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策略探究

2021-03-07 16:48张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张冰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10086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既要注重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要加大重视力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课程改革中,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综合素养的提升,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在课程教学模式方面,提升参与度和体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但是就当前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技能,而采取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主要是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很少参与,更多的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教学效果上较差,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带来影响,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障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成效[1-2]。

第二,在课程教学思想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知缺乏全面性,认为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习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所以,需要在教学中切实注重心理问题学生诊断与矫正,但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建设方面往往被忽视,所采用的课程教学思想为后处理而不是预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难以有效发挥,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第三,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目前,不同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确定时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有的注重情绪管理与人际交流,有的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有的则是针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实施专题教育,导致对学生的课程教育内容缺乏统一性,进而难以掌握学生的心理,与学生难以在心理上形成共鸣,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第四,采用的课程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单一性。相较于其他知识技能类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但是就当前来看,很多时候都是采用的单一的技能评价,使得此类课程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常见的主要是书面与考试的方式来进行,使得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难以全面掌握,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提升[3]。

2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又要挖掘人的潜能和美德,所以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心理学的发展。

2.2 具体作用

2.2.1 发展性心理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将积极心理学有关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的结合,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强化学生的心理自信。因为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以下内容的研究:(1)积极情绪;(2)情绪智力;(3)积极关系;(4)积极特质;(5)乐观解释风格;(6)积极自我。从而将人的优秀美德激发出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形成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在心理学引导下,将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发挥出来,从而成为学生的自信财富,通过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而体验快乐,实现自身的价值[4-5]。

2.2.2 为大学生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

人的本性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特点,做好人类引导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将负面情绪与心理带来的干扰和影响降到最低。但是人的积极性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体现,因此实施积极心理学的前提就在于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将自身心灵中所蕴含的积极本质体现出来,并通过营造的良好环境来促进人的品质与道德在浇灌和培养下积极成长。而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积极因素,有助于自我基本需求的实现,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为学生的积极而又本性发展提供支持,促进良好人才的培养和积极心理学的知识灌输。

3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教育改革策略

3.1 以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为导向,改进和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为促进课程改革成效得到提升,需要始终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致力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以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完善。积极心理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幸福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提升,将积极的心理学内容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心理问题,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尤其是能有效地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

为切实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尽可能地消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作为高校需要加大对其的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上不断优化,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切实注重纵向心理咨询机构的整合,从校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和心理咨询机构开始,到院级师资和心理健康宣传员以及系级心理专业的优秀学生与班级的心理卫生员,形成五级管理体系,从学校到班级,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而在此基础上,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构建,基于横向设置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监督机制,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强化与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定期做好大学生的心理体检工作。

3.2 设置实践类和体验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课程改革中,既要加强理论课程的实施,又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得到保障,首先需要在理论课程方面加强建设,做好理论内容的巩固,尤其是需要将自我意识培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其次是在活动课程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体验性,比如,把心理主题班会与人机合作素质拓展等进行有机结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最后让学生在心理教育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分析报告,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

在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时,要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比如,采取知识到体验再到认知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认知并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活动课强化学生的体验教育,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强化学生的正确认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下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3.3 不断夯实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的主导,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达到引导并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高校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大对教师的重视力度,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在对于青年教师录用时,需要在心理辅导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有经验的心理辅导员,需要加强对其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使得教师在专业水平上不断提升。若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则需要邀请心理学的专家强化对其的培训,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培训之后,还要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进行考核,严格按照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并通过定期设置精品培训课程,不断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考核结果下发专业证书,鼓励和引导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5 着力打造积极课堂教学阵地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爱,及时地找到问题的所在。比如,有的学生由于家庭和课程原因而焦虑,学校应针对性地提供补助,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困难补助,并在课程上加大辅导,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与其的聊天,这样就能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关爱和帮扶而走出心理阴影。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优势,对重点人群提供分类的心理服务,及时地找到问题所在。比如,可以加强危机干预和课程建设,也可以加强宣传活动与咨询督导工作的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和班级卫生院等组成队伍骨干,切实注重全员心理育人,将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采取网络的方式进行谈心谈话,切实做好学业、经济、亲子关系困难学生的心理服务,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的学生,需要切实加强对其的关注。而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以及日常教学管理服务等进行有机结合,分类给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特别是被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要在情感和生活以及学业等方面切实强化对其的支持,对于出现的异常,需要及时地做到对其的干预,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一些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之后,在学业、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都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切实做好线上线下和个体团体咨询的有机结合,强化心理辅导的实施,在全面心理排查下,促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水平的提升,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专题讲座的方式,及时地做好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6]。尤其是要针对上述10 类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做好各种引导和敢于,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地落实。

3.6 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于确保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使得学生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切实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完善。在利用校园网开展测评时,可以采取不记名和记名的两种方式进行测评。在采用记名测评时,主要是采用大学生系统中的心理健康数据流,而不记名测评主要是对高校组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检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时,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实名测评,但是不能强求,当测评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隐患、障碍时,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而不记名的方式,则是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以及网络交流方式强化学生的心理干预。其中,测评依据主要是采用先进心理测评工具制定测评试题,且测评结果按照心理、医学评判标准来分类,对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判断。在具体的实施测评时,则需要指导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而在此基础上,对于测评结果需要加强数据库信息的构建,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7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有效开展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教师要充分发散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而这种人格魅力并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自我升华。教师要出自真心地关爱学生,积极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使其心灵得到抚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可将一些生活实例或是时政热点融入教学中,引发学生热议与思考,并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从而在遇到挫折时,可以积极直面挫折,缓解心理压力。教师通过讲述现实中的励志故事来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使其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学会珍爱生命、不轻贱生命;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7-8]。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教育主导者和管理者,为培育合格人才,所以需要高校加强对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处理。这就需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监管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并切实强化师资培训管理工作,尤其是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辅导员,需要定期强化对其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以自我教育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