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东北民间老物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03-07 17:02武美琪郑嘉妮李文雅KaleabMichael刘永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物件东北地区东北

武美琪,郑嘉妮,李文雅,Kaleab Michael,刘永安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03)

1 东北民间老物件的特点

作为交通枢纽,沈阳四通八达,是东北的中心地带,也是东北各民族生活相对集中的地区,便于对民间老物件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就像东北一样,东北民间老物件和全国其他地区的老物件有很多相似,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东北民间老物件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及民族特色等。

1.1 东北民间老物件具有地域特色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都可能与其他地域有所不同,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东北地区给一些人的印象是天气寒冷、沃野千里、地大物博。其实,也不尽然。由于东北地区面积广大,山地、平原、河流纵横交错,各种地形无不齐备。东北地区有平原、高山、丘陵、海滩[1]。

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谈论的东北地区不仅仅是指人们常说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大部分地区。比如,赤峰、通辽等很多内蒙古地区都具有东北地区的特点。东北大致范围在东经120°—135°,北纬38°—56°度之间。南临黄、渤二海,东、北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与陆地相连。受地理位置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东北地区的气候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受气候影响,东北地区能生产多种水果:苹果、大枣、梨、桃、葡萄、杏、核桃等。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玉米、谷子、水稻、大豆、春小麦、高粱等。东北各族人民在吃、穿、住、行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人们常说东北有三大宝:人身、貂皮、鹿茸角。东北还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的很多老物件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比如:皮袄、皮帽子、狗爬犁、火盆、火炕、悠车、冰车、嘎啦哈、皮影戏等。

1.2 东北民间老物件具有历史特点

近百年来,东北地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化。这段时间大致可分为:“中华民国”时期、伪满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每一段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反映时代特点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见证了一百年来东北人民的沧桑岁月: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时的兵荒马乱、伪满时期遭受外族入侵的国恨家仇、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摧枯拉朽、 抗美援朝时期的保家卫国以及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东北地区的历史特点很明显: 东北人民抗日长达十四年,解放战争首先从东北开始,抗美援朝时期东北是后援基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东北无愧于共和国长子的称号[2]。

一些有识之士从20 世纪末就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些民间老物件,对其付出了很多心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东北地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老物件收藏馆,仅辽宁就有40 余家老物件博物馆或者民俗博物馆。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老物件被一些历史爱好者或者民俗文化爱好者收藏起来。各种民间老物件以实物的形式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情况,记录了东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在过去一百年里认识自然、 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奋斗历程。

对民间老物件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和译介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一百年来中国人在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的努力。在老物件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期间的大烟枪; 伪满时期日本人印制的地图;文革期间的像章和语录;也可以看到20 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计划经济时期使用的粮票、布票、肉票,还有后来的BP 机、大哥大等。

1.3 东北民间老物件具有民族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东北地区也是如此,有40 多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东北的少数民族很多,主要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这些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地域里,积淀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各个民族的老物件也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多元文化共生,形成一体。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呈现出兼容性、包容性和共生性的特点。但是,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生活习惯、 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各个民族的生活,所以仍然保留着一部分民族特色。从那些逐渐被人们淡忘的民间老物件中仍然能找到特有的民族元素。泥火盆、旗袍、悠车、窗花等老物件让人立刻就想起那些满族人民的智慧和风采[3]。

2 东北民间老物件的文化内涵

东北民间老物件的文化内涵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民间老物件所反映出的东北各民族的奋斗精神和思想文化。每一种老物件都有它独特的用途和历史。比如,北方取暖用的火盆就有多重用途。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天漫长寒冷,火盆给人们带来温暖,有实用价值。直到今天火盆还在东北的农村被使用。最重要的是,每逢除夕夜,人们常常燃起一盆木炭火,放到院子里。红红的木炭火寓意着幸福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民间老物件属于物质文化。与老物件本身不可分割的是相关的传统艺术或者手工艺。比如火盆、火炕、木桶、皮影、酱缸、烧饼炉、酸菜缸、腊肉坛等老物件,就与它们的制作技术、表演技术不可分割。自从21 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承。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其中对与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做了这样的阐述: 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收藏和保护老物件,同时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或者手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3 对东北民间老物件搜集、整理和阐释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东北地区的农村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物件都被新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代替。很多原来日常使用的、耳熟能详的东西渐渐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老物件。具有前瞻性地对老物件进行抢救性的搜集、整理、记述和译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填补空白,丰富馆藏

