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实践与研究

2021-03-09 01:05周勇陆燕
求知导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双减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周勇 陆燕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一种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其应用价值逐渐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因此,作者将立足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

关键词:“双减”;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2-0032-02

作者简介:周勇(1970.1—),男,江苏省启东折桂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荣获启东市“十佳校长”称号。

陆燕(1975.7—),女,江苏省启东折桂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荣获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称号。

引 言

不难理解,实施“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提出这一政策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味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而是强调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应用,能够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并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式,并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的联系。

一、信息化教学原则

第一,目的性。这一原则强调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过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目的是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1]。教师只有在教学目的的引导下,才能避免教学过程的随意性与盲目性。通常来讲,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认知、过程、情感这几个维度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第二,整体性。这一原则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教学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也就是说,无论对于何种教学目标,无论在教学过程的哪一环节,信息技术均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二是信息化教学系统自身具有整体性。信息化教学包含教育者、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学习者四个要素,而这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第三,主体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信息化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协同活动的状态。

第四,适度性。从本质上来讲,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是诸多教学方法中一种具体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不能单独发挥,只有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才能充分突出其优势。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化学知识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建构基础知识都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相对于以往单一的语言讲解方式,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无疑十分契合“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是化学学科的基石[2]。具体来讲,化学主要从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物的性质以及化学用语的概念等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其中,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混合物等。物质的结构包括离子、原子、分子等。化学概念包括置换反应、化合价、化学式、氧化反应、相对分子质量等。而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化学基本原理,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化学概念与原理知识都有微观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对此类知识进行学习,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媒介要素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不但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与真实感,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质量。

(二)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反应过程、理解化学本质、记忆化学知识、加强过程体验[3]。毋庸置疑,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奇妙的知识都蕴含于实验过程中,为了提升实验质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全过程。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实验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实验原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可以增强实验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后续的实验步骤产生期待感。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原理。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实验为例,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这两个实验的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都有一定的关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思考是否可以用氧气的制取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步骤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法不是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动态的表现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类比中思考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这一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长期记忆与有效迁移,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对已学知识进行筛选与重组,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沟通现实生活

从学科特点来看,化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空气、水资源,还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反过来,将生活中的事物引入教学中,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入社會生活中的案例。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以“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例,人们生活中使用的燃料多为化石燃料,而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资源,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互联网中丰富的学习资料。例如,挖空的煤山、石油争夺战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一些新能源。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对本课内容产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身边事物,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教学

计算知识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原子质量比、原子个数比、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需要指出的是,化学计算并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穿插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所以,如果学习过程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在理解与记忆知识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解决化学计算比较枯燥的问题,教师同样可以将化学计算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丰富的化学计算学习材料。例如,化学肥料中的含氮量、空气中的污染物是否超标、生成气体的多少等,都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计算问题,从而减少传统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负担,这同样也是“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双减”政策的落实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则给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线索。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同时,还需要及时梳理和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郑娟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118,120.

2691501705201

猜你喜欢
双减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