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中的“月”“酒”意象

2021-03-07 16:48李秀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词人苏轼月亮

李秀艳

(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诸城 262200)

就文学特点来看,词的创作注重含蓄隽永,通常不会直抒胸臆,而多借意象来传情达意。文豪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他对意象的运用也达到了一种纯熟的境地。其中,“月”意象及“酒”意象是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在苏轼词中多次出现,更是到了几乎与苏轼本人的品行、人生态度契合的地步。通过对苏轼词中“月”意象及“酒”意象使用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苏轼高洁的志趣以及达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这种写作方式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生活理念也被诸多文人墨客所尊崇和效仿。因而,苏轼词中对“月”“酒”意象的使用所具有的意义早就超脱了时间、文学范畴等狭义方面的限制,而具有持续性、多层次的特点。

1 “月”意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宇宙浩渺,天地辽阔,并非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同一片地域之内,面对着同样的山川景物。然而,当我们立于夜空之下抬眸远眺的时候,可以欣赏的是同样的一弯明月,感受到的是同一股微风。“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的生命周而复始,代代相传永不停歇,江面上空的明月却是岁岁朝朝皆如昨日一般。天地辽阔,明月普照;岁月更迭,明月相随。无论我们处在何时何地,总会有明月的陪伴。而在这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相伴之下,月亮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不只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物象,而被人们赋予了多重意义。尤其在历代诗词当中,都作为一种独具灵魂的意象存在着。穿过诗林,掠过辞海,爱月文人不胜枚举,写月佳句层出不穷,而对“月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文人墨客当中,必得提及苏轼。这是因为苏轼词作对“月”意象的使用在“月文化”发展历程当中有着承上启下之功。苏轼对自先秦至宋代的“月” 意象的使用特色加以继承,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内涵,更是将其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而这种创新性又进一步影响着后代作家们,从诸多后代文学作品中就可见一斑。

1.1 看月是月

月是夜的使者。当夜幕降临,周遭黑压压一片,夜空纵有繁星点点,于视觉冲击上终不敌那轮明月。纵使有时其现了又匿,圆了又缺,它的鲜明形象也总能深深地刻在人们的瞳孔之中。在无数个夜晚抬头望月的苏轼对月之外形独有一番见解,并将其刻画于自己的词作当中。

1.1.1月之皎洁

“过沙溪急,双溪冷,月溪明”(《行香子·过七里濑》)一句以时间为前提,描述了在不同时间段里小溪的具体景象特点:白天的时候小溪水流湍急,水面清澈可以看见沉沙的水底;早晨的小溪霜意未消,还泛着一丝清冷之感;而到了晚上,月光映照下的小溪则显得明亮透彻。在这句话当中并没有对月亮进行单独描绘,但是月之形象却可以借助小溪之景得以烘托:夜晚的小溪还能呈现出明亮透彻的景象是得益于月光的挥洒。由此,我们借助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此番情景,将目光由波光粼粼的溪面向上移至夜空,必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映入眼帘。“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1]中秋之夜词人独自饮酒,因着酒的滋味不好,来喝酒的客人十分的少,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词人饮酒时会略感孤独,不免想起与他做伴的明月,而此时抬头望月,看到的是明月常被云层遮蔽、时隐时现的景象。这句词就对其中明月的外在形象描绘的生动而具体,甚至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加以展现,令人不禁想扒开云层来时时观赏那月明之美。除了通过正面描写及侧面烘托来对明月外形加以直接交代以外,苏轼还常用比喻的修辞来对其进行描摹。“景疏楼上,明月如水”(《永遇乐·长忆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行香子·述怀》)分别将月光比作水和银,均凸显了明月的皎洁之态。

