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

2021-03-01 09:11黄国勤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稻作经济带长江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5)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六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一[1]。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等11 省(市),耕地面积4 490万hm2(2017 年),占全国总耕地面积(13 488 万hm2)的1/3,却生产了占全国36%的粮食、65%的稻谷,养育了占全国43%的人口,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和鲜明导向。

水稻生产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主体,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长江经济带重要文化遗产,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11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促进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长江经济带稻作生产及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在世界稻作发展史上具有起源早、地位独特之特点,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3-4]。传承、保护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拟就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进行探讨,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1 农业文化遗产概述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传承了故有的系统、协调、循环和再生的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许多宝贵的模式和好的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5-6]。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物质类遗产、农业非物质类遗产和混合类(综合类)遗产[7]。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按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8-9]。2002 年FAO 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截至2020 年6 月底,已有22 个国家的62 项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GIAHS名录(其中,中国有15 个项目入选,位居世界各国之首)[10-1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农业古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丰富。2012 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China-NIAHS)”的挖掘和保护工作。China-NIAHS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China-NIAHS 应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方面有显著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以及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12]。

2 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现状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区,且以稻作农业为主体[13-15]。因此,就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现状而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和历史久的特点。

2.1 数量多

至今,长江经济带共有5 个、6 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占全国入选GIAHS 总数(15 个、18 处)的1/3;17个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占全国China-NIAHS 总数(5 批共118 个)的14.41%,占全国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总数(5 批共21 个)的80.95%(表1)[16-17]。

2.2 分布广

在长江经济带11 省(市)中,除上海市、湖北省和重庆市目前没有入选GIAHS 或China-NIAHS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之外,其他8 个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均有入选GIAHS 和China-NIAHS 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特别是江西省有2 个(处)GIAHS、3 个China-NIAHS,浙江省有1 个GIAHS、4 个China-NIAHS,云南有1 个GIAHS、3 个China-NIAHS,湖南有1处GIAHS、3 个China-NIAHS(表1)[18-19]。由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水稻主产区,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必然广泛分布于该区域。可以深信,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的进一步研究和挖掘,上海、湖北和重庆将会有1 个或多个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入选GIAHS和China-NIAHS[20]。

2.3 历史久

农业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就在于其经过时间的“洗礼”和长时间的“积淀”。因此,无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还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其历史都十分悠久。从起源至今,长则上万年,短则数百年至数千年。在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中,起源最早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已有1.2 万年至1.4 万年[21],其他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一般也都有上千年至几千年的历史(表1)。

表1 长江经济带入选GIAHS 和China-NIAHS 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Table 1 Cultural heritage of rice farm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elected by GIAHS and China-NIAHS

3 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国内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李文华[5,8]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等多种价值与功能;闵庆文和张碧天[3]认为,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有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示范与推广价值;黄国勤[21]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普价值、科研价值、旅游价值和示范价值等10 个方面分析了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价值等。本文拟在上述诸多学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全球价值等6 个方面论述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3.1 社会价值

首先,生产食物,维持生计。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与功能,就是生产人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稻谷等各种食物、各种农产品,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江经济带现有的各类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无论是GIAHS,还是China-NIAHS,每年都生产一定数量的稻谷等各种农产品,以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所需[22]。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经能实现年产“千斤稻百斤鱼万元钱”,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带”、“粮食安全带”和“农产品供应带”。长江经济带不愧为“鱼米之乡”、“鱼米之带”。

其次,精耕细作,增加就业。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大部分是人多地少、人地资源(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为增加单位耕地面积农产品产出,必须集约节约利用耕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采用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这对增加农民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使遗产地农民“人人有事做,个个能就业”。

第三,示范推广,引领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可谓极为丰富。但真正能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者却为数不多,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非常罕见。长江经济带已经入选GIAHS 和China-NIAHS 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谓极其宝贵、十分珍贵,当十分珍惜,并积极“运用”——不仅将其作为“样本”、“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还要将其作为“样板”和“旗帜”,加以弘扬和宣传,以带动、引领全国,乃至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而使全国、全世界的农业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永续发展。毋庸置疑,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长江经济带已经并将继续在稻作农业模式及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引领全国、全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丰衣足食,社会和谐。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当地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富庶,这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极为有利。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带”的典型和标杆。

