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
——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之路”探寻

2021-03-15 06:29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成人化苍生姜子牙

王 月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自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票房口碑双丰收以来,中国动画电影便开启了一段“成人化”的探寻之路。这种成人化体现在院线观影观众的年龄阶段上;体现在影片内容元素、题材编排上;也体现在影片的主题价值观上。动画电影《姜子牙》讲述了封神大战后,即将成为众神之长的姜子牙被贬至凡间,寻找自我的旅程。本文以该部电影为例,分析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的创作探寻。

一、姜子牙的自我成长之路

姜子牙在片中是一个有些落魄的中年人形象,与被佛祖夺去了法力的孙悟空和用乾坤圈禁锢着法力的哪吒不同,师尊要求姜子牙“想通了就能回去”,主动权在姜子牙自己。姜子牙的自我成长体现在两个行为上,一是对天道的质疑;二是对宿命论的打破。师尊所谓的“天道”是神不可有善恶之念,斩掉无辜之人是为斩断姜子牙心中善念,方得成神。这种“天道”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权。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神没有善恶念头之分,姜子牙在即将斩杀九尾之际,看到九尾体内的无辜元神——小九,心中却动了善念。由此与师尊的“天道”发生了冲突。师尊的“天道”是“舍一人救苍生是神的宿命。”姜子牙的坚持是“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一人如露水,苍生如江海,小九,一人,苍生,在我心中并无分别。”在与师尊的“天道”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姜子牙仍坚持自己“救一人”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反战争、反神权、反压迫的,凸显了人物的积极思想。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宿命论的观点体现有很多。“成汤气数已尽, 周室天命当兴”几乎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不过是“完成天地之劫数, 成气运之迁移”,得到阵亡后“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的结果。宿命论的论调消极被动,否定了人物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仿佛只是战争与命运的盲目顺从者,看不见真实状况如何,只能顺从着漆黑的命运行走。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师尊为了统一自己的权力发起三界大战,用宿命锁将人与妖相连,并说:“这是我对世间最好的安排。”姜子牙从对无辜之人动了善念,到踏上追寻真相的旅程;从对师尊的坚信、跟随到产生质疑、反抗师尊、打破宿命锁链;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砸碎象征着神权统治的宿命锁——天梯的壮举,也粉碎了上天掌控、操纵、欺骗人间的手段。姜子牙不接受牺牲无辜之人的天道,也勇敢地做出了反抗的斗争行为,用自己的方式成了一个拥有善念、拥有人性的神。肯定了人性的积极力量与从善之心。

本片赋予了主角姜子牙人性深度,用其面对的伦理困境打造人物的深层次精神内核。影片叙事节奏和细节部分虽然差强人意,但对严肃主题的探讨、对集体主义的褒扬是值得肯定的,是一次严肃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

二、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之路”探寻

国产动画电影的“成人化之路”有迹可循,《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沧桑英雄”孙悟空;《大鱼海棠》的“三角恋”关系;《大护法》中的政治隐喻,《白蛇缘起》的成人女性角色;《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敖丙组成的“藕饼CP”,这些元素越来越被成人观众接受和喜爱。“当电视媒介将识字能力推移到文化的边缘,进而取代它在文化的中心地位时,一个崭新的儿童化的成人概念开始出现。”相较于真人电影,动画电影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审美距离,动画的奇幻夸张的表现形式加上成长和童年等主题的舒适表达,有利于带给成人观众放松愉悦的观影体验。

近年的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趋势最明显的两个方面是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姜子牙与孙悟空是两位沧桑又不失帅气的中年大叔;变身后的哪吒是英俊潇洒的美少年;蛇妖幻化成人类的“小白”“小青”是面容精致、手足纤细、身材窈窕的性感女性形象。这些主角的外貌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

