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手术治疗

2021-03-08 04:24胡志伟汪忠镐吴继敏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胃底裂孔食管炎

胡志伟, 汪忠镐, 吴继敏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北京 100088)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us reflux disease,GERD),即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消化道反流物对食管、气管刺激和损伤,造成不适症状、器官效应和(或)并发症发生的一种疾病[1]。其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反酸烧心,以及反流性胸背痛、咽喉炎、咳嗽、哮喘、喉痉挛和误吸等。症状可偶发、频发或持续存在,且可引起反流相关炎症、黏膜损伤、癌前病变乃至肿瘤。我国GERD的发病率约10%,其不适症状和高患病率给病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显著的社会影响,已成为一种常见甚至危害极大的慢性疾病[2]。其中,部分病人可通过内科治疗达到完全缓解。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能长期、有效治疗多数GERD病人,但需PPI长程维持治疗。30%~35%的GERD视为外科疾病[3]。这些需PPI长程维持治疗和PPI疗效不充分的病人有抗反流手术指征[4-7]。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愈和预防并发症发生以及摆脱药物治疗。本文阐述GERD的发病因素、诊断、手术指征和常用手术方法等。

发病因素

年龄≥50岁、吸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可导致抗反流屏障出现结构和功能障碍,促使GERD发生[8]。胃食管结合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是抗反流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反流发生的最主要解剖部位和抗反流手术主要靶点。GEJ多个结构,包括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顺应性及其产生的腔内压力,膈肌脚即食管裂孔的顺应性及其产生的腔外压力,膈食管膜的完整性将腹段食管固定于食管裂孔,腹段食管及其与胃底组成His角(为锐角)构成的抗反流“阀瓣”等,这些结构的任一抗反流能力下降均可导致反流增加。特别是GEJ向后纵隔移位,进入异常增大的食管裂孔,形成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可使抗反流结构出现多重障碍[9]。GERD病人较非GERD易合并HH。研究显示,50%~90%的 GERD病人合并 HH,而非GERD病人合并HH比例较低[10]。一过性抗反流功能下降是导致偶发反流症状的常见原因。这种一过性功能障碍通常可逆。不可逆的抗反流功能和(或)结构障碍,突出表现为贲门不可逆性松弛和HH,是导致GERD成为慢性化的主要原因[5]。

研究表明,人群中HH发生率为10%~50%[11]。胃镜检查显示,正常对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和反流性食管炎病人HH的检出率分别为21.2%、60.4%和78.1%。年龄>59岁者HH检出率明显增加[12]。提示多数HH在出现GERD症状前发生。部分病人则先出现GERD症状,或再逐渐出现HH。故无症状或无食管炎的HH病人可能会在随访中出现症状而演变为GERD。

诊 断

术前确诊GERD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故GERD诊断极为重要。但GERD临床表现极具异质性,需从症状多样性、损伤和病变多样性、抗反流功能和解剖学差异、反流形式、药物治疗反应、社会心理耐受、合并症、胃肠手术史等多个维度予以综合评估。在完善术前评估、确诊GERD前提下,多数中心的手术满意度可达90%以上[4-5,7]。

烧心和反流是GERD的典型症状。烧心指胸骨后的烧灼感,为主观症状。GERD病人烧心发生率达89.2%[13]。反流是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或下咽部,为客观症状。感知酸性物时为反酸,感知食物时为反食。部分病人则可感知胆汁或黏液。其中以反酸最典型。反流问卷调查表明,有典型症状的诊断价值高于非典型症状[14]。根据典型烧心和反流症状可拟诊GERD。相关反流问卷可作为GERD诊断的辅助工具。本中心对慢性咳嗽病人抗反流手术疗效的研究结果显示,烧心和反流典型症状,特别是反流症状,可良好地预测抗反流治疗对慢性咳嗽的效果[15]。病人症状有以下特点,则可增强GERD确诊和手术治疗的信心[5]。①存在典型的烧心和(或)反酸症状;②餐后、饱餐、进食不当或饮酒导致规律性症状发作或加重;③平躺或弯腰等动作可诱发症状;④感知到反流物快速流动至咽喉、口腔、鼻腔或气管甚至排出体外;⑤反复感知到反流物刺激或吸入诱发的咳嗽、喘息或喉痉挛发作;⑥避免饮食、体位变化和活动等诱发因素,症状发作可减少,程度可减轻。

