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探究

2021-03-09 13:30王幼算
考试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课堂探究说理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逻辑性的学科,它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的思维内核就是推理。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体系下,能否用理性的思维分析和看待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是衡量一个人数学思维水平好坏的标准。“说理”课堂的创设,让课堂从关注结果转变成关注过程,以及关注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凸显数学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探究

一、 引言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体系下,能否用理性的思维分析和看待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是衡量一个人数学思维水平好坏的标准,数学的“说理”课堂可能是培养学生数学认同感最有效的平台。“说理”,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会说、会表达、能用数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或阐述一个生活现象或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会“说”的前提是会主动地去“想”,能积极地去探寻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思考问题的数学方式,用数学的眼光理性地看待世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说理”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言语表达的能力能到提高,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互相表达的过程中促进了同伴间的合作交流。

二、 积极建构,营造良好的“说理”环境

(一)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学生的“说”是要建立在良好的对话环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课堂上教师要创建宽松活泼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对同伴好的发言进行肯定和接纳,对于同伴欠缺完整或者错误的回答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说”及时进行公平公正的点评,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关注学生表达的不足和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和言语来正视学生的“说理”过程。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是相对稚嫩的,体会性的言语居多,教师应该适当地放宽学生表达的标准,在不影响数学严谨性的前提下,让学生暢所欲言。当然,“说理”的重点在于说的要“理”,所以教师要适时的进行数学规范化用语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符号与数学名词,关注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二)贴合学生,合理设问

一个好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开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说理”意识,那么创设以问题导向的课堂是必不可免的。好的问题,是蕴含趣味和科学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好的问题,是具有启发性的,可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串中,有序地思考,很好地保证了思维的连贯性;好的问题,是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学生看到问题时,能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习认知顺利完成对接。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冲突和推进;好的问题,能精准地传达一节课的重点知识,蕴含了丰厚的育人价值。总而言之,教师合理的设问是学生“说理”的触发器。

(三)畅所欲言,方式多样

“说理”指的是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这意味着,学生不止可以通过“说”的方式进行表达,还可以通过书面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在试卷考查时,多一些主观题,这些主观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开放性的考查,可以激励学生的书面表达欲望。不只是语文可以进行作文的写作,数学也可以,比如让学生用100字左右谈谈对《平均数》的认识。再比如,考查学生“说理”水平一个好的载体就是思维导图,遇到知识比较集中,系统性比较强的单元时,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或者半节课,让学生画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然后评选出最直观最准确最有创意的作品,学生在“说理”的呈现上形式丰富多彩,老师也可以多个维度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然,还可以组织数学的辩论赛,通过激烈的争辩过程,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例如《圆锥的体积》这节课,为了增强学生对“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个知识点的认识,把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的同学分为一队,另外的同学分为另一队,这一队认为“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两队各自去收集证据,可以借助互联网,可以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可以用自己的合情推理等方式,最后,通过争辩得到正确的结论,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数学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态度,同时也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三、 充分挖掘,善用多样的“说理”素材

“说理”中的“理”作为名词,指的是数学的概念、知识的本源,作为动词则是“推理”“有逻辑地思考”。人教版的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就开始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初步“推理”的意识,在《数学广角——推理》中教材设置大量的实际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对每个情境的推理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但是学生可能在“说理”过程中表述比较无序,语言组织较为混乱零散,上下句的关联性和逻辑感不足。例如“小东、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这道习题,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次组织语言,“小伟是三班的,小东在一班,所以小雨只能在二班”。教材作为官方的知识载体,自然是教师最应先关注的素材来源。当然,培养学生“说理”的素材并非仅来源于教材,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自然,“说理”的知识载体,也是丰富多样的,代数、几何、统计都可以是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良好依托。

(一)教材与生活相融合

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比如研究完《面积》,学生已经了解面积的意义和作用,到了《体积》,其实就可以让学生参照《面积》的章节结构,合理地猜想《体积》这个章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探究的方式以及体积的意义和作用,合情合理的猜想,是学生敢于“说理”的关键。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可以多利用关联性比较强的章节,来进行学生“说理”的训练。比如学习《反比例》这节课时,设置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看到这节课的标题,大家联想到什么?

生:正比例

师:谁能帮大家回忆下,什么是正比例?

生:描述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增加,导致另一个量也增加。

师:那什么是反比例?

生1:应该也是描述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减少,导致另一个量减少。

生2:不对,应该是,一个量增加,导致另一个量减少。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1:反比例肯定跟正比例有关系,因为它们是一组反义词。所以,正比例是增加,反比例就是减少。

生2:因为“正”的反义词是“反”,这个“反”指的是,两个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换句话说就是变化的动作是相反的。

这节课,就是很好的“说理”素材,學生从一正一反中感受数学的辩证思维,体会数学的系统性,对于未来遇到的同类型问题,敢于进行同质比较,合情推理。教材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师应该擅长利用教材的结构,进行“说理”课堂的设计。

除了教材,生活中有很多的素材也可以供教师挖掘。比如“为什么大部分下水道的井盖是圆形的?”,设置一节这样的探究型课程,可以让学生的“说理”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要综合的组织自己学习过的所有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通过猜想、试验、对比分析、理论解释、归纳总结、综合运用等环节,完整的进行有逻辑地思考与操作,在充分发挥数学性的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能力,以及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

生1:从形状来看,圆可能比较美观。因为非常对称,中国对于对称美的追求历史久远(展示收集到的证据:中国的对称审美,国外的井盖不是圆的)。

生2:从成本的角度,同样的宽,圆可能覆盖的面积比较小,节省材料。(展示计算的成果,计算了同样宽度的方形和圆形得出结论)

生3:从运输的角度,圆没有棱角,可以便于滚动……

生4: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入井口,没有棱角,能保护井道工作人员。

(二)数与形齐头进

陈省身先生说:“推理很要紧,学生应该学会推理”。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都花在计算上,对于“推理与证明”的训练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学生到了初中,出现了思维的断层,面对初中大量的逻辑推理与证明说理,学生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说理”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并不会为时尚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类型的知识模块,做好与初中的对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系统。

首先,在算术与代数的教学中,除了训练好学生的运算技能,弄清楚“算理”更为重要。可以先从“数独”“幻方”入手,培养学生初期的推理意识,然后可以在数系扩充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的验证运算的封闭性,比如在学习分数的运算时,就可以让学生自行验证各种运算律在分数的体系里也是适用的。紧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类型运算之间的关系,比如让学生尝试阐述,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每一次运算技能训练时,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运算对象的类型,运算的依据,以及所运用的法则和运算律,学生出现运算错误,要及时地让学生总结反思,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增强学生的“算理”意识,从而在保证计算的准确率的同时,加强深度学习。其次,统计模块的“说理”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用统计量来解释生活现象,用数据来指导生活,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些都是很好的“说理”节点。

参考文献:

[1]郑清兰.小学数学基于说理理念的深度学习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124.

[2]张敏.思考应有序,说理应有据[J].教学纵横,2019:45.

[3]庄勤真.基于深度学习的说理课堂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2):27-28.

作者简介:

王幼算,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西园街道霞浯小学。

猜你喜欢
课堂探究说理小学数学
检察法律文书说理现状分析
我国民商事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有效教学浸润体育课堂探究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南海外交战:“说理”“论法”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