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研究

2021-03-07 16:48秦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职业心理

秦波

(新疆工程学院,学生处,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得到关注。学生群体不仅承载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殷切期望,还具有学生本身对自己的期待。由于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够成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一旦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1]。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往往有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就业倾向和就业地点等,导致学生群体的心理对职业规划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帮助学生群体顺利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变,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必须从源头下手,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就业技能。在职业规划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1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研究现状

1.1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初形式是职业指导,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内涵,最终演变成职业生涯规划。早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美国就已经开始了对就业指导的相关研究[2]。我国职业指导开始时间较晚,改革开放前期才有了就业指导的雏形,随着就业制度从统一包分配转变成双向选择就业方式,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在不断完善,但同时,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现状

我国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深厚,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都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关,比如,修身养性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在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时期,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始逐渐普及。价值是建立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之上的,价值的内涵是体现物体的作用和符合需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同时作用于学校、社会、工作单位和学生个体等。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与学生群体之间建立的双向关系,更是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3]。尽管我国已取得了一定进步,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3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研究现状

面对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就业形势,学生群体,尤其是毕业生更加容易出现不易察觉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很多高校和专家学者都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相关研究。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学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4]。职业生涯规划最初是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伴随着校企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绝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育,但目前仍然可以发现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2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研究

2.1 学生对职业生涯认知存在偏差

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需要社会高度重视。一部分院校中缺乏系统且完善的职业生涯方法,导致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清晰的认识[5]。大多数高校会在毕业前夕开展一些关于择业的讲座等活动,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使处在毕业迷茫期的学生感同身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另一部分学生抱着好高骛远的心态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反而对工作挑挑拣拣,将求职不顺利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做不到从自身找原因,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2.2 学生存在择业心理障碍

毕业期的学生即将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踏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可能表现为脾气暴躁或者沉默寡言等,这种毕业焦虑心理亟须有效疏导,否则可能会酿成悲剧[6]。学生群体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的情况,比如,同班同学已经收到心仪工作单位的入职邀请;或者是找工作的学生被用人单位拒绝。这些现象都会影响周围学生的择业心理,以致产生恐慌甚至出现择业心理障碍的状况。

2.3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由学校引导,虽然能掌握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是缺乏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尽管高校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全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氛围,但是要使职业生涯理念深入人心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一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具备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会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带来阻碍[7]。

3 学生职业生涯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3.1 社会因素

面对社会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害怕遭受挫折,从而产生逃避心理。尤其是身处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学生就业难、职场压力大等新闻屡见不鲜无形中增加了学生求职的恐慌心理。而且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成熟,面对网络上的新闻难以判断真假[8]。一些无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时常会夸大事实,甚至过度扭曲事实,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引导,形成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3.2 学校因素

一些院校还存在唯成绩论的肤浅观念,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在短时间内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如果再加上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那么将会造成学生前路迷茫的状态[9]。一部分高校只注重将招聘信息传达给学生,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适当干预,造成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彻底失去兴趣。

3.3 家庭因素

家长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父母的殷切期盼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比如,从小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中考、高考成绩,以及父母的传统择业观,这些都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学生群体的重要因素。甚至在学习生涯规划中,学生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或者专业[10]。家庭教育观念会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父母应该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将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等人生重大决定,交由孩子自己决定。此外,一些调查资料显示,部分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同样会影响成长中的学生,不良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3.4 个人因素

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不仅包括外部原因,还包括学生个人原因,如择业观念认知偏差、缺失就业技能等。当今社会更加注重求职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只有分数而没有实践技能是不够的[11]。因此,学生在注重自身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际应用能力,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

4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实现途径

4.1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普遍意义上人们用来衡量某种职业的内心标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职业选择的相关看法和态度,是职业目标的集中体现。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12]。针对一部分学生因为择业困难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现象,学校和家长需要及时予以关注并进行有效疏导,在社会上和学校内都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群体和社会上需要心理帮助的人。高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个人因素,制订出完善的职业心理辅导计划。并通过心理测试等形式及时获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一旦发现学生的职业认知观念发生偏差就要及时纠正。

4.2 提高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由于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在物质层面比较富足,但是在心理层面抗压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未来的工作有不合理的期待,比如,福利待遇必须得好,但是工作时间不能太长、工作量也不能太大等。一旦对未来工作的期待较高,在面对现实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心理。因此,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树立起吃苦耐劳的择业观念。同时,学生要学会面对现实,从基层开始努力,摆正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会产生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主动争取工作机会。这种情况下,学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勇于尝试,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给自己更多肯定。培养自己无畏失败的勇气和胆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

4.3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达到均衡状态。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和个人品质塑造,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学校和社会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状态会对人格塑造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目标[13]。

4.4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多方面的体现。包括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产生清晰的认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能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对学习的理解不仅是停留在机械背诵层面,而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将学习和实践融会贯通。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辩证思维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理智并且正确地看待问题。创新能力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取得突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贯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个过程,只有将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5 结语

为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效用,该文研究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并且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水平有限,提出的解决方案还不够全面,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职业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