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山区高职院校“新师范”专业认证质量综合改进与实践
——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3-07 17:02钟满田莫照发苏红梅杨冬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师范学分实训

钟满田,莫照发,苏红梅,杨冬梅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系,广东罗定 527200)

当前,广东省有师范专业的高校陆续展开了“新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新师范”专业认证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等根本性问题。“新师范”专业认证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1]。认证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 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 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引导高校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 建立基于产出的专业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

1 “新师范”专业认证与产教融合

“新师范”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需求设专业,按照专业办产业,把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产教融合的办学之路,“新师范” 专业认证前后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持续提升,达到标准。

2 目前“新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粤西山区,是广东省唯一办在县级市的高职院校,目前学校在“新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毕业要求三者之间相关系数偏小,专业性不够强。

通过梳理学校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课程体系专业性不够强,区分度不够明显; 二是学校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距离深入到课程与教师的微观层次太大,没有建构起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毕业要求三者之间的逻辑链条,缺乏以“毕业要求”为准绳,难以形成专业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2)专任教师数量与质量都不足,专业能力提升空间大。

学校师范类专业专任教师存在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的情况。一方面,在该专业并不具备足够专任师资力量的情况下,通过邻近专业师资相互拼凑、外聘教师等方式凑足数量打擦边球;另一方面,不少专任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培养质量和效果不佳;再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较为滞后,学校师范类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滞后,教师职业发展上升渠道受限。

(3)技能训练目标与内容欠统一,校内外实践基地衔接不够。

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技能训练目标与内容不统一,不同教师、不同年级实践环节的目标和形式呈现割裂化、碎片化、零散化的状况,没有形成训练体系。此外,校内实训平台缺乏必要的训练场所和环境,校外高质量、专业化的实习实训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瓶颈,学生“走出去”不顺畅,专家“请进来”不够积极,使得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无法豁然贯通[2]。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山区高职院校“新师范”专业认证质量提升路径

由于在“新师范”专业建设中,如何利用专业认证引领山区高职院校师范专业质量综合改革与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新师范专业质量综合改革与建设工作。

3.1 深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特色

3.1.1 明确师范专业发展定位和方向

定位决定的高度,也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走向。“新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山区高职院校是为山区基础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山区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发展要符合“新师范”专业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突出“新师范”特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凸显山区教育特色、贯穿人文教育的乐意留守山区、服务山区基础教育人才,充分体现“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3.1.2 编制“新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向量表

课程教学向量表是衡量各“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也是课程教学执行的规定动作。任何一门课程,它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能力与素养教学目标,需要直接对应于支撑该门课程强、中、弱3 个等级程度关系的课程教学向量表。任课教师必须熟知、领会、把握、执行自己承担的课程教学要求。

3.1.3 建构三位一体的“新师范”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新师范” 专业教学主要接轨教育行业文化,凝练师范传统的教学特色。因而,“新师范”专业要践行“根—茎—叶”三位一体“植物结构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 是指扎根于专业基础,对应相关课程,以专业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体,巩固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

茎: 寓意提高岗位能力,对接职业岗位,其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动手训练,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叶: 代表学生应该达到的综合素质,对接专业拓展训练与协同创新,其目标在于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打造教育行业高素质人才。

“新师范”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实践的科目、类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解决了实习、实验、实训科目职责不清、目标不明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3]。

3.1.4 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新师范”人才培养软平台

一个人再有能力,也干不过一群人,说明“团队很重要!”在“新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中,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个维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增强师范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和专业性。为此,我校与省内外一些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及教育培训机构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软平台,共享先进的教学监管经验,促进“新师范”专业的共同发展。

3.2 深化产教融合,打通“新师范”专业认证质量整改一带一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追溯学校师范传统源泉,校外专家充分肯定了学校师范专业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对学校今后如何高度优化师范专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2.1 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新师范”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在专业认证准备工作过程中,学校做到了以“做优师范”办学理念为指引,构建了师范基础课程、师范核心课程、师范技能课程3 个模块,加强了培养学生师范知识和技能。切实调整了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必修课≥24 学分(三年制专科≥20 学分、五年制专科≥26 学分); 总学分≥32 学分(三年制专科≥28学分、五年制专科≥35 学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 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5%;教育实践时间≥18 周。

3.2.2 制订科学的专业教学标准,彰显“新师范”专业特色

没有标准的团队一团散沙,没有标准的教学一团棉花。为切实加强和改进该校教育教学工作,要牢固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培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坚持先进性和可行性,遵循专业建设规律,制订科学的专业教学标准[4]。

3.2.3 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与改革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了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以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抓手,每一个专业都应有一定数量的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研究课题、论文及教学成果奖,实现师范专业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3.2.4 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紧迫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任务,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核心,强化德技双馨两大素质培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行业顶岗及挂职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种研修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访问学者进修培训、组建教学及科研团队开展各种纵向横向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行业兼职教师的管理。以名师引领队伍建设,目前为止,该校有南粤优秀教师4 人,市级教学名师1 人,校级师德标兵3 人,校级教学名师4 人,专业领军人才9 人。此外,学校按“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要求,聘请企业能手、劳动模范等到学校任教,“双师”素质教师216 人,“双师” 素质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51.55%,形成了一支德技双馨、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5]。

3.2.5 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新师范”专业认证,学校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校内外建设。现建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 个,中央财政扶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 个。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补助资金项目4 个,广东省财政扶持实训基地项目6 个,广东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 个,广东省公共实训中心2 个。微格实训室16 间,文化类实训室1 间,生物标本室1 间,多功能数学实训室1 间,教学基本功实训室5 间,与师范生培养相关的实训基地7 个。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与周边中小学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已建成近40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长期依托罗定市实验小学、罗定市罗城中心小学、罗定市南区小学、罗定市黎少中心小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班级管理等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总之,校内建立同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校校联办、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或股份制集团化的产教融合的顶岗实训基地[6]。

3.2.6 建立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

教而不评,那是蛮干;评而不教,那是空想。此话充分说明了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不同的评价方式自然会引领我们的学生向着不同的预设方向前进,从而建构他们各有特色和侧重点的信息素养。为此,该校建立了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 研究机构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对多届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加强数据与质量分析。

此外学校还审核了任课教师的资格,严把教师的学历、能力、水平和质量关;检查是否构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等多渠道教学方式,检测与评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的运用适合度;撰写双月教学诊改报告常态化;综合运用学生评、自我评、同行评、主任评、专家评等方法,加大形成性评价权重,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

4 结语

该校抓住了“新师范”专业认证作为师范专业发展的契机,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以支持条件、教学建设、管理制度为保障,进一步完善了师范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体系,提升了师范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了师范教学质量,加强了省内外交流与合作,为山区基础教育行业培养了更多更优秀的乐意留守山区、 服务山区基础教育的人才。

猜你喜欢
师范学分实训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分美食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