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瑶医药康养一体精准课程的构建探索

2021-03-07 16:48戴忠华冯秋瑜唐红珍李耀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科瑶族康养

戴忠华,冯秋瑜,2,唐红珍,李耀燕,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200;2.广西壮瑶医药与医养结合人才小高地,广西南宁 530200)

2019年,教育部宣布,分3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其中“新医科”要求高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理念,这也是“新医科”建设的出发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让健康、养生知识走进课堂、走进教科书。这些国家方针政策对传统医学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医学课程建设思路。

1 瑶医药传承和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瑶医药是瑶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由于瑶族本身没有文字,长期以来瑶族医药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家族传承和师带徒的方式传承,这种类型的传承方式在临床诊疗以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存在差异,给瑶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带来极大困难[1]。为了传承和发展瑶医药,广西中医药大学2010年设立了瑶医药学院,并于2010年起独立招收瑶医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在医学类本科专业中开设瑶医药选修课程。但由于教材教学内容特色不突出,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突出培养重点,整个瑶医药系列课程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

2 瑶医药具有康养一体的鲜明特色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等12 个。其中瑶族以养生长寿和善治疑难杂病见长,以百岁老人闻名于世。以巴马瑶族为代表的养生之术和食疗保健被世人称之为“长寿秘诀”。瑶族民风淳朴,清·屠英在《肇床府志》记载瑶族,“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途行医”。所以瑶医大都是自己帮病人诊病,自己采药加工,自己配方发药。医药相结合,医药不分家,行医者必识药,采药者必懂医,这是瑶医药文化最主要的特色[1],也蕴含了瑶医药“康养一体”的内涵。瑶族普遍长寿,主要归功于瑶族善于康复养生和防治疾病,如瑶族庞桶药浴中的“产后三泡”药浴,特别针对妇女产后康复和儿童调理,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康养技能。瑶医药的“康养一体”模式大致地呈现出了全周期健康理念和分层次医学的框架,与新医科要求“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方向一致。

3 新医科背景下瑶医药康养特色课程的建设改革

新医科要求高校改革课程体系,围绕(1)适应全周期健康服务。即将预防、治疗和康养三阶段进行整合,树立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2)适应人工智能。要求医学生接触大数据,并且对大数据的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可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平台、慕课平台等。(3)适应精准医学。除了开设与精准医学相适应的新课程之外,也需要探讨传统课程中融入精准医学的内容。因此我们思考的是,新医科给予了民族医学什么新要求,新目标?少数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中医学是否能有效融合交叉,并擦出真正的火花? 为此,我们通过对瑶医药的课程进行系列的顶层建设和改革,逐步构建以“康养一体”为目标的精准特色课程。

3.1 完善理论体系,加强新增课程建设,修订教学大纲

确定核心医学理论对于民族医学的挖掘至关重要。我们首先确定了瑶医药“盈亏平衡”的核心理论,围绕核心理论,完善了三元和谐、诸病入脉、百体相寓、六行学说等框架理论。传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尊重事实就是、理论指导临床的原则。瑶医理论确立后,修订本科生、研究生层次瑶医药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康养核心知识结构的教学比例,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精准要求,本科生偏重临床应用,研究生偏重学科发展前沿。在全校医学类本科生选修的《瑶医药学概论》和《瑶医治道》这两门课程有效借鉴了中、壮医学的“天地人”整体的养生理念,在教学大纲中重点突出瑶医药“康养”形式丰富的授课内容,包括瑶医的养生保健理论。在民族医学的研究生中新增开设了《壮瑶族养生药膳本草》《瑶医特色疗法》以及《民族药学本草选读》等课程,也明确了长寿康养课时在大纲中的比重。

3.2 注重课程衔接,系统编写出版瑶医药系列教材

瑶医药系列教材是瑶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为瑶医药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证,也是瑶医药学科体系建设成熟的重要标志。自瑶医药教育列入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后,瑶医药学院已编写完成了《瑶族医学史》《瑶医药学概论》《瑶医医道纲纪》《瑶医诊道》《瑶医生道》《瑶医病道》《瑶医治道》《瑶医方道》《瑶医药道》《瑶医打道》等11 门教材。这套系列教材具有系统性和衔接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听取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尤其是基层瑶医医师的意见,继续不断完善瑶医药教材建设,让瑶医药教材趋于精准化和实用性。

