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整形方式对‘赤霞珠’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的影响

2021-03-02 07:05刘美迎张振文
食品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类物质酚类儿茶素

刘美迎,迟 明,张振文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3.青海省轻工业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4.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萄和葡萄酒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是花色苷以外所有酚类物质的统称,主要包括黄烷-3-醇类、黄酮醇类、酚酸类以及白藜芦醇等芪类物质,其分布在果皮、果梗以及葡萄籽中,这些物质可通过葡萄的发酵过程被浸渍到葡萄酒中,对葡萄酒的颜色、苦味、收敛性、澄清度和抗氧化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此外,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同样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抗菌、抗癌、抗氧化,并具有预防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功效[2-4]。影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因素有很多,品种、成熟度、气候、土壤、栽培措施、酿酒工艺等均不同程度决定了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组成[5-8]。

葡萄树体的整形是将葡萄枝蔓整理成一定形状并合理分布在相应架面上的枝蔓管理措施。通过整形修剪可以有效地调节葡萄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改变叶幕及果实的受光条件、温度或者源库关系的平衡,进而影响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质[9]。不同酿酒葡萄产区的气候、土壤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区适合的整形方式。贺普超[10]通过对两个白色酿酒品种不同整形方式的研究指出陕西关中地区产量最高的整形方式是“干”字形,而含糖量最高的整形方式是“丁”字形。杨炳荣[11]通过多年整形实验,推荐适合我国北方埋土越冬地区葡萄的整形方式为双主蔓规则扇形,而适合宁夏地区埋土防寒地区葡萄的整形方式为斜干水平式树形[12]。国外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整形方式会造成葡萄果实成熟度和产量的差异[9,13],影响花色苷类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葡萄酒的色泽稳定性[14],但也有研究指出整形方式对酚类物质合成无显著影响[15-16]。

陕西关中地区位于我国陕西省秦岭北麓,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近几年该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采取单干双臂整形方式可明显减轻葡萄病害,提高酿酒葡萄果皮的花色苷含量[17],但关于整形方式对酿酒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以欧亚种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陕西关中地区3 种常见的酿酒葡萄整形方式下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期更系统地阐明该地区采用的整形方式对酿酒葡萄果皮酚类物质组分产生的影响,为筛选关中地区酿酒葡萄适宜的栽培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欧亚种(Vitis viniferaL.)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种植于陕西省泾阳县瓦窑沟村(34°65’N、108°75’E)葡萄园,葡萄园地形为丘陵半丘陵,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 ℃,年均降水量548.7 mm,年平均日照时间2 195.2 h,无霜期年均213 d。

黄烷醇标准品(原花色素B1、原花色素B2、原花色素C1、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黄酮醇标准品(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杨梅酮类及其衍生物、山柰酚及其衍生物以及其他几种黄酮醇物质)、酚酸类标准品(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香草酸、水杨酸、香豆酸、阿魏酸、咖啡酸)美国Sigma-Aldrich 公司;甲醇、甲酸和乙腈(均为色谱级) 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甲醇、甲酸、丙酮、乙酸钠(均为分析纯)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AUW220D电子天平 日本岛津公司;冷冻干燥机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提取器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PAL-1 型手持折射计 日本Atago公司;5804R低温冷冻离心机 德国Eppendorf公司;R206旋转蒸发仪 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1200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配备G1379A真空溶剂脱气机、G1311A四元高压梯度泵、G1313A自动进样器、G1316A柱温箱、G1315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ZORBAX SB-C18色谱柱(50 mm×3 mm,1.8 μm)) 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葡萄整形与分组

实验于2012年和2013年两年进行,南北行向,株行距0.8 m×2.5 m。实验共设3 个处理组:单干单臂整形(single guyot,SG),篱架,主干高50 cm,叶幕形状为篱笆型;单干双臂整形(vertical shoot-positioned,VSP),篱架,主干高50 cm,叶幕形状为篱笆型;单干双层双臂整形(four-arm kniffin,4AK),篱架,主干高60 cm,第一层双臂上方50 cm处为第二层双臂,叶幕形状为篱笆型。每个处理分3 个小区进行,每小区域内随机挑选10 株长势一致的健康植株进行标记(选取的植株进行连续年份实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除整形方式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方法均一致。