对典型反流症状的病人,应用PPI试验诊断GERD及其食管外症状已成为共识[16]。PPI试验操作简便易行,应用PPI药物双倍剂量至少8周,观察目标症状是否缓解50%以上[16-17]。对以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的病人,PPI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87.7%和42.5%[18]。怀疑为反流性胸痛时,PPI试验是最常用的评估方法,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达85%[19]。对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疑似病人,亦可考虑行PPI试验,虽其灵敏度降低,但仍可简便有效地筛查出其中部分病人[20]。PPI试验阳性或病人既往应用PPI疗效良好,可增强手术疗效信心[4-5,7,21]。

胃镜是GERD基本也是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检出GERD的并发症,如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消化性狭窄、食管腺癌,以及GERD相关解剖学异常,HH和贲门阀瓣状态。胃镜确诊糜烂性食管炎,包括线性糜烂或融合性糜烂,Barrett食管和消化性狭窄,即可确诊GERD。食管黏膜损伤和胃食管阀瓣分级(也称Hill分级)可准确反映反流的严重程度和GEJ抗反流屏障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随着食管炎程度加重和阀瓣分级升高,需手术干预的必要性逐渐增加[4-5,22]。

对NERD、反流高敏感和疑诊GERD呼吸道症状病人,术前食管高分辨率测压与反流监测不可或缺。这些检查可为手术候选者提供关键依据[1,21]。pH-阻抗监测提示反流次数异常或酸暴露异常病人可获得良好手术疗效。对反流负荷在正常阈值内而症状阳性的病人,其他检查提示食管炎或食管裂孔疝时,仍可考虑手术[21]。研究表明,具有频繁而典型的反酸、烧心等GERD症状,以及食管炎、pH-阻抗阳性、食管裂孔疝、反流-呼吸道症状相关性阳性等GERD客观证据,可增强诊治反流性咳嗽、哮喘和咽喉炎的信心[5,7,23]。

此外,上消化道造影诊断HH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亦可用于评价巨大HH病人的食管走行是否迂曲、短食管,疝囊以及疝内容物的形态大小,评估术后吞咽困难和疝复发。并可用于排除或诊断贲门失弛缓症、胃下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评估食管或胃切除后残余胃肠道的走行和吻合方式,以及残余胃肠道排空情况[5]。

值得注意的是,GERD亦是老年人一种特别常见的疾病,但表现往往不同于年轻病人。老年病人更易出现非典型GERD症状,而不是烧心或反流。这增加漏诊的可能性。与年轻病人相比,老年病人更常出现严重的糜烂性食管炎等并发症,需更积极治疗[24]。

手术适应证

关于GERD的手术适应证,目前国内、外已形成共识[4-7],并被外科医师广泛采用。包括以下适应证:①内科治疗失败或逐渐失效,存在不能控制的严重症状或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该类病人手术治疗意愿较大,理论上也最应采取手术治疗。该类病人通常被称为PPI抵抗GERD病人,即口服标准剂量PPI治疗8周后,食管黏膜破损仍未治愈,和(或)GERD引起的反流症状未充分缓解[25]。对PPI治疗反应不佳病人的随机试验中,GERD症状占30%,在社区初级医疗研究中约60%[26],在NERD中约40%,在合并食管炎的GERD中为10%~15%[27]。HH是导致GERD药物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然而除HH等解剖学因素外,还有多种因素可导致病人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所以,该类病人术前必须行完善而详细的评估。证实反流监测异常、合并明确的食管炎或HH的病人才可能更有把握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28]。②药物治疗有效但需长期维持治疗,包括要求改善生活质量、不愿长期服药或认为药物治疗代价较大的病人。该类病人手术适应证较明确,为内、外科医师所共同推荐。手术治疗的长期成本效益良好[7,29-30]。③合并重度食管炎等明显GERD并发症。该类病人常合并HH[31],并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部分病人药物治疗并发症无法永久愈合[26,32];而手术可避免长期服药并彻底愈合和预防并发症复发[33]。④存在明显GERD症状或HH相关症状。与GERD并存的HH被认为是GERD的解剖学病因。GERD相关指南均强调,合并HH的症状性GERD病人适合行腹腔镜抗反流手术[7,34]。需指出的是,部分术前评估未能诊断HH的GERD病人在术中可发现HH[35-36],表明部分存在“隐匿性”HH。⑤有慢性食管外症状或并发症病人,包括反流性咳嗽、哮喘、咽喉反流、喉痉挛和误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乃至危及生命,可通过抗反流手术彻底控制所有形式的反流而获得最佳疗效。但此类病人术前必须评估主诉症状与GERD相关性。存在典型反流症状、有客观反流证据(反流监测阳性、糜烂性食管炎、HH)以及PPI治疗有效的食管外反流病人可能是手术治疗的合适病例[21,23,37-38]。