3.3 注重技能培养,加强瑶医药实践教学环节的康养特色

在瑶医药康养课程建设中,不断加入教学实践课的比重,把野外瑶药辨识、药房辨识瑶药饮片、瑶药炮制实践、瑶族养生饮品制作等实践教学环节列入教学进程。恭城瑶族“端午药市”的民间习俗流传至今,恭城端午药市期间均有草药开市,特色瑶药“虎、牛、钻、风”类药在此汇集自由交易,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2]。瑶族端午药市是瑶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教师在端午期间带领学生到恭城端午药市进行教学实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瑶药文化。在《壮瑶族养生药膳本草》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我校药师山的优势,安排研究生在校内辨识草药的实践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金秀瑶医医院的“广西壮瑶医药与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自上山采摘药浴用瑶药,亲身体验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庞桶药浴”康养技能的治疗。

3.4 用现代化手段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与时俱进,开展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设了《瑶医治道》《瑶医药学概论》及《瑶族针挑疗法》等网络课程,用微信扫码或账号登录等方式对学生免费开放。网络课程安排瑶医药专家在线答疑,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不断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线上线下灵活教学。

3.5 多元化教学手段优势互补,改革瑶医药康养课程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案例分析为核心,结合网络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的“以自我思考和需求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建设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善学习、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瑶医药KAQ (知识、能力、质量)模式高级专业人才[3]。不定期开展瑶医知识讲座、中药(壮瑶药)培训,野外辨识瑶药培训。同时,通过教材和网络课程辅助,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象”思维教学[5]、自主式学习以及趣味教学等多教学方法实践探索,对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瑶医药学概论》理论课堂中,安排参观瑶族医药展厅,了解瑶族医药文化;或安排“法象”思维辨识瑶药教学,带领学生在药师山结合趣味教学进行“瑶药歌诀”的传授;在《瑶医治道》课堂上,采用瑶医目诊教学手段,通过放大镜和裂隙灯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模拟病人,帮助他们边体验、边学习瑶族康养知识。

3.6 促进民间传承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避免闭门造车

学校不拘泥于学历和职称,邀请民间确有一技之长的医师进高等院校做讲座,深入挖掘民族医药[4]。广西中医药大学在金秀瑶医医院建成了“广西壮瑶医药与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成为瑶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平台。瑶医药专业团队带领研究生前往金秀、富川等民族医院开展临床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瑶医药文化、长寿康养等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寻访瑶族民间名医,密切瑶族民间康养传承与高校教育结合,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瑶医药的文化渗透和民族情怀,促进民间传承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同时,学校派出瑶医药专业教师赴美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学习和交流,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医药“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路[6]。

4 瑶医药康养一体精准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新医科,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开设了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为此,我们以健康中国和新医科建设为背景,瑶医药特色康养精准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围绕建设瑶医药特色课程的精准性、针对性,最终确立以“康养一体”为导向的课程构建。

4.1 构建了瑶医药康养一体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康养技能

经过探索与实践,建设了《瑶医治道》《瑶医药学概论》《瑶医特色疗法》《壮瑶族养生药膳本草》以及《民族药学本草选读》等课程,修订了瑶医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大纲,完整编写了瑶医药系列教材。瑶医专业老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申报大学生或研究生创新创业课题,学生参与瑶医药“康养一体”的课题研究和产品开发,如瑶茶、瑶药灸、瑶山香囊等,在康养方面表现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2 搭建了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加强与医院、康养企业、养老机构合作,搭建了协同育人的康养一体建设平台。学校与金秀、恭城、灌阳等瑶族自治县的多家瑶医医院或民族医药研究机构签订协同育人协议,与上海市、南宁市、贺州市、来宾市等多家康养企业、养老院、大中专院校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派出教师和研究生奔赴协议实践基地学习和交流,不仅加强了“产学研”瑶医药康养团队建设,在互相帮扶中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4.3 传承和传播了瑶医药文化,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

瑶医药专业团队中的导师带领研究生深入金秀、恭城、江华瑶族端午药市,对瑶医药文化深入研究。利用各瑶族地区博物馆参观交流,以及在课程理论教学中穿插瑶医药文化展厅实地教学、瑶族地区实地采风、制作瑶族饮食养生习俗“打油茶”等,于点滴中不断渗透瑶族的康养文化,不断加强瑶医情怀的培养。形成理论带实践,实践促理论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民族情怀。

4.4 重视持续性发展,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互为促进

学校以“康养一体”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为加强瑶医药养生和大健康产业的探索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15年建成的“瑶医药文化展厅”,实践教学基地金秀瑶医医院于2018年建成的“瑶医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等,均体现了瑶医药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实践的建设相结合,为地方的大健康产业服务的思路。通过示范基地、合作培养与社会服务互为促进,推动瑶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瑶医药特色课程建设以构建“康养一体”的精准课程,以医疗、康复、养生的专业内容为主要切入点,不断强化以瑶医“康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助推“学科融合”“精准医疗”和瑶医药“康养”团队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改革创新高等院校的民族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少数民族医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医科瑶族康养
瑶族织锦
基于大学生幸福软实力模型的医学教育提升研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