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2021-03-18 12:01江劲明
智慧健康 2021年36期
关键词:缝线优良率关节镜

江劲明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江苏 无锡 214147)

0 引言

临床中接受的骨折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该病的发生较为常见,由于膝关节在日常活动中使用到的频率很大,运动过程一不小心就易发生机械性和运动损伤[1],从而导致膝关节关节内骨折的风险性比较大,日益增长的发病率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骨折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渗透到日常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因为一旦骨折引起交叉韧带受损后,膝关节就会由于一侧半月板受损导致运动时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时另一侧半月板也容易松弛脱落,这两种状态下的半月板都容易移位引起缺失,缺失后手术就是必须采取的治疗措施[2]。关节镜是临床手术治疗中最常采用的办法。因此,本文就关节镜下采用空心螺钉和缝线内固定的疗法来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效果展开探讨,旨在探讨这两种方法之间一些细微但关键的差异,本研究从我院接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0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观察一段时间后两组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和其他评价指标,现将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2018 年6 月-2020 年8 月接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0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 例。所有患者均签有知情同意书,且积极性良好,待医学伦理会批准后,正式开展研究。其中男59 例,女47 例,年龄20~56 岁,平均(38.32±3.87)岁,其中对照组男29 例,女24 例,年龄21-56 岁,平均(38.31±3.13)岁;观察组男30例,女23 例,年龄20~55 岁,平均(39.02±3.27)岁。致病因子:交通事故47 例和高处坠落35 例,以及运动性创伤24 例。排除标准:①血液凝固功能障碍;②存在其他器官实质性损伤和重大疾病功能障碍的患者;③意识模糊和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入选标准:经过目前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3]的患者,且配合度高的患者。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致病因子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关节镜下缝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差异。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实施硬膜外麻醉,患者保持仰卧位,并进行常规止血操作,从膝盖的内外侧分别进行关节镜检查。患者大腿根部绑上气囊止血带,用生理盐水擦拭患者关节腔内的陈旧积血,手术前先仔细检查韧带、半月板等重要组织。暴露病灶:清除瘀血、积血、碎骨块,将多余的脱离原部位的脂肪垫、膝横韧带去除或剪断[4],再分别实施两组各自的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空心螺钉固定方法,螺钉从髌骨附近入,材质为钛合金,长度为30cm 左右,放入数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1 根或2 根螺钉,逐渐旋转进入后,关节镜下进行屈伸膝关节,以判断骨折是否牢固。对照组:缝线内固定,经过硬膜外穿刺,从骨髓中引进缝线,本研究采取双股PDS 线,途径交叉韧带,形成“8”字形。在胫骨结节下方打结。手术后开展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具体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评判指标主要有以下:①功能训练时间、手术和住院时长,其中功能训练时间越长代表患者恢复情况越差;②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国际上的统一标准,满分为100 分,依次分为优、良、尚可、差,分数依次为85 分及以上、70~84、60~69,以及59 分及以下。分数越高,即提示膝关节功能恢复状态良好。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③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30 天后的骨钙素(BG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BGP 正常参考范围:4.8~10.2μg/L,骨损伤后骨质合成早期会明显升高。IGF-1 参考范围:237~996μg/L;TGF-β1 参考范围:314~858μg/L。

1.4 数据分析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比较

在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进行控制后,组织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调查,根据患者出现的情况具体按照优、良、尚可、差四个等级来评定患者的优良率情况。观察组的优良率96.23%,对照组的优良率为94.34%,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功能训练时间以及住院时长等具体情况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一些治疗基本指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功能训练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功能训练时间以及住院时长等具体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功能训练时间以及住院时长等具体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BGP、TGF-β1、IGF-1水平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的BGP、TGF-β1、IGF-1 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BGP、TGF-β1、IGF-1水平对比(μg/L,)

表3 两组患者BGP、TGF-β1、IGF-1水平对比(μg/L,)

3 讨论

胫骨是人体各类骨骼结构里较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在当代临床研究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骨折也是因为骨骼承重过度,导致负荷过大,就拿胫骨而言,它作为人体经常使用到的负重组织,如果承重在适当的范围,胫骨则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来达到内翻、外翻以及轴向运动的目的,此时胫骨内外侧受力相当。骨折是因为负荷失衡,两侧受力不均,更严重时,将直接对关节骨细胞的再生能力造成严重且永久性的影响,从而引发关节发炎[5]。

目前临床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使用较广泛的治疗方案是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才能推进治疗的顺利进行,具体如下:视野广、操作轻易简单便捷、材料准备容易、即便是一些不太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也能顺利开展该手术,不仅如此,还能尽可能保留膝盖的功能,让其顺其自然恢复,以提高膝盖的愈合性能。相比较于传统手术,该方法能缩短患者膝功能恢复的时间,所以也逐渐受到重视。空心螺钉和缝合线是临床中关节镜下主要固定方式,但相关研究报道一直比较缺乏,空心螺钉固定方法适用于骨折块较大且骨质未出现明显疏松的患者,故可由此得知,骨块较碎的患者需实施缝线内固定法,以弥补空心螺钉二次手术带来的不足,但空心螺钉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强度大、韧性好,恢复速度快。在给予患者空心螺钉固定方法时,螺钉进入固定的角度需要把控好,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偏移,导致骨折端过度承重,不利于恢复。

反观缝合线固定法,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和发展,缝线的韧性和承重能力得到了明显改进和提高,其韧劲和强度可比钢丝,这是非常可观的,牢固的固定能力以及稳定的强度使得缝线牢固地固定在骨块上,不易脱落。同时也尽量避免了对患者正常骨块以及韧带的伤害,扩大了接触面积,对于骨块的固定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我院接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实施空心螺钉和缝线内固定的疗法来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再观察治疗的具体结果和指标。然后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均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优良率差异不大,但空心螺钉术后患者恢复速度更快,这一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结论大致相同,保持一致[6]。BGF 具有增强成骨活性的作用,能修复骨损伤,而IGF-1 以及TGF-β1 可增加骨折处的血液供应,有诱导软骨、成骨、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BGP、TGF-β1、IGF-1 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表明相较于关节镜下缝线内固定治疗,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运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陈志龙[7]等结果和本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对于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治疗来说,不管是空心螺钉还是缝合线固定法,都对膝盖功能恢复有较大帮助,均可有效改善功能,提高评估分数,其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方法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空心螺钉的采用,区别于缝合线固定法的最大优势是,其恢复速度快,能有效缩短训练时间,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故而,空心螺钉固定法对于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更积极明显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提倡应用。

猜你喜欢
缝线优良率关节镜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能实时监测伤口愈合的智能缝线
缝线抗议
关节镜在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诊治中的应用
小切口联合缝线法重睑成形术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