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青年亚文化与移动新媒介的多维关系研究

2021-03-07 16:48周光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亚文化媒介思政

周光发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 526020)

在信息化社会中,移动新媒介基于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显著优势,深刻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时候,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介,极大地丰富了知识传播途径,为教师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不过,移动新媒介的内容过于庞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筛选监督机制依旧严重缺位,同时还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1]。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的背景下,一些不实的网络舆论和负面思想通过移动新媒介广泛传播给青年学生,可能对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的信念感、组织的凝聚力都构成负面影响,致使青年亚文化的泛滥和负向形变。基于此,如何有效利用移动新媒介展开思政教育工作是亟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是为国家的血脉持续不断地造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优秀的栋梁之材。应该说,推动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的政治观、健康的人生观是高校思政部门的主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认为这是办好教育的重要前提。其实,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强化党的绝对领导是需要始终遵循的根本准则,也是高校的立校治校之本。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推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功利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严重毒化年轻学生,导致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小部分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动摇,他们对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心生质疑,形成了有着明显差别的价值观。

所以,应该从实际出发,灵活借力多媒体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协调社会多变的价值观与学生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打造形成稳定而健康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培养立场坚定的栋梁之材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2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因素

青年亚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青年亚文化逐渐演化成青少年群体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是一种小众且消极的文化形态。在国内多数的研究中,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因素大致被分为如下4 种类型。

2.1 个人因素

青年亚文化问题的背后,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该文化的拥簇对象——亿万学生的主观因素,他们对成年人文化的遏制、理性思维的严重匮乏、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漠视、严重缺乏自信的心态、没有成功体验的经验、惨淡的学习素质能力等均可促使青年学生逐渐成为青年亚文化拥簇。

2.2 社会因素

在青年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消极的社会因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青年学生极易对积极的校内外活动产生厌烦和摒弃。具体而言,社会因素之消极影响主要分3 种情况,一是读书无用论的声音逐渐抬头,部分青年学生开始轻视知识学习,转而滋生拜金思维,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降低了对思想政治活动的重视程度,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暴富的幻想和荒唐行为中。二是低俗文化在一定范围内的盛行,让部分意志薄弱难抵各种不良诱惑,沉迷于消极甚至色情暴力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据统计,仅2017年国内各地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就超过了万余次,极少数学生在欺负学生的时候获得变态的快乐体验,不能安心学习,丧失了参加政治思想活动的激情和动力。另外,部分违规违法场所的存在和运营,也是导致这些学生陷入青年亚文化怪圈的触手[2]。

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年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校内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相当深邃。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单纯强调学生的成绩和分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甚至存在严重错误,所用教学方法严重失当,学生在校内的生活非常枯燥,学习压力非常沉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保守残缺,滞后于时代发展,致使工作效率长期低下。另外,部分学校的卫生状况较差,校内治安情况有待改善,极易让学生滋生各种消极情绪,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主流社会文化也出现了逆反心理。

2.4 家庭因素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缩影,家庭因素一定是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的研究,可以大致被分为3 点:其一,与学生能力不相符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压力,为自己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担忧,尤其是连续性的失败所带来的打击,会使学生对于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学习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反之,过低的期望值会让学生对于学习失去追求的动力,久而久之产生习惯性的逃避和敷衍行为。其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明显的是打骂行为,很多家长受到传统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对于犯错第一反应是以暴质错。这种畸形的教养方式会让学生本身对于家庭产生不信任感和逃避的倾向,进而对于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其三,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低下会使得家庭本身对于学习和政治进步就是一个不重视的态度,甚至有的家长本身思想就欠缺成熟,对主流文化有诸多抵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有排斥、忽略学生学习的行为和语言出现。长此以往,学生以父母为标杆,自身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也会缺失活力[3]。

3 青年亚文化与移动新媒介的多维关系

高校既是一支知识教育队伍,又是一股思想教育力量,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教育性质的部队。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高校在政治、思想及行为等方面均应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均应该坚定不移地接受党的领导,自觉服从党的指挥,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其实,不仅学校如此,所有的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均应该构建强化这个根本原则。移动新媒介时代不断深入的如今,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转变,及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涨了青年亚文化的泛滥,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视域下,基于与传统媒介相区别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移动新媒介也成了舆论危机的滋生地,对思想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形成了错误导向。不难看出,信息化时代移动新媒介在缺乏管控的使用下很容易助长青年亚文化,也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3.1 “快餐文化”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在碎片化的文化娱乐为王的年代,“快餐文化”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虽然,“快餐文化”在理解及吸收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不过相对而言却普遍缺乏营养价值,甚至挑战了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大业。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移动新媒介中的信息含量虽然和过去相比多出很多,但整体上的信息质量却良莠不齐,对于部分意志力薄弱的青年学生而言非常容易走入歧途。二是因为移动新媒介中的信息含有过多的娱乐化内容,分散了青年学生的相当一部分关注度,影响了他们忠诚于党理念的形成和巩固。三是因为移动新媒介中的部分不良言论及特殊词汇,非常容易让青年学生质疑已经形成的共产主义信仰,在思想认知层面形成了严重挑战。在管控缺位的情况下放任自流,非常容易冲击他们的思想价值,让他们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产生了距离,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3.2 良莠不齐的内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商业性及娱乐性媒介的本质是刻意迎合广大民众的兴趣偏好而设计制作的内容,内含很多暴力、恶俗元素,部分虽然带着科普的标签,不过图文内容却南辕北辙。丰富多样的敏感话题极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兴致,当部分暴力、色情及恶俗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瓦解着他们的思想价值防线的时候,学校如果不能同步跟进有效地监督监管工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已经出现的思想偏差,没有及时解决已经暴露出的思想问题,青年学生对党的忠诚度将必可避免地出现大幅度下降态势。

