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与“新”

2021-03-07 17:02陈宇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总馆分馆文化馆

陈宇华

(海珠区文化馆,广东广州 510000)

文化馆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服务部门,其宗旨是指导基层群体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传承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从服务角度来看,文化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文化馆要有意识推动总分馆高质量建设,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与各基层文化单位加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基层文化活动创造全新的平台[1]。

1 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1 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内涵

总分馆制最早诞生于欧美国家,最初是为了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将原本独立式服务转变为合作模式,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保证了效益的最大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整体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要体现公益性,还要以均等性、便利性为目标。文化馆推动总分馆制建设是当前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文化事业体现社会公益性,需要将普及全民文化艺术作为使命,立足于服务社会,不断引进新机制、借助新方法,来保证文化服务有更高的效能。总分馆是一种新的尝试,借助更为健全的制度、更为高效的运作方式,消除原模式的壁垒,有利于提升各级文化服务部门的影响力,共同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2 总分馆制建设的意义

总分馆建设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设置主管的机构,对文化馆群体实施统一管理。即设置一个总馆,建立多个分馆。分馆对总馆负责,总馆实施统一化的管理。比如,设置市级总馆,在县、镇设置分馆,这种方式可以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立,可以将原本独立、较为分散的文化馆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总分馆实施体系化配合,体系化管理,建立一个完善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对于当前的文化馆发展来说,总分馆是全新的变革[2]。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总分馆建设可以发挥数字网络平台的优势,对公共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不同规模文化馆间的统一协调性,对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2.1 明确主体定位

当前,文化馆总分馆的建设采用的模式是多级投入,基于双重管理框架下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这一方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下行政、经费、人力原有模式下分层管理的局限性,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一体化管理。这种条件下为了保证总分馆独立建制,其实施主体应该只有一个。但是当前文化馆存在的典型问题是总馆、分馆都存在不同的主体建设,或归于不同区域的政府部门管理,建设主体无法统一,这就导致财产权、行政权各自归于所在地的政府,文化馆从总体上难以被认定为一个统一的组织,总馆与分馆仅是基于合作关系。

文化馆总馆日常运营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实施中总馆与分馆间交流合作不顺畅,总馆与分馆所在地的文化主管部门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关系,公共文化事业难以实现一体化管理。从发挥作用角度来说,总馆与分馆两者采用了各自为政的运行状态,主体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主体架构没有实现总分馆建设的初衷,导致主体职责不清[3]。主分馆受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在运行中还受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充分的影响,导致总分馆建设难以体现出优势。

2.2 实际作用弱化

从当前已有的总分馆建设案例可以看出,在实际运行中,总馆难以对各分馆产生有效的引领、带动作用。文化馆总馆对于分馆的管理虽然有较为具体的活动方案,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受到各分馆所处地的影响,难以保证执行到位。但是文化馆总馆针对文化活动方案的设计,通常忽视分馆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基层文化点的要求,没有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存在主观臆想,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分馆在运行中还会受到布局规划的影响。科学的总分馆布局规划,要结合地方的发展建设,结合行政单位的人口情况来确定。但是从多地的总分馆建设模式来看,分馆建设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没有全面分析不同区域的特征,缺少对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调查,片面基于行政区域的对应级别建设不同的分馆,文化资源分配因此失衡,总分馆建设的优势难以有效体现[4]。

3 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

3.1 针对运作模式

总分馆建设需要构建运行机制,明晰主体责任,保证服务水准。总馆需要拟定出一套切合本地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明确文化服务标准。首先,总分馆建设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以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制定配套的文化服务项目,保证获得基层群众的认可;其次,明确文化服务项目实施的运作标准,保证项目的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总分馆建设要纵深推进,借助高质量建设实现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体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从对丰富物质的多样需求变为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生活需求占有了相当的比例。文化上的满足有助于实现心有所依、心有所向、心有所好,这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最为直接的体现之一。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总分馆建设要积极迎合、 主动求变。总分馆体系不仅保证服务操作的规范化,还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传承,实现文化服务效率的最大化。

3.2 体系建设立足于多元化

当前文化处于多元化发展中,文化馆针对总分馆建设也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于多元化发展。在当前信息时代,文化馆要保证总分馆建设效果,发挥信息资源聚合平台的优势。互联网可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推动许多产业的发展走向“互联网+”方向。文化馆构建总分馆体系,也需要推动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发展。借助平台的建设更好满足群众对于文化存在的多元化需求,丰富其精神生活。总馆与分馆之间、 艺术合作者、 艺术欣赏者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消除原有模式下的沟通瓶颈,实现文化普惠。总分馆的建设要基于政府主导、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模式,要向社会持续提供内容更加多样、形式更加新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实现供需精准对位,要不断丰富资源的获取方式,推动服务方式与工作方式的变化,要不断提高数字服务水平,让全民共享信息化成果。文化服务要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潮流,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借助数字化时代为信息传播创造的便利条件,通过大数据展开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可以借助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获取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信息[5]。