1.1.2月之澄净

月的状态始终可以透过眼帘深深刻入人们的心底。“银汉无声转玉盘”(《阳关曲·中秋月》),词人爱月,更爱中秋之月,又是一个中秋之日,又是赏月之时,而今晚的月亮没有风云的遮蔽,令词人观赏得更为尽兴,只见:夜幕降临之际,云气消散而尽,一股清冷寒气溢满全身,银河静默,月亮转至夜空,在那块巨大黑布的映衬下愈加显得晶莹清透,似白玉盘一般。此句以白玉盘之喻极尽月亮澄净之态,词人赞赏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赏一番湖江美景后欲乘醉而归,高悬的明月将光芒洒向江面,使得那江水看起来好似碧色的玻璃一般澄澈。“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行香子·丹阳寄述古》)[2]描写了月影倒映在湖中,伴着江边的柳树,田埂尽头的云朵的景象,营造出了一种天地之间空旷寂静的氛围,在这种气氛之下,连其中的月亮都显得澄净又安然。“凤箫声断月明中”(《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3]送别友人之际,凤箫之声亦不能表达惜别之意,唯有放下凤箫,任这箫声愈散愈远,天地之间唯有词人与明月,寂静空明。由此,月之澄净便在此番情景当中显露出来。月之澄净,在于净透无尘、平静无波,单纯描述会显得词句的表达既生硬又不入味。因此,词人分别选择使用比喻的修辞以及氛围衬托的方式来对其加以展现,跟随诗人的笔触,我们的心也仿佛受明月感染变得澄净起来。

1.2 看月不是月

词人历经宦海风波,一生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亲人,独自在外漂泊之时唯有一轮明月陪伴在侧,月亮对于词人来说早已不是夜空里的一个装饰品。在词人一次又一次睹月思人,对着明月遥寄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后,月是故人、是故乡、亦是故情。

1.2.1 月是故人

苏轼与弟苏辙不仅有着深厚的一母同胞之情,同时,他们还是彼此的知己。相差三岁的兄弟二人自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后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相似的经历、相同的三观凝聚了二人之间浓厚的兄弟之情,这份情谊亦师亦友亦知己。苏辙在回忆亡兄苏轼的《祭亡兄端明文》里曾经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情深意切。而苏轼在世期间也从未吝啬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与爱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更甚。中秋佳节,月圆之日,亲人之间本也应当团团圆圆,可偏偏“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尽如人意”,丙辰年的中秋佳节,苏轼对月独酌,兼怀子由。子由,就是前文中我们提到的苏轼之弟苏辙。孤独寂寥的愁绪与思念亲人的柔情相交织,促使词人写下了这首千古动人之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篇当中词人想象了一番月宫里的情景,又观察了一下月色映照下的人间场景,思绪万千皆凝为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能够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哪怕是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皎洁的明月。换而言之,苏轼虽与弟弟苏辙相隔甚远,但是彼此思念,便可以在这本该团圆的中秋之夜借这天地之间同一轮圆月聊表情谊,这也不过是另一种团圆。在这首词作当中,在苏轼心中,这轮月亮已超脱了其外在的物象意义,带有了某种象征意味。它是词人思念亲人之情的一种寄托,甚至蔓延至内心深处,也已将其看作思念对象本体,月不是月,是故人。这句词历经历史的沉淀,成为人们相互思念及寄托美好祝愿的象征。可以说,是苏轼用“月”意象帮助人们冲淡了离情别绪,有月之时,皆可看作团圆之日。望向月亮,你是否能从中瞥见你想念的那双清透的眼眸,眼中是同你一般的浓浓柔情。

1.2.2 月是故乡

苏轼在文坛的地位不容置疑,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出色的才华给了他入仕的通行证,却难以保他一路坦途。苏轼曾因对当权者提反对意见在朝廷当中遭到排挤被多次外放。一次苏轼被调至杭州一地任职,任期满三年后,他又要辗转至密州一地任太守。就在词人即将离开京口时写下了下面这首词,来表达对自己漂泊人生的感慨与无奈:

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公子佳人,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酒醒梦断,欢声笑语不再,月夜中,词人不禁感叹:这一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那么何为飘荡,恰是自己家乡明明在西南方向,自己却要向着东南作别。家乡早已成为一种记忆,而离家不是离别的结束,却是一生漂泊无依的开始。身无定所,心无归处,总归,这思乡之情还可对着明月抒发。当词人望向明月之际,他看见的不是月,或者说不只是月,而是那深埋于内心深处的故乡。看那澄澈的明月,纤尘不染,望向它,你是否也能瞥见儿时的记忆?

