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2021-03-05 10:16李爱霞柳诲权吴新海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显著性下肢麻醉

李爱霞,柳诲权,吴新海通信作者)

(湖北省监利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北 监利 433300)

0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导致老年人下肢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其中多数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促进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是临床、麻醉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在术后康复中极为重要[1]。而作为麻醉科室而言,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110 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5 岁以上,均为单侧骨折,符合手术治疗的指征,ASA 分级Ⅱ~Ⅳ级,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A、B 组各55 例,A 组男29 例,女26 例,年龄65~80 岁,平均年龄(75.36±12.89)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30 例,转子间骨折25 例,手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3 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4 例,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术13 例,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术5 例。B 组男30 例,女25 例,年龄65~82 岁,平均年龄(75.41±12.66)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8 例,转子间骨折27 例,手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2 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3 例,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术17 例,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术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麻醉分类

A 组:采取区域麻醉,具体见表1。

B 组:采取全身麻醉(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药物及剂量见表2。

1.3 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

Barthel 评分[2]:采用Barthel 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内容包大便、小便、修饰、洗澡、入厕、吃饭、穿衣、转移、行走、上下楼梯,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VAS 评分[3]: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患者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已经达到疼痛的边缘[5];

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谵妄、贫血、心脑血管事件、呼吸抑制、泌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区域麻醉分类

表2 全身麻醉药物使用情况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收缩压、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2 术前及术后3d Barthel、VAS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Barthel、VA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dA 组Barthel、VAS 评分改善优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8%较对照组14.75%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s)

表3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s)

分组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收缩压(mmHg)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A 组(n=61) 86.37±15.82 172.95±30.42 138.29±17.39 8.10±1.56 42392.37±487.45 B 组(n=61) 87.13±15.62 180.44±31.56 140.00±15.83 8.14±1.49 41894.66±500.56 t 0.325 0.813 0.468 0.115 0.403 P 0.675 0.187 0.532 0.875 0.596

表4 术前及术后3d Barthel、VAS 评分比较( ±s)

表4 术前及术后3d Barthel、VAS 评分比较( ±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分组 Barthel 评分 VAS 评分术前 术后3d 术前 术后3d A 组(n=61) 36.49±10.00 50.82±12.27* 8.06±1.24 1.54±0.36*B 组(n=61) 37.02±10.14 41.36±12.29* 8.10±1.30 3.89±0.28*t 0.183 3.210 0.165 3.459 P 0.817 0.032 0.835 0.003

表5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评定的一项关键内容是术后日常生活能力,也是评价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对于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Baerthel 评分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用于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量表[4],本研究显示:术前两种麻醉方式的患者Barthel 评分及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d 区域麻醉的患者Barthel 评分及分级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区域麻醉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优势更显著,对于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更加有效,并且VAS评分下降更显著,镇痛效果更优,全身麻醉围手术期的主要镇痛手段是使用阿片类药物,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血药浓度逐渐下降,镇痛作用逐渐减弱,需要加大用药剂量,进而产生头晕、恶心、呕吐、尿储留、排气排便延迟等不良反应[5],而区域麻醉在进行阻滞时范围更具有针对性,镇痛效果显著,持续的时间更长,由于不作用于全身,对患者机体的影响较小,并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用量也显著减少,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和进行肢体活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6]。

年轻患者在进行手术时主要考虑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首选全身麻醉,而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已经衰退,机体机能严重退化,常合并心肺等内科疾病,此时若选择全身麻醉则会增加老年人手术的风险,尤其是全身麻醉需要循环抑制和建立人工气道[7],伴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对患者的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逐渐减小,致使更多的高龄手术患者更倾向于区域麻醉。

综上所述,区域麻醉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优势更显著,对于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更加有效,并且VAS评分下降更显著,镇痛效果更优,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显著性下肢麻醉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