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归因训练对青少年抑郁患者症状及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2021-03-10 14:31孙丽丽1王玲花1玲2史俊研1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归因团体检出率

孙丽丽1,王玲花1,葛 玲2,史俊研1,王 莹

(1.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3.太原市外国语凤凰双语中学,山西 太原 030001)

近来青少年抑郁已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状出现率为22%~60%[1],青少年重度抑郁患病率为0.4%~8.3%[2]。国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40%[3]。202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福荣等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抑郁症状检出率,发现国内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8.4%,其中男生检出率为25.5%,女生检出率为27.1%。抑郁不仅会引起学业不良(休失学)和社会功能损害,青少年抑郁症还与许多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有关。抑郁是自残自杀行为、暴力问题、吸烟和饮酒等物质依赖行为的高危因素。

临床工作中发现抑郁患者多伴有负性归因偏向且自我效能感低,他们面对事件更易于做出负性归因,不良的归因进一步加重个体的无助感,导致个体效能感降低,变得被动退缩[4]。改善抑郁患者的归因方式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5例青少年抑郁患者进行为期5周的团体归因治疗,来探讨团体归因训练对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症状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临床干预提供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20年1月~2021年6月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青少年抑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团体归因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用药组)各35例。入组标准:由2名精神科主任医师根据ICD-10诊断为抑郁发作。SDS得分大于53分;年龄在12~18岁;初中文化程度以上;自愿参加团体归因治疗且完成知情同意;有问卷应答能力。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及重型精神疾病,有明显自杀倾向,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均衡可比(P>0.05)。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符合统计学要求。

1.2 研究工具

入组被试者治疗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进行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共20个条目,分为4点评分,得分=原始分×1.25,总分在25~100分之间,总分<53分为无抑郁,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重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研究采用王才康等(2001)翻译修订的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总共10个条目,采用四点量表式计分,各项目均按1~4计分。

1.3 团体归因训练方法

实验由1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实施,由4名经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担任助手。团体归因训练共10次,每次2 h。团体干预内容如下:相识与支持;症状的心理意义与认知的作用;成长背景与基本信念的讨论;认识归因: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认知重建与行为训练:重建归因(2次);归因方式的巩固与行为训练;自信心的训练(2次);未来计划分享与离别。干预结束后对实验组经行为期两周的电话随访,巩固干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对两组的干预评定结果分别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团体归因训练前两组SDS、GSES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团体归因训练前两组SDS、GSES得分比较(M±SD)

2.2 团体归因训练后两组SDS、GSES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团体归因训练后两组SDS、GSES得分比较(M±SD) 分

2.3 两组训练前、后差值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训练前、后差值比较(M±SD) 分

3 讨论

归因治疗是一种调整患者归因方式以达到对患者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治疗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1-3]。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归因训练的形式之一Bandura的自我效能学说为基础,以青少年抑郁为研究对象,制定以调整归因方式为核心的团体训练,帮助患者在生活工作中对归因方式有所觉察,建立积极有效的归因,提高胜任感和力量感,促进情绪和行为的调整。

本研究显示,为期5周的团体归因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与自我效能有明显干预效果。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团体归因训练属于认知行为治疗范畴的一种,认知的改善改善对于情绪的调整是第一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抑郁,不再将抑郁妖魔化;第二: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建立与同质性的团体使成员获得归属感,团体成员感受到接纳与尊重有助于抑郁情绪的改善;第三:情绪症状的缓解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希望感,体验到更多的自我效能感,效能感的提升会强化患者积极归因,打破抑郁的恶性循坏。第四:通过想象训练、自我指导训练、角色扮演等巩固患者的正性归因。至此,患者得到了症状-心理的改善,这种改善不仅是症状和功能的恢复,而且是心理特质的良性重构,以更有效地应对以后的生活,减少症状的复发。抑郁的归因训练是认知行为治疗的一个新的尝试已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得到关注,本研究以青少年抑郁为研究对象,为我们临床工作者在青少年抑郁的干预实践中提供指导,也为归因训练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证依据。

猜你喜欢
归因团体检出率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