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图》图文叙事分析*

2021-03-15 06:29刘晓昕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御制皇太后南巡

刘晓昕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一、图像在《乾隆南巡图》中的展现

在历代帝王巡游中,最为世瞩目的莫过于清代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其出巡的频率、规模、和对后世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由徐杨创作的《乾隆南巡图》更是直观的呈现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每卷宽67.8厘米,长度在1377厘米到2612厘米之间不等,总长15417厘米,内容以乾隆选出的十二首御制诗展开绘制,每一卷都表现南巡途中的一个主题,以时间为轴,将事件用图像娓娓道来。

这十二卷内容分别如下表所示:

卷 驻跸地 绘制内容 纪事第一卷 黄新庄 京师正阳门起銮至良乡(今北京市) 上诣圍丘坛祈谷后,奉皇太后南巡。车驾发京师,至皇太后行幄请安。奉皇太后观烟火。赐扈从王公 大臣并直隶大小官员等食。第二卷 万德 驾至山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上行围。上诣皇太后御舟问安。奉皇太后渡黄河。上幸惠济祠、天妃闸,阅下埽。第四卷 御舟驻跸直隶厂第三卷 自直隶登舟驻跸驾渡黄河(江苏淮安市)上诣皇太后御舟问安。皇太后赐江南督抚、将军、盐政、织造等命妇宴。上祭清河神威显王庙,幸显 佑祠,阅高家堰堤。第五卷 御舟驻跸小五台阅示河东至清江浦(江苏淮安市)上诣皇太后御舟问安。上幸香阜寺。第六卷 苏州府行宫驾渡扬子江(江苏省镇江市)驾至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御书紫阳书院扁曰:白鹿遗规。第七卷 嘉兴府北教场驾临嘉兴府城(江苏省嘉兴市)遣官祭历代帝王庙。上阅技勇兵,赐扈从大臣并浙江大小官员等食。第八卷 驾至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第九卷 绍兴府西 驾至绍兴府,拜谒大禹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上亲祭禹陵,至南镇,幸兰亭。第十卷 塘西 驾至江宁阅兵(今浙江省杭州市)驾阅兵。上诣皇太后御舟问安。驾至禹王庙、风神庙、惠济祠拈香。黄河岸祭河神毕,渡河。第十二卷 圆明园 圣驾回銮至午门(今北京)第十一卷 徐家渡 跸旋于清河县 ,登陆上(今北京)上回鸾,奉皇太后居畅春园。

《乾隆南巡图》在图文构成上采用以事为图,以图画为视觉主体的形式。画卷都以御制诗开始,云气为留白,写实性的展开画面,文末与开头皆有印章呼应,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且图像占大多数的版面,往往使人更为直观的了解事件,在读图时代今天更为人们所喜欢。

二、《乾隆南巡图》图像叙事模式

图像的叙事模式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单一叙事、纲要叙事以及全景叙事。单一叙事就是通过某个单一场景,暗示事件发生的走向,从而让观众了解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一套完整的叙事过程;纲要叙事又称作综合性叙事,就是把一个事件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多个组成要素像列提纲一样“综合”串联在一起于一幅图像中呈现,从而让人们通过系列图像对所要了解的事情有个完整的叙述过程;全景叙事则是用两幅或以上组成的一系列图形来叙事。每幅图像既相互独立,又有所联系,叙事性强,情节相较于单一叙事更为完整。

1.整体叙事模式—全景叙事

《乾隆南巡图》画卷的叙事模式是全景叙事。以时间为轴,描绘乾隆第一次南巡的场景,按照南下的路线和时间的前后共分为十二卷进行绘制。乾隆十九年辛亥(1751年1月13日)从北京出发,历经一百一十天,途经河北,山东,跨黄河,至江苏,前后经过扬州,苏州,杭州,后于乾隆十九年乙亥(1751年5月4日)返回北京这一整个事件,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十分清晰的交代了此次南巡的途经地点,遇见事物。

