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抽新芽 愿传统话题在你的笔下推陈出新

2021-03-14 21:57程继伍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芽枇杷

程继伍

导言:这是一道月考作文试题,却以“秋风十月”模拟作文大奖赛的“面目”呈现。

老话题如何写出新境界,这向来是大家在写作中寻求突破的一个瓶颈。“秋”是一个古老恒久的话题,却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生视角,如何“老树抽新芽”,对学生的导向意义不言而喻。

该试题为爱好文学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倡导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阅读学习中体会、观照社会现实,思考人生发展,彰显人文情怀。同时借助本试题也能够挖掘文学新人,活跃和繁荣校园文化创作,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秋风十月”模拟作文大奖赛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伴随着季节的更替,人类的足迹从历史的古道走向现代的通途。春天掏出的是一张生机、活力、诗意的名片,注定她独得诸多的光彩和赞美。但是,历史织就的一张网,真正的“网红”非“秋”莫属。集收获与凄凉、赞美与怨怼于一身的秋啊,你在争议中前行,你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梦绕魂牵,翰墨迭出。“秋”才是时光的代表,情感的滥觞。

十月秋风吹,秋阳又秋雨,你是否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与众不同的感慨、别具一格的思考?来吧,拿起笔,用你的心,校园作文大奖赛期待你的参与。

【要求】 ①参赛对象:高二学生。②征文体裁:不限。③征文篇幅:不限。④主题要求:积极向上,格调高雅。⑤诚信要求:原创作品,杜绝剽窃。

试题解读:

作文大奖赛题目中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一、“秋”具有透视人生的永恒性。“伴随着季节的更替,人类的足迹从历史的古道走向现代的通途”,作为自然现象的“秋”,却可以透视社会人生的奥秘。春是“名片”,它可以给我们传递生机、活力、诗意的信息,但“秋”是“网红”,由于它的“争议”,更容易被人们关注。“收获与凄凉、赞美与怨怼”,“在争议中前行”,说明人们对“秋”的认知和情怀远比其他季节更具深度和广度。

二、“秋”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多面性。“十月秋风吹,秋阳又秋雨”,“秋风”是总说“秋”这个季节的到来;“秋阳”代表着秋高气爽,惬意无比;“秋雨”意味着秋寒瑟瑟,悲愁不断。这是对多面性的“秋”饱受争议却能成为“网红”的最佳诠释。

三、要“用你的心”写出“秋”的独特性。“刻骨铭心的经历、与众不同的感慨、别具一格的思考”,是对体裁、内容的暗示,写“经历”,偏重于记叙为主,写“感慨”,偏重于抒情为主,写“思考”,偏重于“议论”为主。文体上的要求比较宽泛。但从“刻骨铭心”“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这些定语来看,在内容上的要求比较苛刻,要独特,有深度,有新意。联系材料中还有“用你的心”,进一步对情感基调提出了真情实感、积极向上的明确要求。

综合以上信息,本次大奖赛要求紧扣“秋”这个话题,避开俗套,写出新意,让“秋”这棵人生的“老树”,在你的笔下能够抽出“与众不同”的“新芽”。在文体上可以自由选择,但在主题的深广度上有较高的要求。

52分

枕云乘风落秋梦

? 像往常一样,你进门的时候从不打招呼,反而在我肩膀上落下了一点妍黄。

? 是谁向我报告你的如约而至的?或许是被掠过的凛风匆忙刷红的枫叶,抑或是上学路上撩起鼻尖翕动的清香。俏皮的你踏着满地黄叶蹦跳着走来,蹭过我肩膀时留下的是“一声梧叶一声秋”,顺带着把簌簌落下的桂花香塞进了我的耳朵。

? 虽说并无“阳春布德泽”生气勃勃,但你毋庸置疑是另一个起点。抹拭着透过渐赤枫叶的通透秋光,像是在秋桂耳畔的低语,唤醒了沉睡春夏之际的桂花。一点点明黄匆匆忙忙舒展开身子,把酝酿许久的香气肆意地向匆匆人群泼洒,甚至得意地向观众们炫耀起了独特的气味——错过了春夏,火急火燎赶上秋天的末班车似乎也不全是坏处。古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看上去天真烂漫的秋花也不逊色于春花——甚至承载了更多往昔峥嵘岁月。是故园菊勾起万里之外岑参的愁思,在层叠妍黄花瓣之下掩映的是诗人忧国的心;如今明艳的桂花千年以前也披着夜幕静谧,引得王维长吟“人闲桂花落”。秋日赠予人的不仅是秋花阵香,捎上的还有悄悄置人心头的半点愁思与隐逸。顺着桂菊花瓣飞舞回归千年前的梦境,我看到的是你的多愁善感——跨过时间的洪流,蹑脚踏出泛黄纸张与渗墨文字,悄悄留影在了現世之中。

