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暂存库建设与管理

2021-03-04 08:41李兆阳高子亭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废物废弃物实验

王 羽,宋 阳,李兆阳,高子亭,刘 艳

(1.吉林大学 实验室管理处,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不断加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经费为1 166亿元;2009年,总经费为3 841亿元[1];2019年,仅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教育经费已达4 112亿元。如此大的经费投入,使高校教学科研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实验量逐年增大,所产生的危险废弃物(以下简称“危废物”)随之增多。据统计,某科技大学2014年危废物总量约30 t,某农业大学 2015年危废物总量达 70 t,广东某综合性大学2017年危废物总量约 180 t[2],吉林某综合性大学2019年危废物总量约340 t。我国现有的2 956所高校,多数不具备处理危废物的能力与资质,只能委托第三方进行处理,如此总量大、种类多、性质杂的危废物怎样安全暂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 高校实验室危废物现状

高校实验室危废物主要包括化学类危废物、生物类危废物、放射类危废物等。化学性危废物通常是指具有燃爆、腐蚀、毒性和反应性等一种或多种危险性的废弃物,或虽不具有上述危险性但对人体和环境会造成损害的物质,也应按照危废物来处理[3]。生物类危废物包含微生物、菌种、培养基及其接触的物品,以及实验动物尸体、组织、器官、垫料等,还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反应基和培养基等废弃物。放射类危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比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2015年,教育部在组织开展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尚未建设危废物暂存库(中转站),符合国标和规范的危废物暂存库(中转站)更是寥若星辰[4]。

近5年来,上述情况有了较大改观,但仍有不少高校实验室危废物处于难定安放之处、难建处置之所、难消隐患之痛的“三难”境地。存在部分师生不知如何分类、如何运送、如何记录“三不知”的现象。一些高校用“集装箱”式的危废物暂存柜替代暂存库的固定建筑模式,虽暂时解决了危废物的存放问题,但仍面临分类存储、规范存储的监管难题。我校作为一所较大规模的综合类大学,深刻认识到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在危废物管理中抓源头、抓关键、抓瓶颈[5]。为杜绝“三难”状态,克服困难,在校区内选址建立了危废物暂存库,并通过建立危废物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师生安全环保理念,将危废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6-8]。

2 危废物暂存库选址与建设

危废物暂存场所(或仓库)的设置需要符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等文件。同时,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人员密集度高、流动性大,危废物种类多、数量大、性质杂、分布广等特点,还需要融入学校整体校园规划与文化氛围。

2.1 地理位置的选择

危废物暂存库的选址应符合学校的整体规划,结合总体布局、现有条件和危废物产生情况,并根据危废物可能产生的泄漏、污染以及风险等因素对周边环境、人群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验楼群间选择适当位置,距离其他建筑物不小于50 m,便于车辆运输,及废弃物收集送储,应该避开天上电网、地下管网,远离火种和热源,使其位于便利却不甚显著之处。

地质结构要求坚实稳定,最好选择渗透系数≥10–7cm/s具有基础防渗的地方。如不能满足天然基础防渗功能,也可通过夯实人工材料增加土地防渗功能,使渗透系数达到≥10–10cm/s。此外,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至少高于周边地表 0.2 m,防止雨水倒灌、潮汐、滑坡等自然灾害对暂存库的影响。还应选择校园与居民聚集区经常风向的下侧位,便于气味扩散,不可置于楼宇天井当中,沿海地区还要考虑避开台风迎风面。

2.2 危废物暂存库的审批

国家关于危废物贮存场所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工业企业,有些条款并不适用于高校,另外高校的危废物贮存场所为暂存性质,国家尚未出台针对高校危废物暂存库建设的相关规定与标准,这使得高校危废物暂存库建设处于“不建难、建也难”的两难阶段。

高校危废物暂存库一般规模较小,但建设的审批手续与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流程相同[9]。需要专业单位协助完成“2报告、1方案、1图纸”,经“6部门审批、3部门验收”。因此,需要了解审批手续、相关文件以及审批流程,以便能够缩短审批时间。危废物暂存库建设审批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危废物暂存库建设审批流程图