1.3.2 葡萄采样

根据果实含糖量确定样品的最终采收期:在接近采后期一周前持续利用PAL-1型手持折射计对挤压获得的果汁进行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TSS)含量测定,当白利度大于22%时进行采收(两个年份的采收日期分别为2012-09-14、2013-09-13)。采样时对每个处理组果穗的不同部位进行随机采样,每个处理每次重复收集葡萄果实200 粒,用冰盒带回实验室,于-40 ℃冰箱中保存待用。

1.3.3 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提取

取冷冻葡萄150 粒,在样品处于冷冻状态时迅速将果皮和果肉分离,将果皮置于液氮中快速冷冻并粉碎成粉末装于培养皿中,于-40 ℃冷冻干燥机中冻干24 h,取出装于自封袋中,存放于-80 ℃冰箱待测。

提取时称取2.0 g待测样品干粉,5 mL蒸馏水和45 mL乙酸乙酯于三角瓶中,在25 ℃下摇床(150 r/min)中避光提取30 min,收集上清液于250 mL圆底烧瓶中,剩余残渣中再重复加入45 mL乙酸乙酯提取3 次,合并4 次上清液,并将上清液用旋转蒸发仪(30 ℃)蒸干,残渣用色谱级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 mL,-80 ℃下保存待测,样品进样前用0.45 μm滤膜过滤。

1.3.4 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测定

非花色苷酚类单体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高效液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色谱条件:流动相A为体积分数1%乙酸溶液,流动相B为含1%乙酸的乙腈溶液。洗脱程序为:0.00~5.00 min,5%~8% B;5.00~7.00 min,8%~12% B;7.00~12.00 min,12%~18% B;12.00~17.00 min,18%~22% B;17.00~19.00 min,22%~35% B;19.00~21.00 min,3 5%~1 0 0% B;2 1.0 0 ~2 5.0 0 m i n,1 0 0% B;25.00~27.00 min,100%~5% B。流速:1.0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80 nm;波长扫描范围:200~900 nm;进样量:2 μL。电喷雾电离参数设置为负离子模式,喷雾器压力为35 psi,干燥器流速为1 0 L/m i n,干燥器温度为3 2 5 ℃,Tr a p I C C 为30 000 units,CID电压为1.00 V,离子扫描范围为100~1 500m/z。所有样品均重复检测3 次。

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定性:通过对比标准样品的洗脱顺序和保留时间,并通过对照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质量以及参考文献[18]来确定物质的种类。物质的定量采用外标法,以非花色苷单体标准品为外标物,建立5~500 mg/L之间、9 个水平、3 个重复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在0.999以上,测定条件与实验样品相同。实验样品中非花色苷酚含量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单位为mg/kg,结果以干质量计。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SPSS 16.0分析软件中Duncan新复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每个处理测定3 个重复,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利用在线软件MetaboAnalyst 3.0(http://www.metaboanalyst.ca/MetaboAnalyst/faces/home.xhtml)进行heatmap作图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19]。柱状图采用Origin 8.0软件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整形方式对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对不同整形方式的‘赤霞珠’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进行高效液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3 种不同整形方式的‘赤霞珠’葡萄果皮中检测到27 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主要分为黄酮醇类、黄烷醇类、羟基苯甲酸类和羟基肉桂酸类4 类。如表1所示,2012年中,SG、VSP和4AK组的葡萄果皮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451.95、564.16、418.08 mg/kg,其中VSP组显著高于SG和4AK组(P<0.05);而在2013年中不同整形处理组间非花色苷物质的总含量分别为565.62、567.74、471.29 mg/kg,其中SG和VSP组显著高于4AK组。可见,与4AK相比,SG和VSP整形葡萄果皮具有较高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总含量。