东北各县市都有博物馆或者民俗馆。一般来说,这些博物馆或者民俗馆所馆藏的多半是解放以前的东西,其后的东西馆藏很少,尤其是对民间老物件的馆藏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民间老物件未受到重视或者博物馆资金不足,无法顾及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老物件。在对老物件的收藏方面,各地博物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品种上都显得略有欠缺。面对这种局面,一些民间有识之士无论是从个人爱好、经济利益,还是从保护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自筹资金收集、整理和保存民间遗存的老物件。根据业内人士估计,每个县市都有十几个私人老物件收藏爱好者。这些私人老物件收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博物馆收藏不足的问题。然而民间收藏力量毕竟有限。希望政府在对民间老物件的收藏方面有更多的作为,对老物件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从而丰富馆藏,填补历史空白。

3.2 记录历史,见证时代

民间老物件可以说是一块块历史化石,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民俗、信仰和文化。东北民间老物件是在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发展变化中遗留下来的,见证了各自所处时代人们的生产、 生活情况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所付出的艰辛和智慧。后人不该忘记先辈们为了创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民间老物件体现了东北人的文化和智慧,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元素,属于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提高占位,把对于民间老物件搜集、整理、阐释和译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自从21 世纪以来频频见于报端的关于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提醒我们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重视民间老物件的收藏、保护和阐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采取积极行动,保护收藏、保护和阐释民间老物件,保护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受到冲击,民间老物件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怎样保护和开发民间老物件资源,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更显迫切、严峻[4]。

3.3 传承文化,坚定自信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老物件历经沧桑岁月,记录了东北各民族的屈辱历史、奋斗历史和光荣历史,见证了中国从一盘散沙任人蹂躏到团结奋进奋发图强,从一穷二白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伪满的教科书、抗美元朝的纪念章、各行各业的光荣证书、大二八自行车,牛车、驴车、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其中,很多老物件不是舶来品,一个个看似平凡的老物件寄托着前辈们奋斗的足迹,寄托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中国的迅速发展为全世界的进步,尤其是对亚非拉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是必须看到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肆意歪曲,对中国的发展指手画脚。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让世界人民公正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发展,了解我们的“一带一路”,我们需要认真策划积极推介自己,不仅要走向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国每年有50 万留学生在中国求学,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留学生天然地具有本土的媒介资源和传播优势, 他们在自己国家文化上的隔阂与障碍较少, 他们讲的故事在本国人群中具有更大的公信力和感召力。因此,引导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高校应努力拓展留学生感知中国的途径,为写好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素材。

4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东北民间老物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一个全民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每个人都肩负着创新创业的历史重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灵魂,国家繁荣之动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如何创新?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借鉴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成。轮船代替木筏,汽车代替马车,熨斗代替烙铁,电动车代替自行车,手机代替固话……可以说一切发明创新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老物件不是废物,它能激发我们的智慧火花,促进我们不断地创新发展。我们谈论对老物件进行保护、研究和传承创新,并不是说我们要对老物件进行简单复制,而是要学会扬弃,对其中的精品及其文化艺术进行传承创新[5]。

4.1 材料创新

材料的把握十分重要。中国的先辈即聪慧又勤奋,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常常反复试验,优中选优,从多个角度衡量和检测制造器物的材料性能。他们考虑到材料的多种物理特性。该材料是温性的,还是寒性的,是否对人体有害。总之,在材料的选择人们往往从美学、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健康的角度着手,对所要使用的材料进行整体评估。无论怎样,任何发明都有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老物件的制造材料已经落后,在耐磨性、耐腐蚀、韧性、重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新的材料。新的材料生产,可以使老物件在材料使用方面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6]。

4.2 外观设计创新

在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材质、不同手段和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及其产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并由此创造出庞大的民间物质文化体系和相关的知识体系,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自从21 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在科技发明的数量、质量和领域上迅速提升,一下跃居世界前列。新的外观设计理念融进产品后,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更受欢迎。我们可以在老物件原有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做出富有美感并适于实际需要的新设计。

4.3 功能创新

老物件的功能可能用途比较单一或者不够完善。我们为了使老物件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可以增加、完善或者提高其功能。另外,也可以进行融合创新。这里所说的融合创新,指的是我们可以考虑把相似功能或者有相近功能的老物件进行组合,使重新组合后的新产品功能更多、用起来更方便、更具有兼容性。

5 结语

《荀子·劝学》 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老物件进行保护和研究,借鉴前人的智慧,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物件东北地区东北
打开话匣子的好物件
老物件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旧元素,新物件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老物件,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