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农村体育研究时空特征及热点演化研究

2021-03-05 05:56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研究

王 雪

(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农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助推全民健身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打造不同区域农民健身工程作为重要任务;《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人群健康水平,加强不同区域乡村体育发展[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多项文件都涉及农村体育发展,这为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新时代,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总结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状况,深入挖掘农村体育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提升农村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热点和演进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对深化新时代我国农村体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平台),以“农村体育”为题名进行检索,以“农村体育”、“村落体育”、“农民体育”、“乡镇体育”、“民俗体育”为关键词。检索策略为:题名=农村体育or关键词=农村体育or关键词=小城镇体育or关键词=农民体育or关键词=乡镇体育or关键词=村落体育) (精确匹配)。检索时间跨度为不限,检索日期为2020年4月23日,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集到相关文献2 387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中的文献有815篇。下载有关农村体育研究主题文献,筛选出1982-2020年有关农村体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并采用基于JAVE平台的CiteSpace Ⅲ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方法方面主要运用频数分析、词频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绘制有关农村体育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高产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以及研究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通过图谱可视化解读农村体育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

2 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时空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通过文献分析,从成果时间分布而言,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现在1982年。苏群体老师发表在《江苏体育科技》1982年第5期的“农村体育情况调查”是最早的农村体育研究文献;以“核心期刊”为检索范围,发现我国有关农村体育研究始于1992年,其中韩鲁安等人发表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的“农民体育价值观念的调查与研究”,是最早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从文献的时间分布看,1982-1992年农村体育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均衡,说明此时期我国农村体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相吻合[2]。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农村体育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该主题逐渐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数量骤增。到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体育在全国范围实现新发展,逐步形成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3]。2002年4月12日,我国《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群字〔2002〕53号)颁布,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体育尤其是村落体育开展成为研究热点,突出表现为大量科研成果的涌现。2002-2012年,伴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该主题研究呈两位数增长,年发文量突破50篇。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强调大力发展大众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村体育研究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15年成果达到了253篇,农村体育研究达到顶峰。之后几年农村体育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以来,有关农村体育与乡村发展、新时代农民等主题成为热点,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开放性、交叉性和科学性的选题方向成为重要趋势。

2.2 空间分布特征

2.2.1 作者分布特征。采用普赖斯定律来确定高产作者的选取标准,高产作者计算公式为M=0.794(Nmax)1/2,其中Nmax=39,计算M=4.958≈5[2],并结合我国农村体育研究文献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发表5篇及以上的作者作为高产作者,统计发现我国高产作者共有90人。若全部将5篇以上的作者作为高产作者进行分析,则样本数量较为庞大,为便于统计,本研究将发文前11位的高产作者做了统计(表1)。从表1可以看出,有关农村体育研究的高产作者群体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分属7个不同单位,其中5位作者来自师范类高校,表明师范类高校在国内农村体育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湖南农业大学、巢湖学院、莆田学院、邯郸学院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值得关注。从研究起始时间来看,有10位高产作者研究起始时间呈现聚集现象,起始时间集中于2006-2008年。通过分析高产作者的热点聚集特征,发现田雨普教授主要聚焦在小康社会农村体育发展、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刘志敏教授主要研究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生活方式、健身工程、发展制约因素及实效性等领域;胡庆山教授主要研究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村落体育等领域;王健教授主要研究新农村体育发展战略与路径等方向;姚磊主要研究农民体育人口、组织、消费需求供给、价值取向、公共服务供需以及村落体育等领域;朱家新教授主要研究和谐社会与农村体育发展、农村体育人口、生活方式、消费及现状调查等;张铁明和谭延明教授主要集中在小城镇体育、农村体育社团组织等领域的研究。李泽群和王冬冬主要研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与可持续发展,杨小明主要研究农村体育彩票、城乡群众体育统筹、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可以看出,高产作者研究方向既存在相互交叉,也存在差异性和个性化[4]。另外,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我国农村体育科研作者群体的合作情况,运用CiteSpace Ⅲ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农村体育研究作者的合作共现图谱(图1),发现我国农村体育研究作者合作网络比较分散,网络整体呈现离散式分布,这说明农村体育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性研究,不同研究主体群的关联还不够紧密,有关农村体育研究尚未形成整体合作体系,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群体还未形成合作规模,导致农村体育研究的主题比较宽泛。

图1 1982-2020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高产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表1 1982-2020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高产作者分布

