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分类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2021-03-02 01:16关旭何雨张萍
江西教育C 2021年2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关旭 何雨 张萍

摘要:混合式教学设计是针对线上与线下教学诸要素的优化安排,目的是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教授相应的内容。混合式教学设计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本文基于知识分类理论,根据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概论》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性质和认知方式分为陈述性知识——机械记忆、陈述性知识——理解应用、程序性知识——机械记忆、程序性知识——理解应用,说明在混合式教学中四种类型知识所适合的教学方式,提出知识类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原则,探索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知识类型  混合式教学  旅游概论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课堂教学”的产物。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有各自的优劣势,混合式教学力图达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这种教学优化的目标在实践中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混合式教学设计是针对线上与线下教学诸要素的优化安排,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传授相应的内容,这就需要对内容进行知识分类,不同类型知识习得的内外条件不同,因此,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类型安排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以形成混合式教学的最优方法。

一、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知识类型研究综述

混合式教学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重点探讨混合式教学在实际中如何操作的问题。目前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可分为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两方面。

(一)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按照学习影响因素的不同,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关注学习情境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理论等,认为混合式教学设计应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要素安排,为学习者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促进学习者协作探究和意义构建,同时也给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师生共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如深度学习理论和主动学习理论都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养成。

(二)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的阶段划分。绝大多数研究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设计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的线上与线下活动。其次是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的具体模式。翻转课堂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其他模式还包括问题驱动模式、学习行为分析模式等。以上教学模式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对一线教师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教师在应用时需要了解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即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何种模式。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可以从知识类型的视角进一步深化。

(三)依据知识类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知识分类理论是指导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简称为五分法。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约翰·R·安德森又提出二分法: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二分法的基础上,本杰明·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知识类型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同时将认知过程进行分类,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这种以知识和认知过程形成的二维分类,可以指导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活动,即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和认知方式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分类逻辑,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确定知识类型,再通过学情分析明确授课对象, 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二、《旅游概论》课程概况及知识分类

(一)《旅游概论》课程定位及作用

《旅游概論》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以下三方面作用。首先,《旅游概论》是吸引学生热爱旅游行业的启蒙课程,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旅游现象,引导了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向往。其次,《旅游概论》是培养学生旅游思维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勾勒出旅游业的基本线条,让学生认识到旅游作为一门学科、一个职业的专业性。最后,《旅游概论》是学生学习其他旅游专业的预修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旅游概论》课程的学情分析

《旅游概论》课程需要提高学生两方面能力:第一是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旅游现象的敏感性;第二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旅游思维。很多时候,学生关注到热点旅游现象,却无法从旅游专业角度进行解释,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旅游专业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基于以上两方面能力,《旅游概论》课程内容的认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记忆,牢记一些已有定论的旅游知识;另一类是理解应用,要理解旅游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解释、分析旅游问题或现象。

(三)《旅游概论》课程的知识分类

在《旅游概论》课程定位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把《旅游概论》课程的知识点按照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陈述性知识——机械记忆、陈述性知识——理解应用、程序性知识——机械记忆、程序性知识——理解应用。

陈述性知识——机械记忆,是指学生需要知道的旅游事实,如旅游术语,重要的旅游现象或事件。这些知识是旅游专业的常识,学生只需将知识记住即可。在《旅游概论》课程中,如《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中的知识点“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旅游组织》中的“各类全球性与区域性旅游组织”等。

程序性知识——机械记忆,是指学生需要知道的操作方法,这些操作方法是在旅游业中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学生无须探究“为什么这样做”,只需要记住“怎样做”即可,如《旅游活动》中的知识点“如何判断谁是旅游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中的知识点“旅游行业规范”等。

陈述性知识——理解应用,是指学生既能理解旅游事实,又能够举一反三。这类知识并不需要学生记住某一特定的旅游事实,而是通过分析明白相应的旅游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分析、解释其他类似的旅游事实。学生不仅要知道旅游事实“是这样”,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如《旅游行为》中的知识点“人类需要的层次性”“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等。

程序性知识——理解应用,是指学生需要理解操作原理的一些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分析、解决某些旅游问题。学生不仅要知道遇到类似的情况该如何操作,还要知道如何做?如《旅游目的地》中的知识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

