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节奏

2021-03-02 01:16王丽龚小琼曹泽辉
江西教育C 2021年2期
关键词:怀特海节奏阶段

王丽 龚小琼 曹泽辉

《教育的目的》(1929)是怀特海在教育领域的代表作,该书阐述的教育思想意蕴深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的节奏”主要体现在该书的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认为传统教育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呼吁教育应遵循智力发展的节奏。那么,“教育的节奏”的基本內涵有哪些?当前,我国的教育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应该如何改善?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育的节奏”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节奏”是怀特海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其含义被许多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即在儿童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及不同的教学方式。怀特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传授智慧、促进智力的发展,其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具有三重循环周期。

(一)三个发展阶段

“教育的节奏”包括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大致在今天的儿童期(12岁以前的生活,或者可以延续到13~14岁),该阶段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接受外界的大量刺激。在此阶段,儿童经常会出现浪漫的遐想。此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在绘画和看图说话两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精确阶段(14~18岁左右)代表知识的积累,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孩子将获得其他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般事物做出揭示和分析。该阶段是通过精确的知识细节领悟原理的阶段。综合运用阶段(18~22岁左右)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细节退却到下意识的习惯中,其本质是脱离被训练的被动状态,进而进入到积极主动应用知识的自由状态。

怀特海认为以上三种阶段并非各自独立,而是自始至终存在于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三重循环周期。

(二)三重循环周期

怀特海认为智力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有一个伟大而神圣的使命——传授智慧。“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两者并非对立关系,应该在儿童的生活中得到调节,使之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自然变化。这种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教育发展主要遵循自由——训练——自由的三重循环周期。第一个自由阶段为“浪漫阶段”,中间的训练阶段为“精确阶段”,最后的自由阶段为“综合运用阶段”。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没有训练,也不能没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阶段,重点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的行动。在随后的精确阶段,应强调自我训练,在此阶段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学习,并渴望把事情做好。节奏性循环周期的第三个阶段,即综合运用阶段的学生心智更加成熟,此时应激发他们的首创精神,帮助他们产生智慧。

二、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

在当下的学前教育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影响着大众。家长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唯恐输在起点。幼儿园竞争越来越激烈,幼儿每天学习最多的是数字和拼音,造成一些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课外培训机构为迎合市场,打着“开发智力”的旗号,传授给幼儿识字、算数等技能。进入小学后,许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时间被学业挤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逐渐被侵蚀。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本属于浪漫阶段,儿童本应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然而现实却是他们的自由受到禁锢,浪漫的能力逐渐缺失,而早年浪漫能力的缺失在后天难以弥补。这样的教育模式造成当今很多学生思想僵化、缺乏问题意识,批判思维能力弱且创新能力不足。

三、“教育的节奏”对教育的启示

(一)遵循教育节奏

“教育的节奏”反映了教育的顺序,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抵制“揠苗助长式”的教育,让儿童顺应成长的自然规律。由于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未建立起来,此时大量训练孩子的抽象数学思维无疑是揠苗助长,因此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严重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规律。

教师在遵循教育节奏的同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 二是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儿童的接受能力有限,如果接受的知识量太大,可能会造成知识毫无分类地堆积在大脑里的后果,使大脑疲劳,进而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用少而精的科目鼓励儿童对知识进行自由联想、加工组合,引导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方为良策。

(二)尊重幼儿兴趣,保护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当下,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顾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盲目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致使孩子几乎失去了所有自由时间。这样孩子看似接受了大量知识,习得了超越同龄人的“智慧”,实则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被挤占,脑袋和身体像持续工作的机器,并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学业发展。这种高速运转模式会一步步侵蚀、瓦解孩子的创新能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长、教师应该在平日仔细观察孩子的闪光点,倾听孩子的声音,支持、鼓励孩子追求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关注教育的活力

教育不是机械、死板的,而应当是春意盎然、生动活泼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儿童记住大量知识,而是培养儿童发现问题的好奇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这种“通过树木看见森林”的智慧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场所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和课堂,而可以是更大更自由的天地——五彩缤纷的生活。陈鹤琴先生开创的“活教育”理论,主张儿童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直接体验,以此获取知识和经验。当前的教育如同工业,学生好比同一批生产线上的产品,产量多、速度快。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性强,是没有个性的。而人和人本身是不同的,关注人的独特性,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

(四)学会运用知识,增长智慧

当知识化为思想的一部分,学习才是有效的。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传授智慧。在信息飞速更新的时代,知识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是谁都拥有的。知识代表理论,对知识的运用处处彰显智慧和能力。成人教给孩子的东西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这一层面,更应该上升到应用知识的智慧层面。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育局  江西省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怀特海节奏阶段
花有自己的节奏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YOUNG·节奏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漫画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