3.2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任何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基本价值。一种农业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GIAHS 或China-NIAHS),首先必须具有经济价值与功能,否则,不可能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不言而喻,长江经济带现有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都具有经济价值与功能。其经济价值与功能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出售农产品获取经济收入(包括出售工艺品和当地特色小商品以增加经济收入)。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出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当地地理标志产品,则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每年可实现年收入上万元。据报道[2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所在地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面积0.67 万hm2(10 万多亩),年产值达到4000 多万元(2005 年)。

二是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4-25]。而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大力发展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为目的地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点”和“热点”,发展速度快、成效大。特别是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全方位推进,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更是越来越红火。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联合恒润集团、湖北区域旅游研究院主办的《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http://district.ce.cn/,2017 年12 月11 日):截至2015 年底,长江经济带11 省市共有A 级旅游景区3 602 家,占全国A 级旅游景区总数的40.23%,长江经济带的A 级旅游景区尤其是高等级旅游景区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江经济带旅游总人数为49.29 亿人次,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46.50%;旅游总收入为50 625.97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44.21%,而且,长江经济带中分别有5 个省市的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10 名。这其中,长江经济带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特别是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创造的价值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3.3 生态价值

一是保持水土。长江经济带每一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实际上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精致”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二是生物培肥。由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各种养地作物(如绿肥、豆类作物)、实行秸秆还田、发展循环农业,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途径,实现生物培肥,从而可减少化肥使用,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生态减灾。通过农业生态系统生物间“竞争互补”、“互利互惠”、“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生态减灾、绿色防控的目的,既减少了因大量使用农药带来的“经济支出”,又可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四是调节气候。一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就如一座“小型水库”,时时刻刻都在调节周边温度和湿度,调节农田小气候,对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都大有裨益。五是固碳释氧[26]。任何农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都具有固碳释氧的生态功能。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制造光合产物的同时释放O2,这不仅有利于净化周边空气和环境,还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积极作用。

3.4 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业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就在于其拥有丰富的、传统的、先进的和不可替代的“文化”。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长江流域或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多样的先进文化[27]。长江文化是一个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和淮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其中,“水文化”、“稻作文化”、“和谐文化”和“绿色文化”是其核心和主体——在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中无不体现和渗透着这“4 种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培育出的“精神”。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体现的是“共生文化”、“和谐文化”和“绿色文化”;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包涵着“5 种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衷共济的合作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执着精神;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这种由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度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体现了“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是“和谐文化”、“绿色文化”的具体化和生动写照。

如从美学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就更加凸显。大自然是鬼斧神工、能工巧匠,将一种种农业文化遗产“雕琢”成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充分展现着环境美、生态美、自然美、人与自然和谐美。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其“美”至少体现了以下4 方面:1)“立体美”。长江经济带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等,资源、生态、环境分布与农业生产“立体布局、立体配置”,呈现壮观的“立体美”。2)“和谐美”。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中实行“稻”、“渔”复合种养,呈现稻、渔(鱼、虾等)和谐;农民祖祖辈辈种稻,经营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人”、“稻”和谐,以及“人”、“水”(水资源,农田水分管理,农田灌溉)和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云南、贵州等)、中游地区(湖南、湖北等)部分省份是多民族集聚区,通过发展水稻生产,经营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了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增进了民族团结等。3)“绿色美”。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爱护和保护,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绿色美”、“环境美”、“生态美”。4)“文化美”。如果说,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立体美”、“和谐美”和“绿色美”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那么,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美”则是“无形”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能感觉到,它体现的却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28]。长江经济带每一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文化”、包含的“精神”,就是“文化美”的具体化和集中体现——其对长江经济带乃到全国的影响将是长久的、永远的。

3.5 科技价值

1)科学价值。首先,任何一种农业文化遗产之所以能成为农业文化遗产,都有其“独到之处”和“特别之地”。而正是这“独到之处”和“特别之地”,正是“科学秘密”、“科学原理”之所在,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发掘。其次,任何一种农业文化遗产,也都是一个“天然实验室”和“野外试验地”,只有在这个“天然实验室”和“野外试验地”进行观测、分析和研究,才有可能发现“科学规律”、找到“科学原理”、揭开“科学秘密”。第三,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我国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与积极探索,对我国现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充分展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科研价值及未来发展的良好前景。第四,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和全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稻之道”正在被研究、被发现和被揭示,必将造福全人类。