对于症状持续、有并发症和生活质量低的病人,抗反流手术的远期成本效益比可能优于药物治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成本效益比在7年或8年后开始超过PPI治疗[39-40]。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应用至今已有30年,早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10年左右的持久性已被充分证明[41]。从术后20年的研究结果看,94%的病人在随访中仅报告偶尔或更少的反流症状。其中18%的病人需手术修复以维持疗效,90%的病人对手术治疗满意[42]。即使是高龄病人,腹腔镜抗反流手术仍能取得满意疗效,手术安全性和疗效与年轻病人相似[43-44]。

抗反流手术—经典与创新

英国外科医师Allison于1951年,将病人疝入纵隔的胃回纳腹腔,并在食管后方缝合修补增大的食管裂孔,被认为是现代抗反流外科起源。1955年,Rudolph Nissen首次描述通过胃底包绕远端食管来保护1例远端食管溃疡穿孔病人的吻合口,即Nissen胃底折叠术。病人恢复和反流症状控制都良好。自此,以胃底折叠术为主流的抗反流手术得到发展。1965年,出现以胃底前壁为主完成完全胃底折叠,Nissen-Rossetti胃底折叠术。1991年实施第1例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1985年后,胃底折叠纵向长度从5.0 cm缩短至1.5~2.0 cm的 “短松”Nissen胃底折叠开始流行。1962年和1963年,Nissen先后出现前置180°(Dor)和后置270°(Toupet)两种部分胃底折叠术,以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35]。

目前国内主流的经典抗反流手术为Nissen、Toupet和Dor胃底折叠术。完全胃底折叠虽疗效略持久,但吞咽困难及腹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部分折叠。现行Toupet、Dor部分胃底折叠的术后并发症虽较完全胃底折叠发生降低,但发生率并不令人满意,且其疗效持久性略低于完全折叠[4-5]。2018年,本中心开展腹腔镜新型W-H胃底折叠术。该术式不离断胃短血管,强化食管裂孔修复,在His角和膈食管膜重建基础上进行前置90°和后置90°折叠,形成更接近原生理形态的食管左侧180°折叠。术后随访1年,结果显示其与经典胃底折叠术具有同样的显著症状控制率和PPI停药率,且无复发,有替代经典胃底折叠术的潜能[35]。

随着手术室装备的提升,超高清腹腔镜、3D腹腔镜乃至手术机器人逐渐进入临床应用。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抗反流手术具有潜在优势。显著的优点是增强可视性、改善人体工程学和器械关节。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机器人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目前手术费用较高、出现呼吸衰竭和食管穿孔等并发症风险更高[45],故新技术的费用和安全性有待改善。磁性食管括约肌增强手术(magnetic sphincter augmentation,MS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GERD的方法[46]。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合并肠化生或HH的GERD病人也可安全有效地进行MSA。另外,也有少量MSA应用于减重术后反流或需经胸手术病人。研究显示,虽然MSA存在植入磁环后腐蚀食管风险以及核磁检查禁忌,但MSA与胃底折叠术相比,手术效果相当或优于胃底折叠术。该技术仍有吸引力。

结 语

GERD外科手术通过修复抗反流屏障,通常可持久控制所有形式的反流和反流症状,并减少或停用药物。对于症状持续、药物无法充分控制、有并发症或生活质量低下的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术前应详细评估并严格把握适应证。

猜你喜欢
胃底裂孔食管炎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裂孔在黄斑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