2.2.2 主要来源期刊分布特征。对一个学术领域做期刊分析能够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能够显示出该领域研究的动态趋势[5]。通过对有关农村体育研究的2 387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核心期刊论文有815篇,占总文献量的34.1%,整体而言核心期刊刊载量不高。统计得出,农村体育研究领域主要分布于40种来源期刊,这些期刊包括不同学科领域,总体上体育类期刊分布比较集中。其中,体育文化导刊(121篇)、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10篇)、当代体育科技(85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2篇)、科技信息(58篇)、运动(53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52篇)、体育世界(学术版50篇)、体育研究与教育(50篇)、河北体育学院学报(42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42篇),只有2种来源期刊属于非体育类,分别是《科技信息》和《农业考古》。这说明我国农村体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领域,其他学科领域对该主题的关注度较少,一些与农村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如人口学、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该主题的涉猎不足,说明我国农村体育研究还多局限于体育学科内部,整体学科研究属性较为单一。

2.2.3 高产机构分布特征。高产作者机构分布能够侧面反映研究成果的集中度,体现出不同地域在该领域的研究贡献度[6]。通过图谱可视化分析得知,从1982年开始,我国从事农村体育研究的机构有1 380所,主要分布于高校体育学院、体育部、体育系、研究生处(部)、科研所以及中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局、职业技术学院等。运用CiteSpace Ⅲ可视化软件,绘制农村体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共现图谱,发现国内农村体育研究单位间合作比较分散,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规模和资源整合能力不高,该领域的作者群体基本处于一种各自为阵、单兵作战的研究状况[7]。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巢湖学院、阜阳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7所研究机构在农村体育领域的作者聚集度较高,组成了相对较好的合作网络,在农村体育领域打造了一些重点研究基地。从作者地域分布看,除西南大学外,其他6所高校均来自江苏和安徽两省,可见苏皖地区是我国农村体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区域。表2列出了发文量前12所的机构,可以看出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多,有57篇,湖南农业大学居次,有40篇。整体而言,我国师范类高校在农村体育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2 1982-2020年我国农村体育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3 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热点分布与演化趋势

3.1 研究热点分布特征

研究热点是一个领域研究成果聚集情况的重要体现,研究热点的分布状况能够体现出不同时期研究主题的重视度,也可以体现该主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8]。本研究将检索到的2 387篇文献的标题录入CiteSpace Ⅲ,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进行共现图谱分析,运行软件以高中心性形式得出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结合表3我国农村体育研究关键词图谱聚集度得知,围绕农村体育主题,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一是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具体包括农村体育发展困境、农村体育影响要素、城乡体育发展趋势、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农村体育需求、农村体育资源、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等;二是农民体育与健身服务研究,主要包括健身工程、农民体育组织、农村体育活动、农民工体育、农村体育人口、农村体育教师、农村体育消费等[9];三是农村学校体育研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农村体育教师、农村体育文化、农村体育资源、体育教育、教学资源、农村学校发展等;四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主要包括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农村体育政策、农村体育产品、农民工健身、农村体育模式、农村体育管理等;五是小城镇体育与村落体育研究,主要包括农民体育意识、城乡体育一体化、城乡体育统筹发展、小城镇体育、城乡体育网络化、体育人口、农村体育经济、不同地域农村体育发展等领域。

表3 1982-2020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分布

3.2 研究热点的时区特征

时区分布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研究主题在社会的认可度[10]。为进一步揭示不同年份农村体育研究主题的变化情况,在CiteSpace Ⅲ统计软件中,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和主题词,阈值保持默认状态,显示类型选择“Time zone”,运行软件得到研究主题变化可视化图谱,通过图谱可以看出研究主题的演化脉络。从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分布可以看出,自1982年农村体育研究主题出现以来,该主题研究依次经历了农村体育(1984年)—农民体育(1986年)-小城镇体育(1992年)-农民健身工程(2004)-村落体育(2008年)-体育公共服务(2018年)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

3.3 研究主题的演化特征

为揭示农村体育研究热点主题的演化情况,全面把握农村体育研究动态,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归类整理(表4),并对该主题的6个热点研究领域的主题聚焦情况、研究趋势、演化脉络等进行了细化和分析。