3.3 移动新媒介娱乐功能耽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

移动新媒介时代下,内容博杂的手游和网络视频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眼球。因为青年学生大都有着比较充裕的自由时间,自律能力却相对较差,在对部分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非常容易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虽然,移动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众的沟通交流渠道,不过并没有有效拓展学生的社交范围,并没有达到锻炼提升青年学生社交能力的预期目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移动新媒介打造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存在差异,很多虚拟世界的行为并不适用现实生活,而部分学生则经常僵化照搬。二是因为至今依旧不够完善的监管机制,让部分网民的违规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导致青年学生的投机心理有所提升,最终形成言行不一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却明显降低,最终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效果。

久而久之,青年学生逐渐降低了对专业课程的关注度,也失去了了解并掌握刑侦、防卫、法制等重要专业课程内容,最终阻碍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势必深刻地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

4 利用移动新媒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措施

4.1 创建完善的发展保障机制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移动新媒介建设必备的物质条件。现在,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严重滞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依旧缺乏专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建立的平台内容单薄,缺乏足够的影响力,相当一部分网站缺乏充实的内容,没能及时跟进更新线下内容,移动新媒介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掘。面对这种情况下,高校首先需要提高资金预算,拓展资金来源,构建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以为之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另外,还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聘用高水准的技术人才,根据新媒体平台运行需要规章建制,打造规范科学高效而专门的工作体系,以确保移动新媒介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4]。

4.2 多维度提供技术支撑

和过去常见的校园官网不同,移动新媒介的功能更为强大,具有更为显著而便捷的互动性。所以,高校应该从多角度出发进一步强化移动新媒介平台的技术支撑,构建形成健全而实用的后台系统,提升移动新媒介平台的操作便捷性,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设置完善相关功能;对此,可考虑增设在线预约等特殊功能,确保在线留言投诉模块的有效性,优化设置检举投诉系统,在确保学生无障碍使用的同时,推动提升平台设计的人性化。

比如,因为微信在目前独一无二的普及度及影响力,高校可致力于建设微信公众号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负责机构应该根据具体工作开展需要设置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其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的信息公告功能,还应该确保具备服务预约及建议投诉功能等其他功能,以便学生在不用专门下载学校APP 的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微信获得学校的部分基础服务。另外,还可以借助微信中的语音推送功能,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另外,高校思政部门还可以考虑依托微博、抖音等构件相关平台,借此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这些新媒介中的趣味化内容及灵活的表现形式,一改过去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刻板的传统印象,在拓宽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实现浏览次数的显著提升,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和口碑提升。

4.3 全方位实施人员培训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移动新媒介应用的效果与人才素质有着直接相关性,是将思政教育知识灵活化、生动化的人才。高校要着重培养一批综合型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设置专门岗位负责专门的平台运营、应用指导、思想宣传、内容更新等方面工作[5]。为了确保工作实效,高校应先思考组织专门的培训教育,盛邀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及有成功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员,讲授先进理论,传授已被实践验证的卓越工作经验。在培训教育工作中,需要灵活扩宽培训内容,应该注意借助真实案例提升拟负责人员的工作能力,激励他们创新思维,推动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创新运用移动新媒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高校应该强化人才引进工作,结合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既有团队的组成情况,明确人力资源方面的具体需求,进而制定精准的人才引进预案,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增砖添瓦。

4.4 增强媒体主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嬗变,特别是如今科技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网络媒体日新月异,其地位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移动新媒体发挥了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主导了如今相当一部分时代话语权,对当今民众形成了深远影响[6]。“术业有专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移动新媒介运营经验积淀严重不足,基于迅速完成既定工作任务需要,高校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机构在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需要主动联系专门的移动新媒体工作者,和他们积极沟通,建立起合作关系,让移动新媒介工作者将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二者相联系,在携手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以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管理转向科学正确的方向。

4.5 注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评价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效果评价,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水平[7]。同时,通过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价,可以准确地了解以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状况,及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所有环节均进行彻底而精准的信息反馈[8]。所以,高校应动员全部学生和在岗职员携手构建以思政教育工作为目标的评价体系,鼓励他们借助移动新媒体对高校举行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和负责人员进行密切互动,提出可行的优化建议,在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更符合青年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持续推动思政教育负责人员及广大师生之间更有效地互动,激励青年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参与思政教育活动。

5 结语

在移动新媒介发展迅猛的前提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再加之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移动新媒介促涨了青年亚文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尝试从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人员培训、机构合作、评价反馈5 个方面创新实践,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端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为社会输送价值观正确、综合素质发展完善的人才。

猜你喜欢
亚文化媒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