在这十二卷中,以全景叙事的模式展现南巡的景色。《乾隆南巡图》首尾两卷都采用仪仗队的形式表现南巡的出行以及回京时的盛况,第一卷由正阳门开始,到良乡结束,尾卷是从午门开始,永定门结束 ,画卷中御道两侧将出行队伍,跪送的大小官员,侍卫一一排列出来,让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了解到出巡时从哪里出使,途径哪里,要到哪里,仪仗队是如何,围观者又是什么位置? 不仅如此,首卷还与尾卷相呼应,相对应的出行队伍,反方向的仪仗队与景致,都使得这一事件的时间关系,情景发展,随着卷轴画从右到左展开的形式更具方向性如图一所示。 随着画卷逐段展开,观者的视角也会随之移动,江南出巡时景物,人文,生活气息都依次展现,而且画卷也是对文献的图像补充,第一卷中对于乾隆时期仪仗队伍写实的描绘,补充文献较少的情况,为相关方面研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视觉资料,第九卷《江宁阅兵》也给我们留下大清帝王阅兵的盛况,这些都为后代对于这段时期人文,生活形态,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图片资料。

图一 乾隆南巡图第一卷与第十二卷局部出行方向示意图(左第十二卷右第一卷)

2.单卷图像叙事-纲要叙事.

《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我们可以它看作一组图,亦可以将他们单独作为一幅画进行品鉴。画卷的每一卷单独来看,图像叙事模式则是纲要叙事。第二卷“驾至山东德州”,可以看到画中巧妙地用城墙,云雾将迎圣驾,城中人,城外景三个场景并置,从左向右不仅清楚地给我们叙述过德州沿途的景色及事件的走向,还拓展了时间和空间。迎圣驾部分,百姓官员衣着整洁,行礼跪拜,侍卫大臣护在皇上步辇前后,场景浩大,庄严肃穆;中间的气氛则截然不同,热闹的戏台琳琅的商铺,高墙内百姓的生活琐碎尽收眼底,生活气息浓重,一片繁华景致;城外景部分则是城外风景和赶路的人群,做工的佃户,惬意美好。

将同一时间的不同场景并置呈现,在其他卷中也如此呈现。第六卷和第八卷分别表现的是进入姑苏和杭州的情景,对于苏杭街景的呈现可谓淋漓尽致,繁而不乱,井然有序,画面还学习了西方透视,将这两地的地域风光,人文情怀,街市楼宇无不详实绘制出来,让观者更具真实感,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对话。

三、文字在《乾隆南巡图》中的展现

在《乾隆南巡图》中,每一卷都有一首乾隆命大学士题写的御制诗,诗题写在每卷的开头部分,御制诗大都为七言诗,字数不等,文字边上大都有印章相称,自右向左,每列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字体大小不尽相同。

《乾隆南巡图》在的文字叙事风格上,与以往绘画作品的文表现字不同,采用御制诗这一形式来代替对时间,地点以及事件交代的解说式文字,使其内容的表现更为生动,而且相对平实的文字说明,叙事诗更具有想象的空间。在观看时,观众在展开画卷,最先映入眼帘的就御制诗,在读完诗歌后展开现象,再看图形中南巡,还能与文献中记载的南巡在进行对比,从而全方位的进行欣赏。在文字的展现中最为特别的是第六卷,图像开篇题写的御制诗《驻跸姑苏》:“牙墙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艳舞新歌翻觉闹,老扶幼挈喜相趋.周谘岁计云秋有,检察官方道弊无.入耳信疑边各半,可诚万众庆恬愉。”诗中所表现出对江南盛况与地方官员清廉的担忧和图像中热闹的景象形成较大差别,图像与文字的相对割裂,盛世来隐喻如果沉溺于繁华,必然会政治腐败。

《乾隆南巡图》作为大型纪事性画作,它的意义在于将乾隆南巡这一事件讲述清楚,在画卷中,每卷开头以诗明事,接连图像展开,以图文配合的形式,将十二卷内容全部展现,这种左图右史的叙事画在古代宫廷绘画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在清代“以图画纪国家之事,垂于竹帛”的绘画观念达到极致。在画幅尾卷中画家做跋文以阐述绘制画卷缘由,歌颂南巡意义,虽有奉承之意,但在画卷中却起到了对于所绘事件的评价,为画作做见证。

四、总结

综上所述,《乾隆南巡图》在图文叙事上都很好的呈现,无论是在图像上采用纲要叙事手法还是全景式手法,都值得我们在创作绘画时学习和借鉴;在表达文字内容时,画面的前后关系,图像的呼应,与文字间的相契合抑或是反差,画面更具引申意义;在文本排版上的文字的先入为主,且生动文字描述,都值得我们效仿。

猜你喜欢
御制皇太后南巡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乾隆御制诗瓷器浅谈
全球最贵转心瓶,清乾隆御制瓶拍出9200万元
一路向南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以2.38亿港元成交打破纪录
清康熙御制牡丹盌拍出3565万元
穿长裙的“皇太后”
请“皇太后”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