三、《旅游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中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这三部分内容的设计遵循一致性原则,可根据知识分类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首先需根据知识类型确定学习目标,其次依据目标设计促进学生掌握此类知识的学习活动,最后设计相应的学习评价。

(一)机械记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旅游概论》课程中的机械记忆——陈述性知识,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是通过经典的旅游事实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其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专业术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能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记忆这些知识。这需要发挥线上学习的可重复性,以及线下学习的体验性。重复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必要手段,《旅游概论》课程的线上学习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重复观看,是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兴趣,化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性。另外,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通过各种感官体验增加此类知识点的趣味性和记忆技巧,如《旅游概论》课程中旅游史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趣闻和轶事,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兴趣,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查找历史上知名人物的游历过程,在课堂上表演其中的一个场景,展现并说明不同时代旅游的特点。通过体验性更强的线下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记忆。在陈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线上学习的督促者和线下学习的助力者。

机械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评价方式应以客观题或量化指标为主,检验学生的记忆情况,包括线上的视频观看次数、知识点测试,课前或随堂测试等。

(二)机械记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旅游概论》课程中的机械记忆——程序性知识,不仅需要学生记住如何做,更需要学生将相应的操作方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动手能力。由于《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相当一部分知识会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深入学习,此类知识的学习目标是知道相应知识点,并在后续课程中能反映出相应知识的内容。这同样要发挥线上教学的可重复性,线下教学则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反复操练。比如《旅游概论》课程中“旅游资源价值评估”这一知识点,线上教学视频可让学生反复观看,记忆重点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举例演示评估方法,布置课堂和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校园内或市内的景点进行价值评估。在机械记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线上学习的督促者和线下学习的呈现者。

机械记忆——程序性知识的测评方式应结合客观题、简答题和课堂参与表现。通过客观题和简答题进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参与表现则督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知识点的操练。

(三)理解应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旅游概论》课程中的理解应用——陈述性知识,大多为旅游的基本原理,教师通过对旅游现象的剖析,让学生掌握现象背后的原理。学生不仅要记住这些原理,更要能夠应用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或现象。此类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形成从旅游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线上教学注重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线下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分析。《旅游概论》课程在此类知识的教学上主要采用如下步骤:(1)教师布置思考题。(2)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寻找答案。(3)学生课堂呈现答案,教师通过质疑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答案的正确性和全面性。(4)教师对原理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以“旅游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后思考离家求学、因公出差、参加会议、周末到郊外踏青等活动是否是旅游活动?在课后观看教学视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汇报;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汇报小组的答案给出评价和提问,如遇分歧,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概念越辩越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表明学生对旅游概念已经掌握;最后,教师针对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再次强化旅游概念这一知识点。(5)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种他们认为是新出现的旅游活动。在理解应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线上与线下教学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在此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组织者。

(四)理解应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理解应用——程序性知识在《旅游概论》课程中是指学生应掌握的旅游原理的技巧和方法。除了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还应结合实践考察,让学生实际应用所学原理。例如“旅游系统的构成”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参与一天的旅游考察,要求学生从游客需求特点、旅游六要素、旅游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思考,并选取其中的任何一点形成考察报告。此类知识是《旅游概论》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课堂讨论和实地考察完成对该知识点的领会、掌握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应用的示范者和指导者。

理解应用——程序性知识点可以通过主观题来测评、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应用原理。同时,课堂讨论和实地考察也是重要的测评内容。

四、小结

本文在现有知识类型和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概论》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分析,按照知识的性质和认知方式,将《旅游概论》课程的知识点分为陈述性知识——机械记忆、陈述性知识——理解应用、程序性知识——机械记忆、程序性知识——理解应用四个类别,并从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三方面分别阐述四类知识的教学设计。线上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重复性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线下教学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激发学生思考、应用相关知识。教师在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中,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目标合理组织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以及采取不同的测评方式,在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白亮,胡艳丽,郑龙.基于学习行为分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8(4):42-46.

[2]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

[3]付艳芳,杨浩.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26):36-41.

[4]马婧.联通主义视域下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123-127.

[5]那一沙,袁玫,吴子东.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09-113.

(作者单位: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
基于MOOC的研究生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机械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