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局”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使命

2021-03-15 05:24张占斌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24期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张占斌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发全世界对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持续关注,也为积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走向深入,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隆重出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初具形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更加巩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景光明,展现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气象。

【关键词】“两个大局”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4.002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两个大局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联动关系。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剖析和反思西方理论、探讨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严重缺陷的呼声不断高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影响力和历史穿透力更为世人关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将会呈现何种发展趋势,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大问题。国际格局的博弈调整和深刻变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发全世界对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持续关注,也为中国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提出了历史性的任务。

站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制高点,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走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隆重出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初具形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景光明,展现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些新时代的新气象、新特色、新风格、新气派,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血脉和学脉、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为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前景进行概要式的阐释。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这些重要思想,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的时代力量。

首先,在研究态势方面表现为“两个提升”。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和格局全面提升。着眼于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话语的崛起,[4]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特征。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正在为解决人类精神困局作出贡献。[5]其中,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成为理论工作者最具体的实践。中国连续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国家层面举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重要学术盛会,积极引介国外知名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性著作走向世界,促进中国话语走进国际学术话语空间并争取话语建构权和解释权。[6]这些举措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日益从中国维度扩展到世界维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成为放眼世界格局和人类未来的开放性理论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自觉和自信全面提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自觉履行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博士点增多、专业教师队伍壮大、课题资助力度加强、学科招生规模扩大。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学科规范、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彰显出强大的时代引领力和影响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扎实推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马克思主义正在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这些成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理论自觉与学科自觉、学术自信与话语自信。

猜你喜欢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