2 “酒”意象

酒对于中国诗词文化的兴盛功不可没,在诗词文人的生活里,常常喝进去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诗、词。酒,酿而得之,醇香入味,可借味蕾入心。因而,在中国诗词创作史上,酒后之做多含蓄隽永,恒久流传。而在促使“酒文化”在诗词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文人墨客当中,必得有苏轼的名字。苏轼之爱酒,非“痴狂”二字不足以论,从“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一句便可见一斑。苏轼爱酒,更爱酒后作词,常常在词作当中借“酒”意象来抒情达意。可以说,酒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而他借词作赋予了酒灵魂,使其从物成为一种文学意象,这一“酒”意象独具苏轼的情感意蕴和人格特征。

2.1 豁达开朗

“举杯浇愁愁更愁”,在苏轼这里,却是酒入愁肠,豁然开朗。他饮的是酒,品的却是人生。一杯醇酒入肚,人生怎不虚度?答案藏在苏轼诸多酒后词作当中。

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词的上阕写词人与客人带着酒壶上到那青翠掩映的山腰深处,只见秋景倒映在江面上,雁群刚刚从江上飞过。看见的是一幅萧瑟清凉的秋景图,转而却想到人生在世难得开怀大笑之时,不若趁着年少头插菊花尽兴游玩。从表面上看是词人对友人的规劝,实则展现了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豁达开朗。

词的下阙写到以醉酒之态来酬谢佳节,登上耸入高云的山,便不要埋怨太阳落山了。自古以来谁也不能不会衰老,这一道理想通了就没有必要像齐景公攀登牛山那样因触景生情而伤心落泪。酒本是浇愁之物,可在这首词当中,在词人眼中,却成了借以抒发自己看透尘世、乐观过活之情的载体。

2.2 淡泊闲适

苏轼从酒中品出了人生真谛——寻乐以后,便不时将饮酒与享受生活联系在一起。他借助自己或者他人饮酒后对于日常生活及周边人群行为举止的观察,将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于词作当中,多从中体现出人性的淳朴、善良以及生活的朴实、美好,从而传达出词人对淡泊闲适生活的向往与珍惜之情。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4]。

在词人的描绘之下,一幅生动形象的农村生活图跃然眼前:女孩子们都化好了妆去看路过的使君,三五成群在棘篱门处向外望。熙熙攘攘有的人的裙子都被踩破了[5]。老人孩子们互相扶持着去收割麦子的土地祠参与祭祀活动,被引来的乌鸢在村头上空飞舞不散。黄昏时分在路上碰到了一位醉倒的老人。在这番描写当中,村民们朴实、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赛神村里安定和谐的生活场景似乎就浮现在眼前。最后一句更是点睛之笔,极尽普村同庆的欢愉场景。而正是这样,酒酣一词更能给人一种可爱、淡泊闲适之感[6]。

3 结语

长期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苏轼唯有一轮明月陪伴在侧,于是在他的人生中开启了漫长的观月之旅。他能够窥见明月的皎洁、辉耀与澄净,向月寄托思念亲友之情,也能够从中窥见自己的内心,那里满是对豁达人生的追求与向往。于是,他借此将自己从波折、烦忧的现实中抽离,顾自从中寻觅一份独乐,只有他自己懂得、只有他自己收获的快乐。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下,酒成了他的另一挚友。旁人借酒浇愁,而他却是借酒求欢,饮酒成为他享受生活的方式和象征。在苏轼词中,“月”“酒”给予了他创作灵感和情感寄托,而苏轼则赋予了二者以灵魂和文化韵味。苏词与“月”“酒”意象早已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猜你喜欢
词人苏轼月亮
从善如流
词人的职业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林逋梅妻鹤子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