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古桥的美学价值探究
——以绍兴古桥为例

2021-03-07 17:02杜思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古桥石桥绍兴

杜思源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2)

作为浙东文化和古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古桥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古桥遗存数量众多,主要以石桥为主,是目前国内古桥数量最多的地区和桥型系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在这座有着25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内,古桥鳞次栉比,遍布古城的各个角落,人们枕河而居,以桥为邻,堪称“古桥博物馆”。它见证了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步,反映了当地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展示着绍兴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实力,体现了具有江南特色的桥梁科技、桥梁美学、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等。这种桥的物质外壳与丰富文化内涵的结合,构成了绍兴的桥文化[1]。绍兴古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不仅体现在其文物价值,更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1 绍兴古桥概述

绍兴是浙东文化重镇,是国务院命名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著名的“万桥之乡”,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绍兴是一座以桥连缀的城市,行走在大街小巷、 山村野外,随处可见的就是形形色色、古色古香、风格各异、姿态万千的桥。绍兴是保存中国古代桥梁信息最丰富的地区,也是目前我国国内古桥数量最多的地区,而且是桥型系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至今还保留着从梁桥、三折边桥、五折边桥、七折边桥到圆弧拱桥的古桥发展轨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绍兴现存的645 座古桥中, 木拱桥和木梁桥5 座、石梁桥400 座、石拱桥232 座、浮桥7 座、多种桥型组合桥5 座、特长型纤道桥1 座。据《绍兴市交通志》记载,绍兴城区最早的桥为灵汜桥,相传为越王勾践论功行赏之处。但该桥早已损毁,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保存至今的桥梁中,有宋及宋以前13 座,元、明两代41 座,清550 座。南宋《嘉泰会稽志》 首次较为全面记录了绍兴古桥数量以及每座桥的具体方位。据记载,当时绍兴境内共有桥梁237 座,其中绍兴府城内有99 座,绝大部分都是石桥。此后,在明代的《万历绍兴府志》和《乾隆绍兴府志》中,也均有对绍兴桥梁的相关记载和数据统计,其中因为年代久远或因自然灾害而遭到损坏的未被记录,或是因为统计不够全面而遗漏。据2011年绍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统计,绍兴现存古代石桥的数量共有698 座,其中不乏是新发现的桥梁。

2 绍兴古桥的美学价值探究

2.1 绍兴古桥文化之美

浙江为东南形胜之地,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浙东唐诗之路”上为稽山鉴水留下了诗词歌赋和经典传奇,其中大量与桥有关。唐代诗人元稹,在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时,为邀请白居易来会稽欣赏水乡风光,专门写下《寄乐天》,诗云:“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后来李绅也写有《新楼诗·灵汜桥》:“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2]。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虽然元、李二人诗中所写的灵汜桥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仍能从历史中追寻这座桥的线索。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绍兴,在他一生中留下的九千余首诗词中,有百余首都与桥有关,其中涉及绍兴古桥的就有三十多座。如他在《五云桥》云:“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他与唐琬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沈园的春波桥。“春波”一词源于自贺知章“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陆游在其七十岁重返沈园故游时写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堪称“千古爱情绝唱”,让无数游人为之感慨不已。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一生坎坷,他也有诗云:“六树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记柳桥头。娇来靥靥西施粉,冷伴年年燕子楼。不受三郎催羯鼓,好当一梦入罗浮[3]。今来斫尽谁家圃,辜负山人扁额休。”以桥入诗,感怀生活。梳理历代诗词歌赋,对绍兴古桥的描写数不胜数。

我国著名古建筑大师、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也是绍兴人,对家乡可谓是情有独钟,写下了大量描写绍兴古桥的诗作,最为经典的如其在《越州吟》中写道:“玉带垂虹看出水,酒旗招殿舞斜阳,越州佳处无人会,那得桥乡兼醉乡。”作者还自注“余谓水乡桥乡醉乡兰乡,唯绍兴得之”,给予绍兴古桥以极高的评价。其“小桥通巷水依依,落日闲行到市西,柔橹一声舟自起,家家载得醉人归”与“三步两桥接肆前,市头沽酒待尝鳟;渔舟唱晚归来近,水阁人家尽卷帘”,不仅生动地勾勒出了江南水乡人家的日常生活画面,也对绍兴地方文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陈从周先生又在《续越州吟》中云:“有水无山景不周,山重山复复何求;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和“人人争说江南好,多少风光系客情。一语先生须记取,水乡总是赖桥名”等诗句,更是吸引着众多桥梁学者和无数游客来到绍兴探寻古桥遗迹,流连忘返。

