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肝转移1 例

2021-03-05 10:17袁崟鹏张晓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脾脏上皮免疫组化

袁崟鹏,张晓磷

(1.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湖北 宜昌 443000)

0 引言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 thelioma,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发展而来[1],其特征介于血管瘤及血管内皮肉瘤之间。2013 年WHO 将其正式列为区别于其它血管肿瘤的实体瘤。EHE 可发生在全身多个部位,本文报道了一例病理确诊的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肝转移的患者。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7 岁。2019 年7 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断隐痛,偶有恶性呕吐,呕吐后症状不缓解。患者于2019年8 月16 日在当地医院行上腹部MRI 提示脾脏及肝脏占位。2019 年8 月21 日在本院行PET/CT(图1)提示:脾脏内团块影,代谢异常增高;肝脏弥漫多发结节,代谢异常增高;上述考虑为恶性肿瘤(脾脏肿瘤伴肝转移),建议穿刺活检。患者遂于2019 年8 月22 日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肌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脾区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大小便常规、肝癌三项均正常。心脏及心功能、室壁运动组织显像多普勒US 检查以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肝脏超声造影(图2)提示:常规超声可见肝内多个低回声团,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六氟化硫微泡造影显示动脉期不均匀高增强表现,门脉期开始消退,呈不均匀低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考虑肝转移瘤。上腹部增强CT(图3)提示:肝脏内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状低密度影,较大者直径约2.5cm,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环形强化,至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不均匀;脾脏内见不规则团块状低密度灶,截面约6.6×4.4cm,浅分叶,增强扫描轻度延迟不均匀强化,考虑为脾脏肿瘤性病变伴转移。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法明确诊断,行超声引导下脾脏肿物组织及肝脏结节穿刺活检。脾肿物:镜下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基质为黏液状,结合免疫组化:PCK[AE1/AE3](-),CD45[LCA](-),CD8(-),CD31(+),CD34(-),CD163(部分+),CD21(-),Ki-67 (LI 约5%),FLI-1(+),考虑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肝结节:镜下见上皮样于肝组织中不规则生长,瘤细胞间见萎缩的肝细胞,少量瘤细胞呈空泡状,结合免疫组化:PCK[AEI/AE3](个别 弱+),Cam5.2(少 量 弱+),EMA(-),CD31(+),CD34(-),ERG(+),FLI-1(+),TFE3(-),Ki-67( 约15%+),INI-1( 弱+),Hepatocyte[HCC](-),GS(-),HSP70(-),Glypican-3(-),考虑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确诊为脾脏EHE 伴肝转移,无法行外科手术治疗,后行两次介入栓塞治疗(图5),并随访至今。

2 讨论

EHE 总体发病率不足百万分之一,在血管肿瘤中占比不足1%[2]。其平均发病年龄在40-50 岁,女性较男性多见[3]。EHE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特定基因融合[4]以及慢性巴尔通体感染[5]有关。其多发生在皮肤及软组织,也可以发生在肺、骨等部位,但原发于脾脏则及其罕见。当EHE发生在肺部,可能出现胸膜炎、胸腔积液或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有的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或贫血[6];若发生在骨骼,则有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若侵犯脊柱则可能压迫脊髓[7];脾EHE发生时一般无特征性症状,可表现为腹部包块、腹部不适、腹痛、发热、贫血、体重下降以及凝血功能障碍[8]。脾EHE 影像学表现仅有个案报道,在CT 上表现为平扫团块状低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内条状强化,延迟期病灶呈不均匀片状持续强化[9];在MRI 表现为平扫团块状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渐进性延迟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10]。EHE一般与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样血管肉瘤及上皮样血管肉瘤相鉴别,其临床特征和影像特点无特征性,一般需要CD31 和FLI-1 是EHE 较为理想的鉴别指标[11]。对于脾EHE,若病灶较小且未出现转移,可以行外科切除;若病灶较大或已经出现远处转移,则可以行介入栓塞治疗,放化疗以及靶向药治疗。总之,脾脏EHE 非常罕见,我们对脾EHE 的认识还比较浅显,目前缺乏有关脾脏EHE 的临床数据和基础资料,对于脾EHE的诊疗需更加谨慎。

图1 PET-CT:脾脏内高代谢团块影及肝脏内多发高代谢结节

图2 肝脏六氟化硫微泡超声造影:A 为常规超声,示肝内多个低回声团 B、C 均为延迟期,示肝内结节低增强 D 为动脉期,示肝内结节不均匀低增强

图3 上腹部平扫+增强CT:A 为平扫,脾脏团块状及肝内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 B 为动脉期,C 为门脉期,D 为延迟期

图4 病理及免疫组化:A: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基质为黏液状(HE×200) B:FLI-1 阳性表达(En Vision 法×200) C:CD163(En Vision 法×200) D:CD31(En Vision 法×200)

图5 第一次介入治疗DSA 图像:A:超选择插管至脾上级动脉,使用恩度行灌注化疗,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治疗 B:插管至肝总动脉,使用碘油及表柔比星混合液行栓塞治疗

猜你喜欢
脾脏上皮免疫组化
宫颈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胃癌根治术手术中脾脏损伤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