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社区环境营建须遵循8大原则 50条要点

2021-03-03 06:1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博士后
福利中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交活动宜居原则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周燕珉 博士后 秦 岭

社区环境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要适老化设计。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老年人生活圈”更加优质,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能够在社区得到满足,我国将逐步建成一批达到老年宜居条件的城乡社区,不断满足更多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幸福晚年的期待。

—、老年宜居环境理念与适老社区环境营建需求

(一) 老年宜居环境理念

老年宜居环境理念来自于国内外对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的探讨,特别是国际社会对于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积极推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理念,旨在帮助城市老年人保持健康与活力,消除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的障碍,形成对老年人友好的城市环境。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2008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老年宜居”的概念,并积极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老年宜居环境指适应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年龄人群,围绕居住和生活空间的各种环境的总和,狭义的老年宜居环境是指居住的实体环境,广义的老年宜居环境则是指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环境,其建设目标是优化老年人的健康条件、参与机会和安全保障,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从建设内容来看,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包括空间建设和社会建设两个方面。从建设单元来看,老年宜居环境可分为区域、城镇、社区三个层次,其中社区宜居环境是老年宜居环境的微观基础,是实现老年人在地老化的基本保障。本文内容重点聚焦在社区层面的空间环境建设。

(二) 适老社区环境营建的需求

在我国“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当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将通过家庭照护和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等方式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因此社区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生活空间载体。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社区居民,老年人在社区环境中的活动频率更高、停留时间更长,因此社区环境的营造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做好适老化设计。

然而,由于在我国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中,尚未对社区环境的适老化设计做出系统、明确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社区环境都缺乏适老化的设计考虑,已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活动和出行需求。尤其是一些建成年代较早、设施较为陈旧的老小区问题最为突出,社区适老环境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老年人对各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数据来源: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社区环境中各个项目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九个选项当中,治安环境的满意度最高,不足六成,公共卫生间的满意度最低,仅为17.42%,各个项目的满意度水平均有待提升。

另有数据显示,社区中无障碍设施的配置比例较低,近六成社区未配置任何公共无障碍设施。仅两成社区配置有坡道和清晰的标识,而无障碍电梯的配置比例仅为4.2%。不同类型社区中无障碍设施的配置状况差异较大,新建商品房小区和保障房小区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而老旧社区配置比例则相对较低。

社区无障碍设施的配置状况(数据来源: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由此可见,我国社区环境不宜居、不适老的现状问题突出,亟待改善。

二、适老社区环境营建的8个原则

原则1:整体性原则

住区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建筑、道路、景观、标识、照明等多种元素共同组合而成,在进行社区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或改造时,仅考虑局部或单一元素的适老化是不够的,需要系统规划、全面考虑。

例如,社区中的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应系统、连续,在老人住房、走廊、楼栋出入口、室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大门等重要空间节点间形成完整的无障碍通路,并与城市的无障碍系统顺畅连接,以满足老人的无障碍出行需求。有的社区用房建筑入口虽然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但入口处设有门槛,无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通行,这就违背了整体性原则,有待改造。

建筑门前虽设有坡道,但入口设置门槛,无法实现无障碍通行

具体到每个节点的设计亦是如此,例如无障碍坡道的设计就需要从坡道的形式、坡度、材质、扶手配置、夜间照明、标识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周全的考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难以实现真正的无障碍。

因此,适老社区环境建设需遵循系统性原则,统筹整体与落实细节同等重要。

原则2:便捷性原则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老人步行出行的速度、耐力、距离和范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一次出行的最大步行半径在800米左右。因此,步行流线的设计应尽量近便,各类活动场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应布置在邻近且易于到达的位置。

例如,我们调研时发现,很多社区居民在出行时都希望能够“抄近道”,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如此,然而很多居住区的道路设计并没有顺应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可以明显观察到人们放弃已铺装好的人行道而选择最便捷路线的现象。这些“捷径”虽然大大缩短了通行距离,但往往并不是正规的人行道路,很多是草坪或土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能够给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捷径路线”,在规划设计中,社区主要承担交通功能的人行道路,如连接住宅楼栋出入口与小区大门、室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的人行道路,应尽可能做到流线便捷,避免绕行,以缩短老人日常出行的距离。可预先结合居民的出行活动需求判断“捷径路线”,并将其反映到道路系统的设计当中。

按照便捷路线铺设的步行道能够方便人们的使用

又如,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一些老人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的症状。目前很多小区并没有设置公共卫生间,老人在室外活动时如果需要如厕,必须返回到自己的家中,非常不便。尤其是对于一些行动较为困难的老人来说,如厕不便的问题将有可能影响他们参与室外活动的时间和积极性。因此,社区中应考虑设置公共卫生间,并满足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要求,以方便进行室外活动的老人就近如厕使用。

此外,超市、菜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配套服务设施也应尽量设置在老人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内,以方便老人就近获取相应的服务。一些主要服务设施的分级配置建议如下表所示。