黄烷醇,即黄烷-3-醇,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单体及多聚体,主要存在于葡萄种子和果皮中,在发酵过程中通过浸渍作用进入葡萄酒中,除对葡萄酒的抗氧化性有影响外,还会对葡萄酒的苦味和收敛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其可以通过与花色苷的结合形成缩合单宁,使葡萄酒的颜色更具稳定性[20]。本研究中3 种整形方式的葡萄果皮中均检测到7 种黄烷醇类物质,均以原花色素B1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和儿茶素,而原花色素B2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最少。比较发现,3 种整形方式中SG组的原花色素B1、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和儿茶素的含量最高,但与VSP组间差异不显著,同时两个年份中SG组的表儿茶素含量也高于VSP和4AK组。3 种整形方式间原花色素B2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无明显差异,但两个年份中4AK组的原花色素C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黄酮醇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葡萄叶片和果皮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槲皮素、山柰酚和杨梅酮及其衍生物[21]。黄酮醇常以稳定的糖苷化形式积累和存在于果皮中,其主要作用为保护果实免受紫外线辐射危害及清除内部自由基[22],其同样影响着葡萄酒的抗氧化性及颜色稳定性[23]。本研究共检测到13 种黄酮醇类物质,其中以杨梅酮-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最高,其次为异鼠李亭-3-O-葡萄糖苷和丁香亭-3-O-葡萄糖苷。对不同整形方式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年份中VSP组的葡萄果皮中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均高于SG和4AK组,而含量稍低的杨梅酮-3-O-葡萄糖苷和丁香亭-3-O-葡萄糖苷的含量表现为SG和VSP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4AK组,同时异鼠李亭-3-O-葡萄糖苷的含量也表现为SG和VSP组显著高于4AK组。其他含量较低的黄酮醇类单体物质,如山柰酚-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丁香亭等含量均表现为VSP组高于或显著高于另两组。

葡萄果皮中的酚酸是由苯甲酸和肉桂酸经过羟基化衍生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通常与水解单宁等物质结合或以糖基化、糖酯化或酸化的形式在葡萄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积累[24]。酚酸类物质由于较多羟基基团连接在苯环上,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及清除自由基能力[25],在葡萄酒中,酚酸可与花色素和酒石酸相结合,从而影响葡萄酒的色泽和颜色稳定性[26]。本研究中共检出7 种酚酸类物质,其中羟基苯甲酸中的香草酸和原儿茶酸为酚酸类物质的主要成分。由表1可知,2012年3 种整形方式中仅在SG组中检测到香草酸,而2013年的3 种整形方式中均鉴定出香草酸,且SG和VSP中香草酸含量显著高于4AK。同时含量较高的原儿茶酸在两个年份中综合表现为在SG组中含量高于VSP和4AK组。此外,2012年和2013年的葡萄果皮样品中均检测到痕量的香豆酸、阿魏酸和咖啡酸3 类羟基肉桂酸类酚类物质。

表1 不同整形方式对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training systems on contents of individual non-anthocyanin phenolics in grape skins mg/kg

为了更大程度地呈现不同年份中3 种整形方式下每一类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单体含量的高低,将不同整形方式的同一种单体非花色苷酚的含量经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不同整形方式的葡萄果皮单体非花色苷酚含量的比较热图,其中没食子酸、香豆酸、咖啡酸只检测到痕量,故图中不另作比较。并对不同整形方式的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做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在聚类过程中,将每一行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单体含量分别单独按行均一化处理,使其符合标准正态分布。

图1 不同整形方式间非花色苷酚类单体物质的比较热图Fig.1 Heatmap of individual non-anthocyanin phenolics among training systems

由图1可见,A类集群中非花色苷酚组分受年份的影响较大,比较不同年份样品发现,3 种整形方式下的原花色素B1、异鼠李亭-3-O-葡萄糖苷、丁香亭-3-O-葡萄糖苷等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在两个年份间差异较大,均表现为2013年高于2012年,而该类集群中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在不同整形方式间差异较小。B类集群的非花色苷酚组分受整形方式的影响较大,比较同年份的3 种整形方式可以看出,大部分非花色苷单体物质含量在SG和VSP组中均显著高于4AK组。除2012年SG中表没食子酸儿茶素(NA1)、表儿茶素(NA4)、儿茶素(NA6)、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NA5)和原儿茶酸(NA22)的含量略高于VSP组外,其余非花色苷酚类单体物质的含量均表现为VSP组高于SG组。此外,不同整形方式间比较发现,SG和VSP组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在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而4AK组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在两个年份间差异相对较小,这说明SG和VSP组两种整形方式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受年份的影响较大。

对整形方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年份中SG和VSP组均聚为一类,这说明同一年份中SG和VSP整形对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呈现类似表现,而两者与4AK对各单体物质影响差异较大。

2.2 不同整形方式下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PLS-DA

图2 不同整形方式间非花色苷酚类单体物质的PLS-DAFig.2 PLS-DA of individual non-anthocyanin phenolics among different training systems

为更清晰地区分不同的整形方式中某一类非花色苷单体的差异,基于同组数据,建立了PLS-DA模型。由模型结果得分图(图2A)可以看出,VSP样品全部位于X正半轴,4AK样品全部位于X负半轴,两种处理得到很好的分离,表明VSP和4AK组间非花色苷酚组成差异明显,而两者与SG之间的分离程度较小。