在动画电影的主题思想表达上,年轻导演们也越来越由作品抒发当代社会、当代成人群体的心声。《大鱼海棠》中爷爷为椿辩护的台词:“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围绕是非观引发观众的思考;哪吒发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议最强音;姜子牙的“愿天下再无不公”的呐喊与决断,这些充满文学色彩或哲学色彩的表达给影片带来了值得思考回味的余音。姜子牙所坚持的“一人与苍生无差别”宣扬反战思想;椿所做出“舍自己救他人”的举动诠释了爱与奉献。工业社会的规范与程序化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同时,也逐步疏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通过观看这样题材的动画,成人观众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得到的短暂心理抚慰与满足。华特·迪士尼所言:“我创作动画并不仅仅为儿童,我创作动画为了所有人心中的童真。”国产动画电影通过优质的画面与音乐带给观众良好观影体验同时,影片的文学语言修饰、主题表达也逐渐体现出成人化之路的探寻与努力。

三、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创作思路探寻

近年国产动画电影多见由民间传说故事、古典名著改编。在对人物、剧情的新编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情节和人物特点需要被剔除。比如《封神演义》原著中的姜子牙一生都是权力的服从者,在影片中成了反抗神权的英雄。改编有意塑造姜子牙的个人意识,对其颠覆性的转变进行层层推进描写,使人物脱离了原著的服从者功能。姜子牙在成神之路中向神权宣战的过程也是其信仰颠覆的过程。

姜子牙对三界大战、狐妖祸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觉有愧”,并做出“不入封神榜”“甘做凡人”的选择。最后“用自己的方式成为神”的发声肯定了善的力量,颠覆了“善只囿于眼前一人,就是过”的神的定义,也颠覆了自己年轻时“放弃一切追寻师尊,守护苍生成为神”的最初信仰。这种颠覆与转变肯定了人性中“善”的力量,肯定了人性中的善是人类共通的价值取向。姜子牙因善念迟疑犹豫、思索后放弃成神再奋起反抗,这种向不公宣战的现代创作思路得到了市场的欢迎与部分观众的喜爱。

针对“成人化”动画电影的创作思路也应从成人观众的审美习惯中探索。相比于儿童,成人受到社会化的规训更多,体现在审美上就是在理性逻辑上思考更多,并不容易单纯被直观的形象或画面所打动,而倾向于高文化、高哲理性的深度思考。基于此审美特点,我国动画电影“成人化”要在动画电影的文学性、艺术性方面有所要求。对语言的修饰和雅化是文学的元意义,动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其中的语言也要经过文学修辞与文学推敲。《姜子牙》中的台词:“一人如露水,苍生如江海,小九,一人,苍生,在我心中并无分别。”“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愿世间,再无流离失所;愿众生,再无谎言愚弄;愿天下,再无不公。”简洁工整的语言抒发出铿锵有力的观念,体现成人观众对动画电影中语言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的要求。

动画电影成人化的另一创作思路是要对成长主题进行深度表现。动画电影是需要庞大资金支持的艺术,在创作中势必要迎合市场需求,诸如《姜子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类的“成人童话”在改编经典人物、展现成长历程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物的核心意识与剧情逻辑性,不仅在人物外形上赋予成人观众与之共情的外貌,在人物内心也要赋予其合理的精神内核,并在技术手段实现、剧情编排的思考中层层深挖精神内核的合理性,使人物真正地在大屏幕上“立起来”皮克斯的动画创意团队正是因为擅长以大屏幕上的人物调动观众的感情思考,他们的动画电影才能够牵动观众内心,使观众产生共鸣与移情。无论是《心灵奇旅》中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伟大梦想的中年人;还是《头脑特工队》中因生活环境变动产生了复杂情绪的小女孩,这些动画电影中的奇幻、夸张表现形式在满足儿童审美需求的同时,其中的寓言性深思也符合成人的观影逻辑,从而作品受到市场的欢迎与喜爱。

动画电影是拥有奇幻表现形式的艺术。国产动画电影正在脱离低幼的路上前行,想要使动画真正在国产观众的心中脱离低幼、儿童化的认知,还需要在动画电影中做更多对严肃主题的深入探讨、文学修辞的推敲尝试。《姜子牙》是有益的尝试,虽有瑕疵,但值得鼓励。

猜你喜欢
成人化苍生姜子牙
《苍生寄墨》
Deity Defying
画堂春·酷夏下乡记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误苍生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姜子牙与筷子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