? 即使诗句及秋免不了伤感抒怀,却掩不住你也是引人豪情的。试想若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枫浩浩荡荡占据峰峦直至江尾尽头,任谁心头都会漾起万丈豪情。泛舟秋江见两岸赤枫似晨曦历山,苍茫江水逝过山川卷天地一线,浩瀚云烟间独一人屹立江心——是独属于秋的万丈豪情。即使是稚气未脱的少年,也一定梦想过独立峰头执剑侧身迎风,发尖飘扬掩映凌厉目光转肱斩落秋叶两半的帅气场景。独属于你的飒沓风气勾起了无数少年的幻想憧憬,豪情与潇洒交织的独特点缀了年少轻狂绮丽的梦境,于朦胧之间给予人前进的方向。

? 你是惆怅,是豪情,是愁思,是细腻,是飒爽。你也是归去,亦是起源。我俯下身子伸指拈起干枯脆弱的枯叶,落叶终将归根,于此刻诀别之时,我看到的是放手世界的生命——责任已尽,却化为秋土的尘埃,又会化作新泥,成为春叶的一部分。生命的裁定与轮回周而复始,秋叶所落之处,春花将生生不息。秋是终结——更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恍惚之间,我似乎能看见明年郁郁葱葱的新芽从枝头探出头来,舒展着身姿初见阳光,踏上了全新的生命征途。

? 踏上新的征途的不只是新叶,也是踏过旧叶的少年。崭新未知的画卷展开在面前,充盈了澄澈清明的少年目光。在秋天,在秋日之下,明亮清晰的是不断延伸的道路。由梦铺成的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我将心中最宝贵的憧憬遥寄云衢间,在秋天——这个梦的季节——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征程。面目一新的伙伴,烦琐困难的功课伴随着书页墨香,紧跟着秋天的步伐走来。我从秋梦中醒来,却没有忘记秋梦,我把梦藏在心底,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的每一个细节——然后继续顺着道路前进。如果仔细端详着秋景秋光,一定能发现隐匿其中的,属于少年的,绮丽璀璨的梦境。我踏着你带来的梦,无畏地迈开步子向前去。

? 落枫卷茫茫,七分化作秋光,剩下三分化作秋梦,大步向前便能实现少年所有的梦想。

第?段“你”是谁?为什么“你”进门“从不打招呼”,如此唐突无礼?为什么“你”会在“我肩膀上落下了一点妍黄”?开篇以一串疑问造足了悬念,把读者的胃口吊得老高。

第?段这个“你”还是那么神神秘秘。与第一段不同的是,这个“你”是“如约而至”的,并不唐突无礼;这个“你”的到来,是让“枫叶”“清香”报告过“我”的,充满了诗意;这个“你”还是“俏皮的”,原来跟“我”那么亲近。文章的新,还表现在语言的清新别致上——“你”的到来,在视觉上是“踏着满地黄叶蹦跳着走来”,在听觉上是“把簌簌落下的桂花香塞进了我的耳朵”——“你”终于跃然于眼前。

第?段本段的主角“秋”,终于登场,虽说没有“春”的“生气勃勃”,但“承载了更多往昔峥嵘岁月”。在轻抑“春”、重扬“秋”的笔法初见成效之后,“抹拭”“低语”“唤醒”“舒展”“泼洒”“炫耀”等一连串的动词的运用,把“秋”写得活灵活现,个性张扬。而岑参和王维两位大诗人因“秋”而生的忧国之心和隐逸之情,更是让“多愁善感”的“秋”跃然于从古到今的时空隧道中。

第?段“秋”哪里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分明还是一个豪情与潇洒交织的轻狂少年。“秋”这个形象在梦幻的文思、优雅的文气、恣肆的文笔当中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

第?段“你是惆怅,是豪情,是愁思,是细腻,是飒爽。你也是归去,亦是起源”,这是本文作者对“秋”有了较全面认识之后的感慨。由此,文章自然转入对“秋”与“春”的辩证哲学思考,最终定格为对生命的期盼和赞美。

第?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个关联着生命、承载着人生、透视着社会的“秋”,就像“梦”一样的绮丽璀璨,而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不忘秋梦。但“把梦藏在心底”,“由梦铺成的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征程”,如此立意,让我们精神抖擞,激情涌动。

第?段七分秋光是景,三分秋梦是意,实现梦想是一种期盼。秋啊,你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斑斓多彩的景,还有耐人寻味的意,更有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的结尾,是不是让我们鼓舞人心,意犹未尽?