社区服务设施的分级配置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老人到达配套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的便捷性,社区环境设计还应注意加强空间方位的引导,通过简化交通流线、增加标识系统、丰富感官刺激等方式,帮助老人在户外明确方向、找到路线。

原则3:安全性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反应速度、平衡性、力量和耐力等各项身体机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不少老年人存在腿脚不便等身体障碍,他们害怕跌倒、害怕被陌生人打扰、害怕孤立无缘,不安全的社区环境会使老人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阻碍他们使用户外活动空间、参与社交活动。而安全的社区环境能够鼓励老人外出,保持身体健康,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因此,适老社区环境的营造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安全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调研发现,社区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包括:地面凹凸不平,老人出行易跌倒;高差处未设置扶手,老人上下台阶存在安全隐患;交通组织混乱,人车混行,容易发生冲撞等。

在设计当中,应注意充分采取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老人日常活动安全。

原则4:适用性原则

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不但需要满足最基本的安全需求,还应适合老人使用。

例如,在布置活动场地时,可供选择的休闲桌椅类型较为多样,但并非所有类型都适合老人使用,只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这些需求包括老人起身和坐下的撑扶需求、倚靠休息的需求、临时置物的需求、与他人交流互动的需求、轮椅使用者接近和停留的需求等等,缺一不可。

又如,适用的健身活动场地应照顾到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活动需求,提供多种类型的场地器械和多种难度选择。对于健康活跃老人,可提供强度适宜的健身器械;而对于身体存在一定障碍的老人,则可通过设置一些环境辅助设施来帮助他们完成一些平时无法完成的训练动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设置辅助设施或采取激励措施使老人独立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有助于调动老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锻炼和维持自己的身体机能。

原则5:舒适性原则

生理机能的衰退会导致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下降,对温度、光线、风等因素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在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营造当中,提高舒适度非常重要。

提高环境舒适度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积极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有效避免或减弱不利因素的影响,并考虑季节性变化。通过场地中建筑物、植物和构筑物的合理布局,营造具有良好微气候的活动场所。具体而言,夏季日照强烈、气温较高时,应注重遮阳和通风,利用空气流通的阴影空间布置活动场地;冬季气温较低、风速较高时,则应注重日照和防风,利用建筑南向背风处布置活动场地。同时,还需考虑雨雪等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可通过设置连廊、架空层等带顶空间,为老人创造舒适的出行和活动环境。此外,具有方向性的活动场地(如做操跳舞场地的领操台及面向领操台的空间等)应注意避开主要日照方向,以免阳光直射入老人的眼中,引起眩光。

除了生理方面的舒适度,社区环境设计还应关注老人心理方面的舒适度。例如,场地中的休息座椅宜设置在空间边缘,背后有建筑、墙体或植物依靠的位置,这样可避免人流从老人身后穿过,给老人以安定的空间感受。高架的空中连廊、阴暗隐蔽的场所、狭窄的道路和陡峭的台阶等空间元素容易引发老人的心理不适,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

原则6:参与性原则

社区环境的营造应注意提升老人的参与感,为他们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和场所,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他们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社区中的主要活动场地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灵活性,以容纳尽可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活动。主要活动场地的位置宜设置在主要人员流线的交汇处附近,以吸引行经的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

此外,还可利用社区当中公共活动用房,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所。例如:给对手工艺感兴趣的老年人提供工作室,为爱好戏曲的老年人提供演出和排练场地,等等。

原则7:丰富性原则

在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设置类型丰富的活动场地,为老人提供多样的社交活动选择。

考虑到不同老人在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居住区设计中应为老人提供丰富的活动场地,为老人留有多样的选择余地,让他们参加最适合自己的活动。

交往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老人退休后,角色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联系也将不如之前那样紧密,容易因此产生抑郁、孤独和失落的感受,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尤为强烈。调查显示,参加社交活动有益于心理健康,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会比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感到更加幸福、快乐。

满足社会交往需求是老人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很多老人只能在社区范围内参与社交活动,因此在社区中提供丰富的社交活动选择非常重要。

老人在社区中参与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包括与居民聊天、下棋、参加有组织的文体活动、带孙子女出来玩、观看其他人活动等等。在设计中,应注意为各类社交活动留出相应的空间,选择适宜的空间尺度,鼓励老人参与社交活动。

原则8:通用性原则

适老社区环境的营造应立足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充分考虑通用性,做到不仅适合于老年群体,也应适合于其他年龄群体,以实现不同世代的和谐共享,促进代际之间的沟通交流。

例如,在大型活动场地面积有限,无法同时满足集会活动、文艺演出、体育运动等的空间需求时,可考虑设置通用型场地,通过场地布置的灵活调整,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使用需求。

三、适老社区环境营建的50条要点

为了便于理解这50条要点的重要程度,在适老社区环境的建设中有重点地进行考虑,我们将所有要点列表如下,对每一条要点提出相应的设置建议。“●”对应的要点,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尽量做到的,最关乎老人安全、便利的内容;“○”对应的要点,是指在条件允许时,建议做到的内容。

猜你喜欢
社交活动宜居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智商高,爱独处
无效社交
牛津大学《Cherwell》
宜居星球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