2)技术价值。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农业技术、农业工具作支撑。否则,农业生产难以“正常”进行,更谈不上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这一意义来说,任何一种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文化价值,也同时必然有相应的技术价值。农业生产发展催生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以及依托农业技术进步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则反过来又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农业生产率大提高[29]。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中,以“稻”为主体,就催生了稻作生产技术的大发展。水稻对水的特殊需求,激发了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开垦土壤黏性大的沼泽地,发明了江东犁;为了平整稻田,发明了耖;为了粉碎稻田土壤发明了耙;为了利用低处的水资源灌溉高处的稻田发明了各类水车;为了合理利用水源,协调部落间、邻里间争水纠纷,发明了分水器;为了稻米加工,发明了水碓、水碾等。可见,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技术价值是显然的,对推动稻作生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育价值。如上所述,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所蕴藏着的“文化”及其所展现的“精神”是非常丰富的,如“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客家居民在长期耕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农耕技术、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民居建筑、节日庆典、服饰歌舞、文学等不同于其他农区的文化习俗,无不以梯田为核心,处处渗透出梯田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敬畏自然、爱护生态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勉劳作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30]。其中,最突出、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老黄牛精神”,是教育广大小学生、中学生和研究生,甚至全体干部和群众的“好教材”、“活教材”。

4)科普价值。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和国家“工作人员”选择利用节假日到乡村休闲、度假和旅游,特别是很多家长都喜欢利用节假日带着自己的小孩到乡村,到农业文化遗产地“看现场、听讲解”,甚至是“动手体验”,这既可以起到放松心情、调节身体的作用,更可以通过自己现场“看”、现场“听”、现场“动手”,学习到农业文化遗产里面所“蕴藏”和“包含”的科学道理与科学知识,从而使农业文化遗产地真正起到了“科普”作用。事实上,现在长江经济带已有相当部分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都被列入了中国科协、各省(市)科协或区(县)科协颁发的“科普基地”,真正成为了科学普及的基地,对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3.6 全球价值

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看,还具有重要的全球价值。

首先,中国是GIAHS 倡议的最早响应者、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不仅以15 个项目位居各国之首,许多方面也都走在世界前列[11]。其次,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已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已入选GIAHS 名录的15 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有6 个(处)属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圴引起世界各国关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世界最早的稻作起源地”,“已有1.2 万年至1.4 万年的历史”,“野生稻驯化,万年之源”[31]。近年来,万年县先后举办了4 次国际稻作文化节、5 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包括此次)和以万年稻作文化标识物为名称的高层论坛,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32]。第三,从今后发展来看,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全方位推进,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还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更深入的研究,其国际关注度及国际影响力还将进一步提升。显然,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 结语

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是全世界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珍惜、爱护和保护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和历史久的特点,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技术价值、旅游价值、教育价值、科普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和示范价值,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

当前,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面积缩减、耕地撂荒、劳力减少、生态破坏、结构衰退、功能下降等,严重威胁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篇幅所限,暂不作深入分析,待另作专论)。

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保护对策和措施,如提高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长江文化”、“稻作文化”重要性及保护迫切性的认识;增加投入,要千方百计增加对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研发,加强对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演变、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规律与趋势的研究和分析;开展合作,不仅长江经济带11 省(市)之间要加强对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合作,还要与全国、全球有关方面和组织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以合作促进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和全面保护;严格保护,不仅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通过行政的、经济的、道德的、文化教育的等各种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其保护;严加管理,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最终能否保护好、发展好,管理是重要一环、关键一环。必须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对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方能实现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深信,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采取上述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定能将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好、发展好,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必将世代相传、永葆活力。

致谢:本文系根据作者于2020 年10 月19 日在江西省万年县召开的“首届万年稻作论坛·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分论坛”所作报告内容整理而成,感谢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稻作经济带长江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稻作文化的生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