文章优点

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将一个复杂的“秋”具象化。“你”,是作者对这个人物的一种抒情目光,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之多了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将比喻、拟人等修辞进行到底。“秋”是形象的,“秋”也是抽象的。本文于形象处借比喻跃然纸上,抽象处借拟人深思熟虑。亦真亦幻话秋语,枕云乘风落秋梦。

题不厌旧,文贵见新。一个让古今中外无数人写得不要不要的话题,要写出自己的独到之处,实属不易,本文做到了。这就是“老树抽新芽”——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达到深思,时不时能见到一些别人没有但我有的东西。

不足之处

作者须进一步思考:本文思想的深刻和文笔的艰涩,是不是成正比?文章的“新”应避开一些艰涩表达,并且要敢于对一些叠床架屋、结构缠绕的词句说“不”。

运用拟人等修辞固然效果非凡,但用多了、用泛了,会有“刻意”之嫌,还有没有更多别的手法令“新”意迭出?

可堪秋风轻舟路

? 我至今还记得满树的金黄那飘着淡淡的香的果儿坠在铁青枝头,一年多前。年里,念及斯,偶有一毫思虑,便是把我迟钝木讷的魂儿啊沉淀,沉淀在水乡陂塘下缕缕的柔藻,沉淀在洲头青荇中悠悠的青天。

? 青天下,水田、方宅,河上的木船,船上摇橹的人摆着她的小舟,划拉着水,惊起一滩的鸥鹭驶来。

? “阿强啊!”她喊,“来咧?”果真来了,带着做客的我遣兴来了。我知道这儿有那片枇杷林。春夏之际,枇杷熟了的时候,岁岁都有几箱满登登的红沙、白沙堆叠。剥皮吃时,我总是不知不觉中就把指尖和指甲缝里染成赭褐色,接连几天如是。

? 暮春时节,感受下这熟透了的枇杷林。伐竹取道,便是一片蔽着云的宽敞而闭塞的扶疏枝叶。枝叶间,见枇杷缀着,压枝略斜,染杆微黄。树叶下三五团、七八颗,尽是挂在毛茸茸的、浅绿软和的柄上飘香。摘下浸着露水的果子,才想起春雨刚过,低头一看,满地泥泞把鞋子都沾上了泥土的青春的芬芳。

? 船到,手起篙立,桨罢舟稳,人利落地上了岸。老太太的身体看着仍是很硬朗,见我们不敢太靠近水,俶尔将脚搁在青绿的树干上,俯身去捞起那些个躲在河滩上的金黄,伾伾然,倏地,又把自个儿揪回,摊着黑黑大大的手掌给我们看上面的枇杷。

? 大人们说话总是很隐晦,我也不多问,尽是因为我对那些该疏离的或是不该疏离的人早就疏远了。雾里欢笑,觥筹交错,耳边喧豗的歌声萦绕,我不甚确定今年那筵席上苍苍白发、踉跄蹀躞者是不是她。乡下人抽烟,总能把整间屋子填满呛人的气息,赶出我。江南中秋不觉寒,山绿,雨湿,天暖,没有深红浅黄,更没有落木萧萧,只有岸上红色的步行道调和着秋的颜色。不同别日的唯有九里飘香,却也不只有这,还有河上灰蒙蒙的天空。不觉,竟又绕回席间。台上,被主持人作弄着的某位大爷穿着大红大绿的裙衫,傻呵呵地挥动着手臂,似关西大汉舞江南小调;桌边,被大爷逗乐的人们饮着一家一计的烟酒,乐哈哈地拍打着桌子。定睛,是谁蹒跚走来?穿着酒红色带花纹灯芯绒布衫的老太太,我并未认出她,只是能确定那一定是她。她站在我身侧,背对着我,我看见她佝偻的背有些厚,人还是很高大,只不过头上竟已是被一片风霜打过的雪白。她的嘴里混混沌沌地嚼着我听不明白的方言,也有可能是她牙齿掉了的原因。其实,我有些怕见到她,故意做离开状,却有人忽然叫住我,解释着她是谁,还顺便提了一嘴去年摘枇杷的事。我心里莫名有一丝梗塞,不是难堪,不是凄怆,更不是恻隐。

? 秋风萧瑟,天气凉。踌躇翻看去年的相片,竟见那果儿、那枝叶,已然紧绷绷,明晃晃,挺在枝头,经西风不动。河道较以前窄了些许,又少了些许,木船不在水中荡漾,而是倚在岸边昏睡,不知已被河水淹没了半边。

? 嗟哉!沉舟之边无有新扬起的帆,缘水行千里而难逝;秋木之侧无有再春生的荣,挂枝经期年而不衰。肃杀秋叶的河岸,离船已是归程,不乏有艄公盯着那船中的水,水中的影,影中天山的明月;踏过飞鸿的雪泥,指爪不随风远,自将那痕迹刻在雪下的泥,泥下的土,土下矍铄的巖崖。

? 君不见,老来扇摇皆可笑,笑跟前秋景,脑中往事,眼里晶莹泪?