第一,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该主题自1982年以来一直是研究热点,是一个动态性研究主题,不同时期都有涉及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成果,研究内容整体呈现“立体化”多元发展趋势[11],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脉络。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体育现状问题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事业、场地设施、体育工作等诸多方面,主要基于宏观视阈探索农村体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体制转型,我国经济驶入快速发展轨道,在国家大力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群众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村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整个体育事业发展中比较薄弱,如何快速振兴农村体育引起了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围绕新农村体育发展进行了大量探讨,不同学者纷纷为不同地域农村体育的发展建言献策[12]。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原有的农村体育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农村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节奏不适应,如何提升农村体育参与和农民健身意识开始成为研究重点。21世纪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带动下,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提出,催生了人们对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热议,学术领域开始逐渐聚焦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农村体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建议。之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界、理论界开始对城乡体育统筹发展持续关注,尤其是2011年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统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13],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体育统筹发展、村落体育发展、新时代农村体育发展、乡村振兴与农村体育等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第二,农民体育与全民健身路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受关注,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不断推进,该主题一直保持着持续的“热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大力实施奥运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提升中国竞技体育成绩、实现中国体育的快速崛起是一项重大任务,在这种目标导向下,农村体育更多聚焦的是比赛,主要研究领域是农民运动会和农村体育人才选拔。1986年全国乡镇共举办体育比赛达51万多次,通过举办各类比赛选拔优秀的体育精英人才,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14]。1988年10月到12月,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如此声势浩大的农民活动引起了学术界和舆论界的高度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事业开始市场化改革,随着“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掀起,一些专家开始关注农民体育健身情感意识研究。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者、专家开始对农民健身场地设施、意识、组织、管理行为等进行关注,通过学术研究,为推动农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提供理论指导。21世纪初“三农”问题的提法被写入政府文件,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农民体育也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体育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广大民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国农民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为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表4 1982-2020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主题及高频关键词分布

第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价值不断拓宽,逐渐由单一的生物功能向多元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演变,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公共服务和农村体育振兴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以及如何供给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引起学者们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始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农村民俗体育文化和公共产品供给领域。21世纪初期,学术界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这一命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建设思路,如农村体育文化禀赋、农村体育文化整合、农村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农村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农村体育文化价值诉求等。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度加快,固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加大[15],如何打破农村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和后奥运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及体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催生了专家学者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热议。之后,随着学术界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不断探讨,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更加关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围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和农村体育治理体系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视角不断拓宽,不断引入一些社会学、管理学、政策学、历史学等视角研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与振兴研究。学校是农村体育开展的重要基地,是推动农村体育普及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关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是农村体育领域的研究重点,早在1982年,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开始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受前苏联技能教学思想的影响,当时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农村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于如何提升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师业务能力差引起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前奏,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与问题,主要探索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薄弱、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宣传不够、不同地域农村体育发展不均衡等现实问题,为新一轮基础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发,专家、学者的研究视角开始拓展到农村体育教学改革、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等领域,打造不同地域的农村学校体育服务体系、推进运动项目融入新农村体育、协调农村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关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与振兴的研究成果成上升态势,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研究、个案分析研究等不断增多,农村学校体育更加注重以理论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第五,小城镇(乡镇)和村落体育研究。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农村体育是以“县城”为发展重点,伴随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1990年,中国农民体协在全国推进“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开始逐渐聚焦于农村体育均衡发展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乡镇和小城镇基层单位的体育发展,探讨小城镇体育、村落体育的发展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战略发展重心也开始从县城过度到小城镇,小城镇体育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由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农村体育与小城镇、农村与体育生态、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关系研究。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基于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确立了以乡镇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随之而来的是学术界、理论界开始对一般乡镇的持续关注。2006年3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经具备延伸到村庄的条件”,并进一步明确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的工程建设重点、基本标准和任务目标[16],使农村体育开展的重心下移。之后,农民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不断推进,提出发展农村体育应以村落为重点,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村落,这一研究主题也拓展到如何促进小城镇体育和村落体育的有效结合,村落体育的发展与振兴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第六,不同地域农村体育发展研究。体育人口是评价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受我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制约,我国体育事业也呈非均衡发展状态,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为首的经济强省和体育强省,以西部省份为主要分布的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我国群众体育区域性发展不平衡。这种非均衡发展状态也导致农村体育发展的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体育发展规模、质量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我国不同地域农村体育发展与对策研究成为热点领域,从研究内容聚集分析,相关成果主要基于实践的视阈对农村体育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东部省区市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研究视角聚焦在对各省区市农村体育的公共服务、影响因素、体育文化、体育消费、城乡统筹发展等,研究提出要加强对农村体育运动的领导,制订农村体育工作年度目标,着力打造各地域农村体育发展的支持体系,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在发展产业项目,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二是西部省区市农村体育研究,研究视角集中在农村体育开展现状、发展对策、体育需求、健身意识、健身行为等,主要从多学科、多研究方法、多视角对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均衡困境进行了研究,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体育研究的边缘化等问题。三是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路径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体育场所的建设、运营,加大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培养农村体育运动指导人才,培育农村体育运动先进村,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