除了历代文人墨客流传的大量“咏桥诗”之外,绍兴的古桥大多还与名人、民俗相关,留下了许多千年不衰的故事传说、名人佳话,故谓“桥以人名,人以桥传”。如位于柯桥老街的“万安桥”便是为纪念明代抗倭牺牲的勇士姚长子而建造。位于书圣故里的“题扇桥”在《晋书·王羲之传》中便有记载,王羲之为买扇老妪题字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虽然题扇桥的详细历史虽已难考证,但清道光八年(1828年)按前样重建的题扇桥一直保留至今。除此之外,绍兴的古桥还流传着许多生动风趣的民俗。如过去人们娶亲结婚时,为图吉利,新娘必须坐着花轿经过城内福禄桥、如意桥。谁家生了小孩,待满月时,长辈们都要抱着婴儿去附近桥名吉祥的桥上来回走一圈,如太平桥、状元桥等,这些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已经融入了绍兴人的骨髓里,成为了一种文化烙印[4]。

正如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所说:“我国古代传统的石桥,千姿百态,几尽见于此乡。”几乎每一座绍兴古桥背后都铭刻着一段历史和故事,蕴含着无数珍贵历史资料,有待人们进一步考证和挖掘发现。

2.2 绍兴古桥匠心之美

桥梁是“建筑文化之表征”。它不仅具有技术、社会、 文化和经济等特性,也具备工程美学的艺术特征。作为一种社会基础设施,桥梁的本质是承担交通运输工作,但古代桥梁的设计师或建造者兼顾了桥梁的耐用性与美观性,蕴含着高超的匠心和智慧,充分体现了设计美学与科技实用价值。唐寰澄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收录了国内历代的各种桥梁,其中绍兴石桥就被收录了28 座,位居全国首位[5]。这些古代石桥不仅历史久远,极具文物价值,而且匠心独具,极具美学价值,堪称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2.2.1 构造技艺之美

唐寰澄先生将古代石桥分为梁桥和拱桥,其中梁桥主要分为石柱式梁桥、石墩式梁桥、石伸臂梁桥3 个子类。而拱桥则按照砌置的方式可以分为并列、并列榫卯、横放并列、纵联、分节并列、纵联分节并列、镶面纵联、框式纵联、乱石、镶面乱石等10 个子类。绍兴古桥除了上述所列13 种类型均有现存实证之外,还有一种为全国其他地方比较罕见的拱梁结合桥型,堪称“古桥博物馆”并不为过。考察发现,绍兴古桥的结构技艺中,有大量类似木结构建筑的榫卯结构技术,这种利用构件的凹凸让桥梁各个部件紧密连接更加坚固,就是利用力学结构原理,通过榫卯拼接形成的桥拱分化了桥面给予的压力,当遇到暴雨、洪水等突发性灾害时,不易受到冲击和损坏,极具科学性,也是绍兴古桥历经岁月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绍兴新昌境内还有一座“迎仙桥”,该桥长29m,宽4.6m,是一座用乱石砌筑而成的单孔悬链线孔桥,巧妙运用了“拱轴曲线”原理。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中就有记载,为清道光甲辰年重建,它比西方悬链线拱理论传入中国早了一个世纪,可以说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填补了我国桥梁技术史的空白。

2.2.2 造型设计之美

绍兴是国内古桥数量最多、 桥型系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因此被称为“古桥博物馆”。其中有不少在世界桥梁史上独树一帜,堪称杰出的发明创造[6]。例如,位于绍兴古城区内的八字桥享誉海内外,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城市立交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嘉泰会稽志·桥梁》记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而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宝祐四年(1256)重建,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陆连三路,三向四面落坡,全部采用石材建造,布局巧妙,结构合理,造型精妙,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解决了古代该区域地理特殊、水陆交错复杂的交通问题。与八字桥毗邻的是广宁桥,为世界上最早的七折边拱立交桥,两桥互相辉映,造型各异,千年相伴至今,极具文物价值。位于城西古运河上的古纤道桥,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特长型石墩石梁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历史记载,该桥为唐元和十年越州观察使孟简所建,横亘东西百余里,穿越绍兴全境,宛如“长虹卧波”,堪称桥中之绝。古纤道也因此成了代表绍兴的地理性标志[7]。

