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2021-03-09 01:05周伟
求知导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课堂提问作为初中数学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文章将着眼于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以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2-0034-03

作者简介:周伟(1985.11—),女,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初级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提问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因此受到了教师的推崇。有效的提问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而不合理的提问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有效的提问方式,进而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了通过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充分保障提问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在提问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问题难度。在备课环节,教师既要了解教材,设计教法,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此来合理调控问题的难度。通常来讲,问题的难度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容易陷入思考“僵局”,并产生抵触心理。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且难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避免设计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

第二,优化问题梯度。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那些超出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学习难度适当降低,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中,设计问题链是一种基本方法,为了合理使用这种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同时,梯度性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层层剖析,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第三,选好问题角度。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契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具体来讲,问题既要能够被学生接受,也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体现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力求采用新颖的提问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增强问题的灵活性,并通过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第四,调节问题密度。尽管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课堂提问方式是否有效,并不是取决于教师提出了多少问题,而是要看问题是否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即使是有效的问题,教师也要注意适量原则。过多的问题容易影响教学的进度,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保持。因此,问题设置需要做到张弛有度。

二、初中数学有效提问分类

初中数学的提问形式是多样化的。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将初中数学的有效提问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预设性提问和应激性提问。这种分类方式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是否在课前预先准备好。若教师在课前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提问,那么这种提问方式就属于预设性提问,如新课导入环节的提问。与之相对应的是应激性提问。这种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或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而提问的方式,如当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无法打开思路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与点拨。

第二,个别提问和集体提问。这主要是根据提问对象的差异而划分的。个别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相反,集体提问是指教师依据课堂中的普遍性问题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需要指出的是,当个别提问具有典型性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全体学生回答问题。而针对集体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某些学生进行回答。

第三,教學提问和非教学提问。这种分类的依据是提问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有关。若问题直指教学内容就是教学提问,反之则是非教学提问。需要说明的是,非教学提问并非完全与教学内容无关,而是存在一种间接的联系,并且能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提问和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以此为基础巧妙地引出教学内容。

第四,引导性提问、强调性提问与巩固性提问。引导性提问是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提问,以便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强调性提问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恰当的问题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等。巩固性提问是指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印象而进行的提问。

第五,记忆性提问、思考性提问与探索性提问。这类提问是根据学生的思考水平划分的。记忆性提问的目的是对知识进行再现,防止学生出现遗忘。思考性提问具有一定的深度,而学生要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性提问具有最高的思考层次,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应用与调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可以发现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问设计有待改善。有时教师对要提出的问题准备不足,所以提问的内容比较随意,提出的问题比较僵化或者简单。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多以单一的知识理解型和记忆型为主,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教师应该明白,知识性学习固然重要,但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更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第二,提问等待时间较短。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普遍没有给出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会要求学生立刻给出答案。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思考的深度不够,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思考质量。

第三,提问的连贯性不足。在长期以来的课堂提问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配合新知识的讲授出现的。知识讲授的完成意味着提问的结束。由于问题缺乏连贯性,因此无法引发学生进行连贯性的思考,也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同时,这种情况也使学生难以对相关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

四、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有效提问策略

(一)设计优质问题

从基本特点来看,优质问题能够突出问题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优质问题,并使其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给学生提供比较广阔的探索空间,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常来讲,为了设计优质问题,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而有效的提问主要分布于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在新概念的讲授中进行提问。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并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第二,在进行知识类比时提问。有些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例如,在学习“立方根”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平方根”的知识设计问题。第三,在知识应用时提问。这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可以在知识应用环节设计相关的问题。

(二)基于作业任务进行提问

为了增强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且高效地完成作业,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丰富数学作业的类型,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作业内容。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以下几种问题类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第一,针对动手操作类作业提出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活动性的任务,使其在不断的实验推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旋转”的相关知识为例,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布置一项动手操作任务,让学生体验剪纸活动,并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思考是否可以利用旋转知识设计更加美丽的图案。第二,针对实践类作业提出问题。实践类问题既可以使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也可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对于一些不易直接测量高度的物体,我们可以利用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计算物体的高度,因此,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作业任务,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锻炼效果。

(三)依托合作学习进行提问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仅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相对于独立性的问题探究,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够使不同观点得到碰撞,从而促进自身的思维发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通常来讲,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部,教师要对不同学习基础、性别、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而小组之间则要保持大致相同的水平。以使学生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小组间的公平竞争。第二,合理调控小组人数。4~6人的小组人数是比较适当的。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问题思考中。若小组人数过少,则无法体现出合作的价值。第三,及时调整。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不断发展變化的,所以合作学习的组织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对分组进行阶段性的调整,以此来保障学生合作的实效性。

(四)给予充足空间

问题的解决过程通常需要多个步骤,其中至少包含听题、分析问题、再思考、回答问题等多个环节。针对这一连串的步骤,学生通常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所以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通常来讲,所需时间的长短与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密切相关。

在回答问题时,教师通常不需要对问题进行重复,更不需要直接对问题进行讲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是对学生最好的帮助。在课堂等待期间,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分层引导。后进生得出答案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优等生的思考时间会比较短,因此,教师要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回答。第二,课堂提问面对全体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有被点名回答的可能性,所以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第三,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况,以便准确地选出回答对象,从而提出比较典型的正确答案或者错误答案。同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也能够在此过程中思考如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五)关注知识迁移

从学科特点来看,尽管数学知识内部存在系统性的联系,但不同类型的知识往往分布在多个版块中,所以知识点显得比较零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他们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函数、不等式、方程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而这三种之间知识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的。以函数知识为例,其图像可以视为研究不等式和方程性质的重要工具,而不等式和方程又是判断函数图像的依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这三种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并设计相关问题,以此使学生在转化、对比、归纳中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构建比较完善的认知体系。以“2x+7>0”这个问题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函数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根据这一思路,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转化成“当一次函数y=2x+7的函数值大于0时,求自变量的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问题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问题解决思路,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一直都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一般方法,并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提问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张娜.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2020,17(36):209.

2286501705344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