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021-03-09 13:30马晓红
考试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摘 要:文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农村地区为例,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和总结,为边缘地区寻求更好地解决策略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效能感

一、 概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一线教师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的新生和发展;但对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的得心应手的一线老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性,尤其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体验,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认识和信念。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影响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及水平;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投入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因此,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不容小觑。

二、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效能感低下的因素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中没有真正确立起教师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案、教学模式出自专家,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充分发动一线教师的主动性,比如没有与教师一起探讨当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培训中也没有与教师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教学、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更没有建立起使用新教学方法时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等。在教师培训中把新倡导的理念、模式和方法通过讲座介绍给一线教师,有时候优秀教师进行了示范,仍然有一种给予的感觉,在大的教育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线教师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感觉“自己教了半辈子书,现在却不会教了”,致使教学效能感降低,没有信心和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他们还议论新方法的价值和可行性,甚至有人更加对棍棒教育坚信不疑。

(二)教育观念及教师能力的影响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难以相信师生、生生讨论可以获取知识;通过实践和活动的参与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教育本质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着教学效果。班级授课制使用的是更多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必要时做笔记,全班学生统一行动。而现代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活动,容许学生的言行自由。但许多教师感觉不适应,认为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较难管理,有些差学生更是肆无忌惮,“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管,这样乱哄哄的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贫困落后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能力普遍低,教学效果差,教学效能感低,教学改革动力不足。

如教师有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活动;有时学生不能平等、合作的学习、交流;有时气氛过于高涨,使课堂“乱成一片”;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难以做到追问、画龙点睛的总结;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把握时间,使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三)学生素质及班额

在农村地区,学生基本没有课外书,知识面窄;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家长制作风浓,学生的个性不突出,即使孩子有见解,家长的一句“娃娃们懂什么”,也就没有了说话的机会,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听话就行了。学生已习惯了这种只需要静听,在课堂上不善于表现自己,不善于与教师交流,更别说辩论。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家长很难支持;教师孤掌难鸣,教学效果差,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低,推进课改成为形式。

班级人数较多,五六十人的大班级很普遍,如果没有辅助人员的情况下搞活动,要么造成顾此失彼的状况,违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学宗旨;要么无法关注教学过程,只能草率收兵,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课改的推进。

(四)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认为,学生要想考上学,就要从小学阶段抓起。所以中国小孩的书包很重,基础教育任务是很艰巨的。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始终没有减下来。有些学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家长却反对,寻找各種渠道要求学生补习和训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教师教学严格按照国家的课程计划进行,学校和教师个人基本上没有权利改变它,这有利于全国各地教育目标和学生素质的统一要求,但不利于地方和教师的灵活调整,每学期每节课都有进度逼着,面对的是任务的完成,许多教师都抱怨,如果教学中搞活动,做实验,讨论,教学方法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夹缝中生存的一线教师,难于两全其美,教学效能感降低,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不大。

(五)现行评价制度的制约

目前在课程改革实验区反映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在访谈中教师们说:“领导倡导大家使用新方法,但还是按成绩的高低评判教师教学的好坏。”“使用新方法教学费力费时,而且吃力不讨好(即得不到好的评价)!”据了解,有些教师迫于学生成绩的压力,采用一定的手段劝退成绩差的学生,或者让差学生开智力有缺陷的证明(这样在教师的考评中不统计这些学生的成绩),这种做法是何等的没有人性化!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让教师们受挫,降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改革没有积极性。教师没有评价权,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评价不变,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不了根本性的转变。

三、 提高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

新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阻力,这是必然的。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法改革成功的关键。下面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师效能感的方式策略。

(一)在培训中做到教师的真正“参与”

目前这种教师的培训方式远离了实际教学和现实环境,对教师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对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启发不大。本地区21世纪初在教育系统进行了一个项目,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一线教师在专家的帮助之下共同开发的。教师的培训过程也是让基层教师就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亲自设计教学活动,然后进行试教、集体评议,专家或培训者进行再评价或指导。那么专家也在推行其倡导的方法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矛盾,并不断指导教师努力钻研并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们因受到尊重而不知所措到自豪;因接受了艰巨的任务而自我怀疑到自信;也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没想到过的成果而感慨万千。这一过程促了教师的成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效能感,促进教师克服困难的动力,推进教育改革。

(二)提高教師的活动设计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新课程培训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更需要的是实践方面的深度培训。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能力,不是几次理论讲座能解决的,需要持续的实践操控的指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具备的能力不同了,以前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在要求教师具备民主平等的意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育教学的过程;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启发、指导、帮助、支持学生的能力;选择教材、收集资料的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我们可以经常在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将同一学科的教师集中组织在一起,让他们放开思路、集思广益,共同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并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因此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活动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回顾、检查并进行分析,并组内相互交流,提出建议;并用这些策略来监控、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教师的能力水平高,活动式教学效果好,教师效能感高,良性循环,教师又会深入到教学方法创新,对教学改革热衷,乐于与学生沟通。反之亦反。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地教师开发乡土资源,在校内、各学校之间也可以开展小学生各种作品展览、竞赛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在农村虽然使用的材料与城市学校不同,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活动形式、竞赛内容都是手段,学生的发展是目的。在各阶段的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全面素质,重视学生潜力的开发,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挖掘学生潜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的强力支撑,课堂活了,学生动起来,教学效果倍增,教师教学效能感增强,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达成。

(四)适当减轻学校的教学任务

中国的学校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内容太多,教学任务太重,在教学中增加学生活动,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它的设计并没考虑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和体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与体验,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方向,重视教学中的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所以国家可以“宏观调控”,减少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降低内容难度:可以“微观放权”,给予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权力。这样课改遇到的问题将会减少,教师不会疲惫不堪,左右为难,学生的素质将得到很好地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会增强。

(五)加快评价制度改革的步伐

国家在不断倡导新的教育评价方式,即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各种考试中能力检测的分值不断加大。根据调查反映课堂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近年来课堂上教师不说一些教学禁语,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少一些批评,在各种活动中经常把“从表扬开始到表扬结束。”挂在嘴边。还使用各种手段评价学生,如成长记录袋等。但力度不大,这些还不足以改变学校对学生和教师实质性的评价。教育实际中分数还是学生和教师的命根子,奖惩仍然以此为据。所以国家、学校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摒弃机械、呆板的管理方式,努力发挥为教学服务的职能,健全科学、规范化激励机制,从而为教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体验到自身价值,使学生和教师多一些成功的体验,使教师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促进他们效能感的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总之,教师教学效能和课程改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家庭、从学校到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教师,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感受改革成功的喜悦,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坚信自己的潜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在参与中行动,在参与中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党彩萍.教师教学效能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马晓红,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