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

2021-03-10 14:32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郑州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会多数情况下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自觉爆炸样头痛,且在脑出血过程中压迫周围神经组织,继而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心脑血管科中较为常见[1]。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介入栓塞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相对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术能够有效防治动脉瘤破裂,具有微创、简便、恢复快等特点,但动脉瘤仍有复发的可能,且一旦复发,患者将面对再次出血风险,加大康复难度,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亦是治疗的关键[2-3]。为充分评估影响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完善颅内动脉瘤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者以132例颅内动脉瘤并行介入栓塞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20年4月133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6例,女57例,年龄54~76岁,平均(68.4±7.5)岁;电话随访术后复发结果。2年内,复发32例。

1.2 方法

颅内动脉瘤患者均予以介入栓塞治疗,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全身肝素化,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在导丝引导下送入瘤腔,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微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予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患者术后均立刻进行Raymond分级评估介入治疗效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6、12、18、24月分别进行电话随访,统计复发情况,按照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稳定组。

1.3 调查指标

收集所有患者病历及随访资料,设计单因素分析量表,评估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男/女),Hunt-Hess分级:分为Ⅰ~Ⅴ级,临床表现由无症状或轻微头痛、颈强直到深昏迷、去脑强直的濒危状态,本文因复发组例数较少将部分项目进行合并,分别以Ⅰ~Ⅱ、Ⅲ~Ⅳ、Ⅴ为三组进行比较;改良Fisher评分分为1~5等级,等级1表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级2表示出现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级3表示较厚层面出血,等级4表示脑室出血,等级5表示脑室出血或脑内血肿伴有血块。同时统计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动脉瘤破裂、即刻栓塞结果、栓塞模式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对可能影响术后复发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赋值后予以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础资料单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资料单因素分析

2.2 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见表2)

表2 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3 讨论

医院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单纯栓塞和支架辅助栓塞;单纯栓塞指的是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也是经过ISAT证实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但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后者则是在支架等辅助材料帮助下行栓塞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但临床需密切关注动脉瘤大小、解剖位置等,以免手术效果不佳术后出现复发,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利于生理心理健康[1-3]。本研究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评分及动脉瘤直径、动脉瘤破裂、单纯栓塞均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Hunt-Hess分级是评估动脉瘤破裂及神经缺损情况,评估等级越高,提示临床动脉瘤很有可能破裂且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病情较为严重;改良Fisher评分则是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风险,动脉瘤一旦破裂引发脑血管痉挛,将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同时,如动脉瘤直径较大,尽管在手术适应范围内,但难以完全填塞,而且较宽的动脉瘤有着更大血流冲击力,久之可使动脉瘤内弹簧圈被压,致密栓塞率下降,术后易复发[1]。在本研究中,稳定组63.35%患者采用支架栓塞,其优势在于支架辅助栓塞可促进动脉瘤内血流流动,改变瘤体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复发率。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研究者提出,如降低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率,需考虑瘤体大小、栓塞术式选择及患者选择标准。如患者动脉瘤直径小、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良好者,根据动脉瘤处血流动力学评估结果选择单纯栓塞;如患者虽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且意识良好,但肿瘤直径较大,可能阻碍动脉瘤内血栓化,建议采用支架栓塞介入治疗,促使动脉瘤的解剖愈合[2]。同时还需注意,使用支架辅助栓塞后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有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治疗时如瘤颈确实较宽,弹簧圈无法固定时才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且术后嘱患者规律、积极随访,及时掌握病情变化,避免术后复发。

综上所述,导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尤其是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评分及动脉瘤直径、动脉瘤破裂、单纯栓塞等因素,需及时关注存在上述因素的人群,针对其病情需要及机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术式。但本研究建立的回归模型还需在院外病例中继续验证其可行性,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基于DANTE预脉冲SPACE MR序列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