为进一步找出对模型结果分离起贡献作用的变量,得到了PLS-DA模型VIP图(图2B),图中VIP值的大小代表各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成分对分类整形的贡献,VIP值越大,变量在不同整形间的差异越显著,对分类整形的贡献越大。本研究以VIP值大于1为界限进行筛选,共识别出3 种差异成分,以VIP值大于0.5为界限,共识别出5 种差异成分,依次为非花色苷酚的总含量(NA28)、槲皮素-3-O-葡萄糖苷(NA11)、杨梅酮-3-O-葡萄糖苷(NA9)、山柰酚-3-O-半乳糖苷(NA12)、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NA10)。因此,非花色苷酚的总含量、槲皮素-3-O-葡萄糖苷、杨梅酮-3-O-葡萄糖苷等黄酮醇类物质是3 类整形方式的主要差异变量,且在VSP组中具有较高的贡献值。此外,表没食子酸儿茶素(NA1)、儿茶素(NA6)、丁香亭-3-O-葡萄糖苷(NA16)、表儿茶素(NA4)成分在SG组中具有较高的VIP值,这说明SG整形较有利于以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和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物质的积累。此外,4AK组中仅原花色素C1(NA7)具有较低的贡献值。

2.3 不同整形方式下葡萄果皮中黄烷醇、黄酮醇和酚酸类含量及比例分析

图3 整形方式对不同种类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和比例的影响Fig.3 Contents and proportions of three classes of non-anthocynin phenolics among different training systems

将该研究中葡萄果皮被鉴定出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分为3 类——黄烷醇、黄酮醇和酚酸类,由图3可以看出,2012年中VSP组中黄酮醇总量(470.41 mg/ kg)最高,显著高于SG组(352.96 mg/kg)和4AK组(354.03 mg/kg)。2013年VSP组中的黄酮醇含量也高于SG和4AK组,但其与SG组差异不显著。就黄烷醇而言,SG组中在两个年份中均高于VSP和4AK组,其中SG和VSP组差异不显著,但在2012年中两者均与4AK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SG组在2012年酚酸的总量为0.74 mg/kg,显著高于VSP与4AK组;2013年中,SG和VSP组中酚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4AK组。图3结果进一步说明VSP能明显提高葡萄果皮中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而SG对黄烷醇类物质积累具有促进作用,这与图2的PLS-DA分析结果一致。

2012、2013两年各处理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类组成均以黄酮醇类物质为主,其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黄烷醇类和酚酸类物质。如图3B1和图3B2所示,两个年份中,黄酮醇类物质占非花色苷酚总量的比例在3 类整形方式中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整形方式能改变葡萄果皮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但对各组分所占比例无影响。而对黄烷醇和酚酸类物质而言,其在2012年SG组中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VSP和4AK组,2013年3 个整形方式间无显著差异。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陕西关中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栽培面积逐渐扩大,栽培品种不断增多,在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对葡萄原料品质有了更高要求,需要更为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生产管理来保证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前期的研究结果指出,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的葡萄叶片和果实发病率较低,但产量不及单干双层双臂整形,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较单干双层双臂整形的葡萄果皮具有更高的花色苷含量,且单干双臂整形有利于葡萄果皮中稳定的甲基化、酰基化和3’,5’-羟基取代的单体花色苷物质的合成[17]。为更加系统全面地阐明不同整形方式对该地区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对该地区常见的3 种酿酒葡萄整形方式下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分析。葡萄果实中酚类物质是葡萄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主要分布在葡萄果皮和种子中,可被分为花色苷和非花色苷两大类,其中花色苷类物质在果实的转色期开始逐渐积累直至果实成熟[27],而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酚酸类、黄酮醇类、黄烷醇类以及白藜芦醇等芪类物质)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进程中的积累变化规律不同,受到影响的因素也不同。其中黄烷醇类物质主要在酿酒葡萄的果皮和种子中合成,‘赤霞珠’果皮中黄烷-3-醇在幼果期大量积累,随后表现为持续下降,原花色素在幼果期和花后50~60 d(转色前)含量较高,随着果实成熟含量逐渐下降[28]。葡萄果皮中黄烷醇物质含量受成熟度、栽培方式、环境因素如光照和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29]。本研究中,葡萄果皮中黄烷醇主要为原花色素B1(黄烷-3-醇的多聚体)、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和儿茶素,这些物质在单干单臂整形组中含量最高,但与单干双臂整形组间差异不显著。前人的研究结果指出,降低葡萄果实产量的栽培措施可使葡萄果实的含糖量提高,且相应的葡萄酒中原花色素的浓度也较高[30],高产葡萄果实的成熟度和多酚类物质含量则较低[31];果穗疏穗处理可降低果实产量并增加葡萄果皮中黄烷醇含量[32]。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指出,3 类整形方式间葡萄果实成熟度无显著差异,但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组具有较低的留芽量和单株产量[17],因此,本实验中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组中较高的黄烷醇含量可能与两种整形方式具有较低的产量有关。此外,葡萄果皮黄烷醇合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光照条件影响[29],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的葡萄果实具有较高光照强度[17],也可能是引起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组的黄烷醇含量显著高于单干双层双臂整形的原因之一。