2.3 危废物暂存库的建设

高校实验室危废物暂存库的建设需要满足“因需设置,按标建设”的总体原则。

(1)建筑与结构安全。根据危废物的性质,本着不相容的危废物分开存放的原则,设置不同的独立小间,各间设置防火墙隔断,各不相通、分类布局。虽然危废物暂存库内的物品存储时间较短,但在设计建造时同样应考虑泄爆、抗震等问题。由于校园内人员密集度高,泄爆一般用轻质屋面板构筑上泄爆方式,抗震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门窗应具有防火、防雷、防腐、防盗、防静电等性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窗应能避光和防雨雪等[10]。

(2)基础设施建设。地面与裙脚围起的容积要大于或等于堵截最大容器的储量上线或总储量的 1/5。地面与裙脚采取一体浇筑,防渗、防腐、防潮措施,各间裙脚高度为30 cm。防渗层采用5~10 cm防渗混凝土防渗和 0.2 cm HDPE防渗膜(渗透系数≤1×10–12cm/s),再加上5~10 cm的厚瓷砖。各间内均修建排液沟、应急槽,并采取防渗、防腐、防潮措施。排液沟与事故应急槽连接,应急槽为 0.5 m×0.5 m×0.6 m内设集液桶,发生危险废液泄漏时,可由排液沟(应急槽)收集排入集液桶内。暂存区设置1 m宽的搬运通道。库房门口要设置10 cm左右墁坡,防止包装损坏时,液体外溢,引发事故。

(3)电路安全。危废物暂存库的电气与电路需满足防火、防爆、绝缘、阻燃、耐腐蚀等特点,采用密封或封闭式结构敷设,配电线路外部穿金属导管,可贴通风管道外壁敷设。易爆危废物区域采用钢管配线,隔离密封。强酸或强碱危废物区域采用塑料导管槽盒敷设。暂存库内导电设备和金属外壳等均须通过接地引线与地下接地网连接[11]。暂存库内照明(含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灯等)须采用防爆型,并带有备用电源。危废物暂存库还应设置通风装置、温控调节及检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气体检测报警、视频安防监控以及避雷措施。

(4)给排水及消防设施。给水主要为消防用水和紧急用水(紧急喷淋装置),由市政自来水管网提供。排水涉及雨水排放、事故废水排放、污水排放。雨水排放可通过屋顶设置的落水管排放到市政的雨水系统。事故废水排放需要设置临时存放废水的事故水池[12]。事故废水进水管接到事故水池内,事故水池在连接市政雨水系统处设置外排阀门,事故状态下切断排放,非事故情况下雨水落水管可通过事故水池排到市政雨水系统。污水排放到暂存库内的集液池(桶)内,集中回收,由专业有资质公司处理。图2为危险废弃物暂存库给排水剖面图。

危废物暂存库室外应设有消防栓,门口设置紧急喷淋与洗眼装置。室内放置防火毯,并根据各间放置废弃物性质选择适宜灭火器和消防砂池,各间面积大小决定灭火设施的数量与容积。库房面积≤10 m2,配备不少于2具灭火器,库房面积≤20 m2,配备不少于3具灭火器,以此类推。

图2 危险废弃物暂存库剖面图

3 危废物暂存库的管理

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号)中明确指出,实验后产生的废弃物要统一收储并依法依规科学处置。为此,在危废物暂存库的使用与管理方面,应采取“全员、全面、全程”制度化管理[5]。

3.1 全方位知识培训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是危废物的产生者,是从源头分类、收集、预处理,转运至暂存库的主要群体。危废物暂存库的管理人员是接收危废物、按性质分区放置、暂存管理,以及与危废物处理资质单位人员交接的主要负责人。危废物处理资质单位人员是将暂存库内的危废物转运出校园的负责人。这三类人群须了解相关流程、制度、法规以及废弃物的基本性质。应将危废物鉴别、危废物包装和标识、危废物转运要求与流程、危废物事故应急处置、危废物性质与防护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以视频、文稿、图片、动漫画等形式,通过微博、公众号、微信群、QQ群、网站等信息化平台发送给相关人员。所有相关人员均须通过知识考核方可使用、管理和转运。部分使用危废物暂存库较多的学院,可将相关知识列入教学大纲,以期强化师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

3.2 制度化监督管理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实施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进一步对遗弃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行为做出了具体的量刑标准。高校应加强制度化管理,严格做好废弃物处置工作[13]。为加强危废物暂存库使用人员的全程管理,我校制定了《危险废弃物暂存管理制度》《暂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理措施》《危险废弃物处理检查监督制度》等。通过强化制度管理形成问责追责机制,提高师生及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与生态环保意识。