10 君不见,少年蹉跎尽不幸,幸脚下大道,路里风霜,举目艳阳天?

11 君不见,古人天道观前程,北风卷地削不尽,春来草滋生?

12 诚然,如今我已可确定了。

13 铮铮然似井井琴弦的凝绝,那是天地的闭藏啊!明年五月,我仍是要去摘枇杷的。那时的枇杷林,该依旧是,青天下,水田、方宅,河上轻舟一叶,鸿惊双桨,欸乃声中染遍了山林。莫待流光把人抛了之时,莫待归云踪迹去无之处,且行韶光底下,六合之内,乘一只木船,暂在水乡浮藻中俯仰。

49分

第?段那“满树的金黄那飘着淡淡的香的果儿”的季节,那令我“魂儿啊沉淀”的“斯”,不是“秋”,还有谁?

第?段精简的文笔,精彩的白描,惊鸿的场面。

第?段忽然笔锋一转,放着一切准备就绪的“秋”不写,却写“我”春夏的故事,是败笔还是别有洞天?

第?段迷恋于暮春的枇杷,不惜笔墨向我们展现春雨孕育的青春,是得陇望蜀还是别具一格?

第?段暮春的故事还在延续,老太太搁脚俯身摘枇杷的动作,堪比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手,当我们惊叹于作者传神的文笔和纯真的乡村生活的时候,是不是也暂时忘却了本文的主角应该是“秋”?

第?段终于写到“秋”了,还有那个从暮春走来的老太太,那件难以忘怀的枇杷事。

第??段刚刚还在说“心里莫名有一丝梗塞,不是难堪,不是凄怆,更不是恻隐”,现在又说秋是“萧瑟”“凉”的。答案哪里只是天气,而是凝视时光的印记,是面对万物的情怀,是内心深处的纠结。

第?—12段一组排比,三句“君不见”,再加三个反问,将“秋”放在时光的长河中来面对,放在哲理的高度上来思考,对“秋”的认知“如今我已可确定了”。那,作为读者的我们呢?

第13段这是曾经轰动一时的“意识流”吗?朦胧中前行,是春,还是秋?是我,还是老太太?

文章优点

写作技巧独特,堪称别开生面。“意识流”吗?有那么一点像,但又非典型。本文将明媚的春天里的故事与灰寒的中秋情怀融合为一体,将淳朴欢快的乡村生活与神秘朦胧的文学笔法交织为一文。文中的核心人物“老太太”从春天走来,到了秋天才让我们完全看清,又在“我”的深思中渐渐淡去;“我”从春天的摘枇杷果到秋天的说枇杷事、念枇杷情,又纠结于未来的枇杷心。你说,写这样的“秋”能离开“春”吗?读完终于明白,作者的巧妙构思,差一点“蒙”了我们许多人。不得不说,视角的新、技巧的奇,让“秋”这棵老树抽出了崭新的芽。

不足之处

文风艰涩,让人似懂非懂,当适可而止。读了大半篇文章,正当我们庆幸终于理顺了思路,把住了文脉,明白了意图,惊叹于技巧之时,又突然闯入了作者布好的另一个迷魂阵。直到文章的末尾,人们期待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没有找到,只能在悻悻中苦苦沉思不已,这恐怕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结:

面对“秋”这棵“老树”,两篇文章都尝试着在形式和内容上大胆突破,告诉我们:“老树”是可以长出“新芽”的,而且,必须长出“新芽”,文章才有新的生命活力。除了对“秋”都有独到的认知和思考外,在写法上,前者更偏重描写和抒情,后者更讲求叙、议、抒的紧密结合。前者在角度的选择和修辞手法的突破上更显亮色,后者在时空的把控和内心意识的揭示上意义非凡。

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美,表达方式都很新。但是,当其超出了读者的承受范围之后,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硬艰涩感;当其降低了读者的认同感时,就得抓住时机加以矫正。我们不求“老树”长出怪异的“新芽”,但求健康的生命活力迸发。

猜你喜欢
新芽枇杷
枇杷
春日有感
五月枇杷黄似橘
老题新芽别样趣味
枇杷
夏月枇杷黄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枇杷糖浆
病鸢
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