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21-03-18 12:02张维马锌尹宏兵
智慧健康 2021年36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师规范化

张维,马锌,尹宏兵*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规范化培训医师作为医学毕业生身份转变以及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培训过程中住院医师会因为临床经验缺乏、不自信、社会压力过大等原因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以及规范化培训的展开。规范化培训医师作为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了更多关注[1-2]。以接受规范化医师培训的122 名住院医师为例,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122 名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

1.2 方法

采用SCL-90 调查问卷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该量表总分为450 分,将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为健康(90 分及以下)、轻度(91~159)、中度(160~269)、偏重(270-359)、严重(360 分及以上)等层次,轻度及以上代表住院医师具有心理问题[3]。

对住院医师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了解,包括规培专业、年级、学历以及婚恋状况,统计住院医师应对压力的方式以及压力来源。

以“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为关键词检索查阅有关文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心理健康应对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状况;②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③培训干预效果;④对干预方案及效果满意度。

1.4 评价方法

干预效果:从职业态度、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能力、护理行为规范程度、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评价,每项最高100 分,取平均分为最高评分。90 分以上(含90 分)为优,80 分以上(含80 分)但不足90 分为良,70 分以上(含70 分)但不足80 分为可,70 分以下为差。

满意度:在干预方案实施半年后,采用自拟不记名打分问卷(满分100 分),以不记名打分方式,对满意度进行调查。≥80 分满意,<80 分且≥60 分基本满意,<60 分不满意。

2 结果

2.1 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状况

规范化培训医师轻度心理问题占比较高,有个别培训医师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整体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见表1。

表1 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现状(n,%)

2.2 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经调查,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见表2。

表2 培训医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n,%)

2.3 培训干预效果

经过培训和干预后,122 例研究对象的干预效果为,优37 例(30.3%),良51 例(41.8%),可15 例(12.3%),差9 例(7.4%),及格率达到92.6%。

2.4 对干预方案及效果满意度

122 例研究对象当中,有71 例对干预方案及效果满意度,44 例基本满意,7 例不满意,满意度达到94.3%。

3 讨论

临床有研究指出,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其他正常人群,医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对其心理健康提高关注尤为重要[4-5]。

3.1 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现状

通常情况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需要经过3年左右的培训,在这一段时间内,不仅需要完成相应临床工作,对临床当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学习,还要接受公共科目、轮转过程、年度、结业等一系列的考试和考核。由于医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的时间相对较长,且专业性较强,医疗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普遍较高,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医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增加[6-7]。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和医师在工作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8]。加之当前教育模式当中,普遍提倡重技术轻人文,缺乏素养培养,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产生的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根据《央广新闻》的权威调查和报道称,我国医务人员当中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者占一半以上,普遍缺乏足够的运动时间,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使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加大,加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一些医务人员会对职业前景失去信心[9]。

3.2 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此次研究表明,影响规培医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临床经验,对有关临床工作感觉自身难以胜任,从而在规范化培训中出现焦虑情绪;二是规范化培训医师学习工作压力较大,日常工作忙碌,缺乏必要学习动机以及充分学习时间,对学习工作心理不能做到有序调节;三是规范化培训医师对心理健康普遍缺乏必要认知,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相关知识不了解,在心理健康改善上缺乏积极性。

3.3 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针对诸多影响诱因,在应对策略上需要重点注重以下方面:

3.3.1 减轻学习工作负担,缓解规培医师压力

在此次调查中,有着超过一半医师认为自身压力过大,减轻医师学习工作压力,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调节心理情绪,对医师心理健康保证至关重要[10]。此次研究中,培训医师每周工作时长往往在50~60h,在措施上可以规定培训医师每周值24h 班一次,确保医师每周有2d 休息时间,达到工作时间控制以及学习机会保证的目的。目前针对规范化培训医师的工作量和学习时间,临床尚缺乏相关研究。不过当工作强度以及学习压力明显超过培训医师接受程度时,医师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医师减轻负担。比如协调医院各个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当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医师数量。师资团队根据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合理调整工作计划,设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和工作目标,对有限的培训时间高效利用。确保培训医师的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能够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合理的休假和休息制度,鼓励培训医师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放松,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11]。针对因为工作压力大而缺乏学习动机的医师,需要相关人员在规范化医师培训设计过程中兼顾临床和教学需求,为医师安排合理工作量。在医师完成规范化培训大纲下规定的病种和病例数同时,安排相应的科研和临床教学工作[12]。

3.3.2 进行积极主动、多样化心理干预

对于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其顺利完成培训以及成为优秀医学人才的关键[13]。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个体在环境允许范围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临床有研究指出,规范化培训医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此次研究认为临床经验缺乏,有关医师培训不自信也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关键因素。针对个别自我感觉难以胜任临床工作的规范化培训医师,需要由医院指定其他医师担任其导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指导其科学开展有关医疗操作和有关沟通技巧,帮助医师快速胜任各种临床工作,树立起工作自信。并且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肿瘤科、普外科、心内科等科室,通过巴林特小组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对规范化培训医师进行集体干预,帮助相关医师来对挫折情境进行有效应对[14]。

3.3.3 提高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认知

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规范化培训医师整体对心理健康的了解程度不高,在培训过程中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足,心理调节缺乏主动性。随着医学理念的进步发展,医学越来越注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健康,在整个医疗行为中,医师是主导者,医师心理健康直接关乎医疗质量。因此需要对规范化培训医师定期进行心理状况监测以及心理知识宣教。尤其是在岗前培训中,更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加深医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组织相关心理支持沟通小组活动,增强医师沟通能力,提高医师倾听、移情和共情水平,在增加医师职业认同感的同时,减轻其耗竭感。同时还需要鼓励医师用一些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各种影响因素,比如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减轻自身负担,利用诸多培训资源维持自身心理健康[15]。最后医院需要安排阳光、活力、具有正能量的医师来作为干部,对其他培训医师提供标杆,从同学的角度来对有关培训医师的思想心理进行动态掌握,和导师进行实时分析交流,综合心理健康状况多方面因素,制定出针对性规范对策,做好人文主义教育。

综上所述,针对规培意识心理健康问题,在应对策略上需要尽量减轻医师学习和工作压力,加强医师对心理健康重要的认知,提高医师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高素养的住院医师。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医师规范化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导师小组制在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时间都耗在表表、牌牌上 变味的规范化令人厌烦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地方立法调研规范化建设探析
中国医师节