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域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1-03-09 13:30韩小丽
考试周刊 2021年13期

摘 要: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已经成了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课题。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结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流程,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到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和内容,同时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效果、直观效果,逐步培养起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于;课题教学;信息化视域

一、 引言

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学习难度比较大一直是高中生所“诟病”的学科。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于学科融合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转变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具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二、 课前指导预习,提供预习资料

预习是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数学预习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很难从教材中提取到相关的知识点和考试重点,这也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通病。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预习的资料,学生只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自主完成预习任务,有效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资料,也为课堂学习提供了必要基础。

以《指数函数》为例,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以后第一次接触到指数函数的内容,学习的难度有所增大,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完成指数函数的内容,导致后续的对数函数、幂函数学习同样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将指数函数的内容以微课的方式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前完成指数函数的预习工作,微课预习资料分为三个视频,每个视频2~5分钟:第一个视频介绍指数函数的定义,包括a>0但不等于1的规定,了解自变量x和定义域R,时间为2分钟左右;第二个视频介绍函数的图像和函数值的分布情况,按照a>1,a<1时x和y的变化进行演示,教师提供的主要为动态视频内容,同时以旁白的方式引申值域和定义域的内容,时间为4~5分钟左右;第三个视频介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主要是强化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需要形成图像和性质的表格图(思维导图),完成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任务。三个视频都要上传到校园网上,教师后台查看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为学生提供预习的检查任务单,任务单提供简单的指数函数题型,教师根据后台学生预习数据和任务单完成质量来研判学生预习效果,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 课中丰富资源,拓展课堂内容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围绕数学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资料的补充,传统技术基本是以备课为主,即教师备课的资源决定了教师课堂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的容量。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快速提取相关的教学资源开展知识拓展工作。

以《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例,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随机事件的计算方式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内容。这一章节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阶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基本是以完成课堂例题为主,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例题学生掌握知识点即可,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事实上,在随机事件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例题和教师提供的简单例题内容感觉到枯燥无味,因此想要了解高考题型中的随机事件的概念知识考核方式和题型,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学校电脑上在线搜集关于随机事件概率相关的试题,将五年内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关于随机事件的高考题型进行快速的整理并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高考题型,通过这种方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高考题型的内容,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 课堂实施互动,白板抓取内容

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模式。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如电子白板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抓取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专业性指导,快速回应学生学习需求,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以《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为例,讲解斜率时教师一般会先理论讲解斜率的计算方式,即给定两点P1(x1,y1)与P2(x2,y2),則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k=y2-y1x2-x1,然后教师会用动态图示的方式进行演示,但对高中生来讲在“理论+动态图”的方式演示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演示全部内容,学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P1(x1,y1)与P2(x2,y2)的顺序变化是否会导致斜率变化,当直线平行于y轴或与y轴重合时k=y2-y1x2-x1是否成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用白板技术抓取动态图示中的内容进行演示和说明,如P1(x1,y1)与P2(x2,y2)的顺序变化是否会导致斜率变化?教师可以将动态图中的图片进行抓取,然后结合图示分析P1(x1,y1)与P2(x2,y2)两个点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预设两个点变化,最终得出的k是否会发生变化,以此帮助学生找到P1(x1,y1)与P2(x2,y2)的关系变化并不影响斜率k。总之,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动态抓取教学中的资源,快速回应学生的问题需求并抓取相关的数学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在初期阶段,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五、 课堂培养逻辑,直观数学变化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别是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明显增大。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内容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数学的变化和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降低数学学习和理解难度。

以《空间向量及运算》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习惯性的以理论讲解为主,通过套用平面向量的知识完成空间向量的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图形理解空间向量加减法运算及运算律的过程,导致在后续涉及空间向量时学生容易出现运算错误。因此在空间向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交换律和结合律等知识时需要给予学生几何意義,通过配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法则,将加减法的计算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图示内容,用图例展示空间向量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空间向量在空间中平移等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计算的逻辑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变化与内容,通过图片变化的方式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六、 课后指导复习,提升复习效率

课后复习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复习一般是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干预。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等为学生提供复习资料,同时利用微课丰富学生的数学预习资源,提升学生复习的效率。此外,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钉钉等渠道为学生复习讨论提供便利,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提升课后复习的质量。

以《三角函数》单元教学为例,在单元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应为学生复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本章节设计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任意角及其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比较多,单纯依靠学生个人复习很难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复习指导。一方面,教师结合《三角函数》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提供微课复习资料,鼓励学生按照复习资料进行复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作业,结合作业内容反复观看微课资料,逐步构建起三角函数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学生在三角函数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包括三角函数图形和性质理解、应用等问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内容都会造成预习的障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钉钉群、微信群等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互补长短、提出自身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教师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对共性问题在下一课时进行集中解决,对个体的问题鼓励学生多对一的帮扶,通过复习指导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信息技术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复习资料和内容,积极给予学生数学有效指导,不断提升高中生学习能力和水平。

七、 结语

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纳入高中数学学习的流程当中,积极开发数学信息资源校本,做好数学教学的合理渗透,帮助高中生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谭森伟.强化图形引领 彰显数学魅力:浅议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渗透[J].新课程,2020(33):80-81.

[2]周伟韬,孔德宏.新课标视角下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以湘教版必修部分“概率”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8):148-150.

[3]孙立坤,张红.多元文化视角下彝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调查与实践研究:以凉山州“一类模式”民族高中数学教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4):91-95.

[4]吴秋霞,卓剑.问题串、变式串、解法串: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0(23):93.

[5]赵得松.开发高中数学教学中错题资源的价值、误区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72):99-100.

[6]石琳.以问题驱动探究,促学生能力提升: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复习教学为例[J].高考,2020(28):103-104.

[7]梁治明.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方法和途径:评《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0(8):115.

作者简介:

韩小丽,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