3.3 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要向着公益性、基本性、均衡性的方向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的方式,打造出“保基本、强基层”的新格局。在地方政府的大力鼓励支持下,总分馆建设要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抓手。当前社会组织在参与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中,质量水平不高、 参与渠道不广、供需缺少有效对接等问题逐渐凸显。文化部门作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要从原有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从原有的“基本”转向“丰富”。总分馆建设要发挥出优势,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致力于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化部门针对总分馆建设要实现 “社会化”,加速文化部门职能转变。总分馆建设要注重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与基层倾斜,保障更多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总分馆建设要从原有“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要从原有的多头管理、“碎片化”向整合的方向发展,要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升服务适用性,要逐步打造出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格局。

4 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新”

4.1 形成全新的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馆针对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要立足于推动地区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针对文化馆的总分馆建设体现出的多级投入、双重管理特点,不同层级的文化管理部门要注意沟通,结合当地的人口特点、文化水平、文化特点构建出新型模式,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方向规划出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保证总分馆模式下的文化活动具有统一的标准。总分馆建设要注重联系基层,文化事业只有与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产生直接的联系,才可以在情感上与人民产生共鸣,在价值观上与人民保持统一。近年来,由于各地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受到了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馆的建设发展要注重吸收整合不同类型的文化,实现外地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打造出全新的文化。针对文化建设,总馆要立足于地区实际,依据“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的总体原则,发挥分馆收集反馈群众信息的作用,结合基层群众对于文化事业的需求、以确定不同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对文化产品加以规划。还要发挥线上、线下互动具有的优势;借助平台更好宣传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同时采用海报、宣传栏等传统方式实现文化引领,多方位满足群众对于文化的需要。总分馆建设下的文化事业发展要实现“供”与“需”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要建立市场条件下的供需平衡机制。文化服务要结合民生。为了保证文化服务的水平,总分馆建设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转变文化服务方式,延伸到社会不同的群体,要借助多种方式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6]。作为文化服务部门,文化服务要与用户的需求匹配,要保证精准判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总分馆建设还要有利于实现模式、资源利用、文化服务的共同作用,依托“人才驱动”,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赋能要激活员工的活力,使其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创新意识,主动迎合构建共享机制的需求。

4.2 建立新的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各地文化组织对信息化平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信息来源单一化的影响,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总分馆建设因此要注重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立足于技术先进性、系统开放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文化活动加以融合,消除信息孤岛,将功能较为单一的平台改造多元化平台,让文化馆的声音可以直接传播到基层,实现服务的“键对键”“点对点”,在总分馆之间搭建起新的桥梁。当前单纯的信息管控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易造成文化馆分馆故步自封、难以贴合实际。因此有必要运用大数据预测新动向,建立反馈双向网络平台;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获取文化馆成员的看法、需求,预测发展趋向,了解文化馆员的活动状况,及时调整文化馆的工作重点,实现实时协同,以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推进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保证文化馆建设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民主性。文化馆的工作者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创造更高水准的文化作品,为区域内的文化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文化馆还要分析分馆发展,注重文化资源分配,全面提升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多方面满足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文化馆的建设要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促使先进文化在群众中得到更有效的传播。文化馆通过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使其得到继承发展。

4.3 运作机制的创新

在新时期,群众对于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导致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消费的升级促使公众对文化消费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文化消费已从过去的从属消费升级为刚性需要,需要更加注重其内在的品质。因此总分馆建设要注重文化服务机制的创新,开发出形式多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受众对于文化产品的多种需求。总分馆建设要基于政府主导,党员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展服务方式,主动补齐短板,保证供需方式更加精准对位,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要有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获取渠道,转变工作机制,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社会中,注重提高数字服务水平,让全民共享文化进步的成果。文化管理部门要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依托数字化平台为信息传播创造的便利条件,通过大数据思想展开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可以借助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获取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信息。当前文化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文化管理部门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存在质量水平不高、参与渠道不广、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文化管理部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文化服务要由原有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从传统的“基本”发展到“丰富”。文化服务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要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化部门的发展要立足于服务的标准化,还要实现均等化。针对文化认同,文化服务的方式要加以创新,保障更多的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从“碎片化”转向资源整合,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提升适用性,要形成更多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新格局,要对文化资源加以提炼创新,转化有更高价值的产品,让群众通可以享受更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同时提高区域文化的发展质量。文化的内在价值是推动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的价值没有深入挖掘,其产业化发展将会受到影响。传承文化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保证文化具有持续的吸引力。文化馆可以基于“连锁式”的分馆模式打造成产业链,与文化企业、文艺团体形成联动作用,借助讲座、艺术表演等形式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让基层群众可以接触最新的艺术作品。

5 结语

文化馆推动总分馆制建设可以发挥出区域统筹的优势,实现对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协调管理,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新时期,文化馆要发挥总分馆制度的作用,明确发展方向,实现机制上的突破与创新,保证文化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总馆分馆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文化+”视野下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新思考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大爱有光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