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医案的消风散治疗皮肤病证治规律研究

2021-03-12 02:01许馥容向丽萍李湘鹏陈思文唐源苑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脉象荆芥蝉蜕

许馥容,向丽萍,李湘鹏,陈思文,唐源苑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消风散是皮肤科经典祛风止痒方剂,历史悠久,且临床应用颇多,历代不少医家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多种风湿热邪侵犯肌表的皮肤疾病。此方最早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同方名约有39种,但出自明代《外科正宗》的消风散应用最广。药物组成有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木通、当归、生地、胡麻、石膏、知母、甘草;众药合而为之,具有祛风止痒、清热祛湿之功效。消风散现已广泛应用皮肤临床,本文通过对消风散现代医案的数据整理,挖掘消风散方药运用规律,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消风散”为主题词、“1980-2020年”为年限,在CNKI中检索并收集有关消风散的文献790篇,再根据纳入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排除,最终收录165篇符合标准的皮肤科医案,并使用Excel表格建立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的数据库。

1.2 医案收集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以消风散为主方治疗皮肤病的个案文献报道,以初诊资料为主,具有完整诊疗信息;②医案中初诊使用他法无效后转用消风散治疗有效者;③现代消风散化裁甚多,本文以《外科正宗》记载消风散为主;④所用药物至少包含原方10味,“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必须包含2味以上,加味药物不得超过6味;⑤医案中必须为口服汤剂治疗,且明确指出药物剂量。

1.2.2 排除标准 ①使用中药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西药等其他治疗手段;②大样本临床报道不予纳入,有典型案例符合纳入标准者除外;③消风散与其他方药共同治疗或其为辅助方药者。

1.3 资料整理

对符合标准的医案进行原始资料提取,使用Excel表格进行信息收录整理,包括文章名称、性别、年龄、初诊时间、中西医诊断、发病症状、原方药物、加味药物、舌脉象。

1.4 资料规范

①病名根据《中医外科学》[1]《皮肤性病学》[2]等对其进行规范;②药物根据《中药学》[3]《中药大辞典》[4]对其进行规范;③症状及舌脉象按照《中医诊断学》[5]《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6]要求进行规范; ④剂量统一换算,以“g”为单位。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软件,分别对已分类整理的各类数据进行频数及比例的整理。

2 结果

2.1 性别

所纳入的165例个案中,男性93例,女性72例,男女比例为1.29∶1。

2.2 年龄

165例个案中均对年龄有记载,最小19个月,最大91岁,平均年龄37.3岁。其中0~6岁、7~17岁、10~40岁、41~65岁、66岁以上的个案数分别为13、24、62、45、21,说明消风散对于各年龄组的皮肤病均适用。

2.3 发病季节

选入的个案中有154例记录初诊时间,据统计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有51、43、34、26例。

2.4 病名统计

选入的个案中均记载病名,但部分个案缺失中医或西医诊断,最后对所收录数据分析,前10病名结果见表1。

2.5 症状统计

165例医案中,涉及症状43种,共出现698次,其中,居于前10位的见表2。

表2 常见症状分布

2.6 舌脉象统计

165例医案中,记录舌质有153例,记录舌苔有147例,具体描述脉象有155例。具体情况详见表3。

表3 常见舌脉象分布

2.7 消风散医案用药统计

2.7.1 原方剂量统计 所纳入的医案,绝大多都使用了荆芥、防风、蝉蜕、生地,使用率高达90%以上,《外科正宗》述:“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一钱=6 g,五分=3 g,对比统计表结果,可见现代医案使用消风散剂量符合现代临床药用常规剂量,较古方剂量稍大,但药用比例相近,更加体现现代方剂活学活用。见表4。

表4 消风散原方剂量统计结果 (g)

2.5.2 加味药物统计 纳入165例医案中,有25例使用原方药物,未有加减,其余方剂均有加减,统计加味药物72种,共计348次。加味药物的具体分类详见表5,使用频次较高的加味药物详见表6。

表5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结果

表6 常见加味药物统计结果

3 讨论

《外科正宗》有云:“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并效”,原文中作者意图治疗疥疮、瘾疹,但临床应用已不局限于此,可选择此方辨证加减,治疗更多皮肤科及其他学科过敏性疾病,尤以“风”“湿”“热”邪所致疾病疗效最佳。消风散中荆芥、防风配伍牛蒡子、蝉蜕,风寒与风热药物相配,两组药对相反相成,虽看似相冲,但实质既加强荆防宣散风邪,又助蒡蝉透疹止痒;苦参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祛湿,木通渗利湿热,当归、生地、胡麻滋阴润燥、养血活血,抑诸药温燥,又补所需之阴;仿“仲景白虎”之意的石膏、知母可解肌泻热,甘草生用解毒和中、调和诸药。综观本方,集疏风、祛湿、养血、清热功效为一体,外以祛风止痒,内以凉血清热,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内外兼调,使阴阳平衡,营卫调和,疹消痒止。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消风散具有抗变态反应、抗组胺、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7]。本文数据显示消风散也多治疗荨麻疹、湿疹、风热疮、风瘙痒、面游风等皮肤疾病。

从症状分析,“百病多由风作祟”,风为无形之邪,善行数变,与湿邪共侵血脉,郁而化热,使得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瘙痒难耐,患者也因瘙痒寐差;风既为阳邪,若侵血络,一则损伤津液,损伤肌肤津液则表现为皮肤出现鳞屑,损伤体内津液则表现大便干结,口干;二则可化有形之身,发于肌表,故表现丘疹、红斑、风团。以上诸症皆风邪勤于肌表,浸淫血脉所致。

从舌脉象看,由表3可知,舌质有153例记载,红舌有78例,占50.98%,舌苔有147例记载,薄黄苔记载甚多,浮数脉占比27.10%,高于第2位近17%,而舌质红主热,苔黄亦为热象,脉浮数为表热之征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符合风湿热邪滞于肌表的病机,可作为消风散舌脉象指征。

在用药方面,消风散应用多为12味药物。加味药物中,加白鲜皮、金银花、蒲公英、赤芍、紫草等清热药以解毒凉血、泻火消风;用茯苓、薏苡仁、通草、地肤子等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另加味蒺藜、蜈蚣、僵蚕等熄风药物通络祛风,加强抵御风邪。结果表明,消风散加味药物种类虽多,但多针对风邪,同时兼顾它症。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建立现代消风散治疗皮肤病医案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用药、剂量、症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消风散与原文略有出入,基础理论一致,但现代运用是灵活多变,为消风散治疗皮肤病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脉象荆芥蝉蜕
蝉蜕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荆芥香里夏日爽
滴心湖:致蝉蜕
蝉蜕糯米酒治荨麻疹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