酿酒葡萄果实中黄酮醇类物质主要在酿酒葡萄的果皮中合成和积累,其合成积累时期主要在坐果期和果实成熟期,黄酮醇的快速积累出现在花色苷合成之后,转色后3~4 周果皮中的黄酮醇含量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上升阶段[22]。一般认为,葡萄果皮中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受光照的影响较大[33],强光照能促进葡萄果皮黄酮醇类和花色苷类物质的积累[34-35]。对葡萄果际的光照进行调节,会对黄酮醇代谢产生影响,果穗遮光处理后果皮内黄酮醇含量下降,在开花前进行遮光处理效果尤其明显[36],且槲皮素类物质的含量受到光照条件的影响较为显著[34]。本研究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杨梅酮-3-O-葡萄糖苷等黄酮醇类物质是3 类整形方式的葡萄果皮所含酚类物质的主要差异组分,且对单干双臂组的贡献度较大,单干双臂整形更有利于以槲皮素-3-O-葡萄糖苷为主的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可能是不同整形方式的叶幕微气候下光照强度的差异所致[17]。虽然果际光照强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果皮黄烷醇物质的含量,但其影响效果远低于黄酮醇类物质[36],单干双臂组中果际稍高的光照强度使得酚类物质代谢途径更多地向黄酮醇类物质分支的方向积累,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与单干双臂整形组相比,单干单臂整形组中以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和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物质的贡献率略高。黄酮醇类物质可与花色苷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辅色作用和较高的抗氧化生物活性[37],因此,单干双臂整形的葡萄果皮中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类物质能赋予葡萄酒更强的抗氧化性和色泽稳定性。

Downey等[22]指出环境对黄酮醇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影响较大,不同年份间黄酮醇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性较高。本研究中部分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原花色素B1、异鼠李亭-3-O-葡萄糖苷、丁香亭-3-O-葡萄糖苷等)含量受年份的影响较大,年份的影响大于整形处理的影响。而占比较大的杨梅酮-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等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受年份的影响较小,这与Downey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本研究中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年份中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对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呈现类似表现,而两者与单干双层双臂对各单体物质含量影响具有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单干单臂整形和单干双臂整形间温度、湿度、光照等果际微气候较为相似,而与之相比,单干双层双臂整形具有低光、高温的微气候环境[17],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单体在低光高温的环境中不容易被积累[34]。此外,单干双层双臂整形的葡萄果实产量较高[17],这也可能是影响其非花色苷单体物质浓度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38]。

综上所述,与单干单臂和单干双层双臂整形相比,单干双臂整形提高了葡萄果皮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柰酚-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的含量,同时杨梅酮-3-O-葡萄糖苷、异鼠李亭-3-O-葡萄糖苷、丁香亭-3-O-葡萄糖苷类黄酮醇类物质和原花色素B1、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类黄烷醇类物质及原儿茶酸类和香草酸类酚酸的含量也高于单干双层双臂整形。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对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模式类似,而两者与单干双层双臂整形区别较大。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杨梅酮-3-O-葡萄糖苷两类类黄酮醇类物质是3 种整形方式的差异性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单干双臂整形的葡萄果皮具有较高含量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适合被应用于陕西关中地区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中。

猜你喜欢
类物质酚类儿茶素
欧李果实贮藏过程中钙和酚类物质的变化
萝卜中吲哚类物质造成气相色谱法检测甲基对硫磷假阳性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儿茶素
浅析芬太尼类物质的滥用及管制*
每天喝多少绿茶才有健康效应
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噁英类物质脱除技术研究
黄荆酚类成分的研究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顺铂诱导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车前子酚类成分的研究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