”“小名”亦是属种的关系。《说文》对于疥、痂的训释亦存大名与小名之异同[24]:“疥,搔也”即是“以大名代小名”,说明疥属于搔(瘙)类疾病;谓“痂,疥也”,则属于“以小名代大名例”,用更具体的“疥”陈述“痂”。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兼录“干骚(瘙)”“痂”方,张家山汉简《脉书》叙述人体各部位病名时兼言“痂”“瘙”,因二书皆为汇编,没有记载秦汉时期“痂”“骚(瘙)”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三者组合关系在秦汉时期尤其在东汉之后发生了变化。《神农本草经》中痂、疥、搔(瘙)例凡21见表1[25]7- 351。

表1中所见有三。一是“疥”的用量迅速增长,成为核心词根,搭配关系非常灵活,出现了疥搔、疥痂,又可以跟疡、疮组合。从聚合关系看,兼见“痂疥”“疥痂”语序,痂疮、疥疮并见,说明痂、疥的区别逐渐减小,疥之所指扩大至秦汉时期痂的范围。二是痂的组合关系有痂疡、痂疮、痂痒、疮痂等,似更强调疮疡。三是搔(瘙)逐渐失去搭配能力,说明在东汉之后,表示皮肤疾病的瘙不常用了。《神农本草经》“青葙子”“主邪气皮肤中热风搔身痒”[25]280,搔表瘙痒之义。此趋势在隋时期更加明显。《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列有“疥候”:“疥者,有数种:有大疥,有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湿疥。多生手足,乃至遍体。大疥者,作疮,有浓汁,焮赤痒痛是也。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此二者则重。水疥者, 如小浆,摘破有水出。此一种小轻。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作干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26]1000根指根基。疥所指范围由秦汉时期干瘙、干痂扩大至瘙、痂在内的类名,包括大疥、马疥、水疥、干疥、湿疥。原先秦汉时期的“痂”,所指范围缩小。“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作干痂。” 《急就篇》:“痂疕疥疠痴聋盲。”颜师古注:“痂,疮上甲也。”《说文》徐锴系传:“今谓生肉所脱干为痂。”《广韵·麻韵》谓:“痂,疥痂。”上述训释可证“痂”含义缩小为疮口脱干鳞甲。《诸病源候论·风病》“风瘙隐轸生疮候”:“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轸,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26]74“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26]76可见,隋代“瘙”的含义转为“瘙痒”这一症状。

综上,战国秦汉时“痂”“瘙”均指皮肤瘙痒、皮屑如鳞甲乃至化脓出汁的类名,“疥”则为其初起症状。魏晋隋之后三者语义出现分化:“疥”逐渐取代“痂”“瘙”成为皮肤病类名,“痂”语义范围缩小为疮口脱干的鳞甲,“瘙”语义转移为瘙痒这一症状。

猜你喜欢
小名秦汉外延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那一片红
奶奶的生意经
有趣的名字
道教以人为维度的“和谐”思想外延探析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平面低压降肖特基二极管外延氧化工艺
可恶的小名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