2.2.3 雕饰艺术之美

绍兴古桥之所以被誉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除了其重要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之外,还有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在现存的古代石桥中,有许多造型非常优美、雕刻装饰十分精致美观的作品,既起到了导向和分隔作用,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其纹饰又起到极强的装饰美化效果,造就了古桥功能与美感的统一,增强了艺术内涵和艺术效果,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装饰纹样大多简洁雅致,主要用在桥栏、桥墩顶尖、间壁和桥面等部位,绝大部分装饰刻画的是以龙、狮、象、麒麟等动物兽纹或莲花、宝瓶、 灵芝等奇珍异草为题材的图案纹饰,大多用谐音、借喻、象征等方式来表达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美好的愿望,寓意十分吉祥。如绍兴古城的迎恩桥,在石栏柱上置有六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形态各异,或母狮怀抱小狮,温驯端庄,或小狮脚踏绣球,顽皮可爱,栩栩如生,令人百看不厌。位于柯桥的太平桥,其桥栏板上雕刻有“万字流水”“万象如意”等纹饰图案,在桥下八根望柱上刻有“佛音吉祥”“暗八仙”等吉祥纹样,意寓福运久长、万事如意。融光桥的券顶上嵌刻有盘龙和吸水兽头图案。这些石刻的雕琢技艺十分精湛,融入了古代建造石桥的能工巧匠的心血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8]。

2.3 绍兴古桥借景之美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域内河道遍布,各种造型优美、 制作精致的石桥成为绍兴山水景观中的精华。无论是古城内的水街相邻,还是乡野水桥相依,那些或似圆月、方镜,或如蛟龙、彩虹的石桥,巧夺天工,星罗棋布,宛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水乡泽国的“盆景园林”中,使古桥与周边的景观融为一体,借景而生,应景而美,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景观。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常用“借景”之理念。“借景”一词源自明代计成的《园冶·兴造论》中所提及的“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礙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其大意是设计者要随地基的髙低,体察地形的端正,如有树木妨碍,就修剪枝丫;若遇泉水经流,就须引注石上,相互借用。适宜修建亭的地方就建亭,适宜布置榭的场所就修建榭,园中小径不妨选择偏僻之处,布置要有曲折,如此才能体现“精而合宜”的布局。因此,“借景”最能体现中国园林文化之精髓[9]。借景理法之“应时而借”,就是将美桥与美景互为借景,借此构成古城、水乡、山区、园林多种布局类型的古桥美景,绍兴水乡也因桥而增色。

在绍兴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中,有不少园林景观采用以桥布景。如兰亭右军祠内的多座小平桥和鹅池上的石平桥,与书法圣地的曲水流觞相映成趣,在清纯中凸显高雅意境。东湖,可以说是绍兴园林中石桥景观的极致代表,被誉为“天然山水盆景”,游人如入仙境。陈从周先生曾经赞曰:“东湖之景,得桥始彰”。景区内有秦桥、万柳桥、霞川桥等众多古石桥,桃柳相映成趣,桥亭相依为景,尽显婀娜多姿和古朴端庄,更有桥上如“闻木樨香乎,知游鱼乐乎”“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趣联,让游人流连忘返。位于古城西郊的运河园内,为21 世纪初新建,在保护原有古桥基础上,移建或组合老桥构建成桥20 余座,桥型各异纷呈,有线条匀称的圆形拱桥,有精致古朴的单孔平梁石桥,也有轻巧纤薄的多孔石梁墩桥,组成了一幅充满水乡韵味的古运河长卷。除了园林桥景之外,在乡野河湖上的石桥景观也别有一番情趣。最著名的要数古纤道桥,在烟波缥缈之中,宛如一一道玉带蜿蜒连贯,春夏秋冬,四季如歌,尽显运河水乡繁华沧桑[10]。位于青甸湖的泗龙桥,桥中一侧刻有桥对:“建桥千年,路达南北;名驰廿眼,水通东西。登新阶级,高拥梅峰,整规旧程,前承鉴水”,驻足桥上远观会稽山麓,气势非凡。位于东浦镇的画桥,古时为河道排涝的闸桥,桥南水面宽广可见稽山苍翠,桥北三山盘踞农田连片。诗人陆游曾云:“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写的便是画桥之美景。

3 结语

综上所述,绍兴古桥是浙东文脉和古越文明的珍贵遗产,无论是对世界和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史,还是对古桥本身的文物与艺术价值乃至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都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古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绍兴发展旅游的重要元素和资源,在新时代越来越展示出她的魅力,可谓历千年而弥新,同光尘而靡远。

猜你喜欢
古桥石桥绍兴
绍兴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论碳审计主体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石桥的传说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绍兴大闯关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