我校危废物管理按校、院、室三级分层次坚持“日检周查月巡视,旬督季改年总结”的监督与管理机制[6]。2018年起,学校开展夜间巡查模式,对危废物“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的定期检查,实现制度到位、流程到位、措施到位、预案到位、监督到位。

3.3 智能化转移联单管理

1999年,经国家环保总局讨论通过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已施行20余年,该办法是危废物转移的有效监督,是危废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是纸质联单,需大量的文件处理和传递时间。据美国环保局统计,每年在该项工作中的耗时高达430万h,工作所需经费达600多万美元[14]。高校产生的危废物因具有种类多、性质杂等特性,纸质联单管理的弊端更加凸显,以智慧化转移联单管理替代纸质化管理是我校危废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改革方向。

(1)网上申报审批。危废物从产生到转移出校园直至合理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均通过网上申报、审核、转移、存档等程序完成。危废物的产生者登录学校环境保护工作办公室网站,填报危废物种类、名称、数量等基本信息,并提交危废物暂存库管理员审批。管理员审核危废物的分类、前期处理是否合理,并进行危废物送储时间安排及暂存库分区位置。当危废物转运出校园时,暂存库管理员将相关信息提交给处置单位,并将危废物在校园之内的行踪过程形成档案提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存档,每学期形成纸质档案,立卷归档。

(2)二维码实时跟踪。危废物送储前,须在包装物外面粘贴危废物标签,送达危废物暂存库时,粘贴由网上申报系统生成的二维码。二维码不仅有已填报的危废物基础信息,还有送入暂存库时间、库内分区、接收人等信息,同时二维码内容随危废物行踪进行实时更新,便于危废物实时监控。

4 危废物管理的系统治理理念

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文明面对的基本问题,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治理理念具有深厚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治理的科学指南。

4.1 倡导绿色实验

绿色实验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多年来,我校在实验设置、资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通过减量化、无害化等方式,倡导实验试剂的减量增效,减少“僵尸试剂”,加强废液回收及预处理,营造绿色实验。

(1)减量化、替代化尝试。通过对实验所用试剂耗材等的评审,达到“先评再申,减量增效”的效果,以便减少不必要的试剂耗材购置和闲置;鼓励开展替代实验、仪器设备研制与功能开发。10年来支持实验技术项目338项,逐步减少危险试剂的使用,倡导实验零排放、营造环境友好的绿色实验[15]。

(2)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学校通过推行统筹协调管理模式,将各院闲置试剂进行校内免费调剂,消减“僵尸试剂”,实现试剂资源化。通过教务部门统筹安排,调整实验顺序,形成衔接实验,使实验材料循环化。

(3)预处理、无害化探索。通过对废气与废液的预处理,实现无害化,可节约处置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在预处理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及残渣等问题,做好安全防护,防止造成危险或其他污染,还需计算预处理成本。

4.2 加强智慧管理

2013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类危险化学品需全周期管理,建立从申购、领用、使用、回收、销毁的全过程记录。在大数据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方式在精准性、简约化方面略显不足,通过二维码、RFID标签等智慧化互联网管理模式,可实现数链化、精准化,更便于管控与追溯[16]。

因危废物的特殊性质,暂存库的环境检测系统、安保系统、通排风和温度调节自动运行系统、门禁人脸识别系统,以及废弃物存量数据、暂存周期等数据均可通过物联网实现跨平台交互终端智慧化管理。

4.3 引导安全“心治”

管理的本质是挖掘人的心理诉求,在人治、法治和心治的三个管理层次中,“心治”为最高层,只有在完善的制度化管理和文化氛围中才能逐步形成“心治”。近年来,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我校坚持安全培训全员化、分类化、常态化。部分学院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列入必修课并设有学分。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安全文化月、环保宣传周以及安全知识竞赛、微视频大赛等活动,使安全与生态教育入脑入心,逐步形成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进而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5]。

5 结语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教育事业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5]。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准绳,建设合规、高质、适用,并辅以制度化、智慧化管理的危废物暂存库,必然会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避免和减少国有资产损失。高等学校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地方,科学规范地处置实验危废物,建设和管理好危废物暂存库,不仅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更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废物废弃物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做个怪怪长实验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